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就是说,水泽被世间万物,能够停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广泛施恩却不争高下,因此水具有近于“道”的最高美德。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最接近于“水德”的莫过于信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与交易的日益频繁,社会网络体系愈加依赖于信用的维系。不管人们能否察觉,在各种经济主体之间时刻存在着相互的信用关系。良好的信用关系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有诚信”“可信任”“遵守契约”,能够有效地改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这些信用关系的最高表现形式即为“信托”。回溯其概念的起源,信托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委托物无任何控制权的毫无保留的单方面信任。
从当今的时代现状来看,一方面,我国在信用制度建设方面有了较大发展。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多地积极开展社会信用示范城市的试点工作;一批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不同维度对信用的作用、功能、信用体系建设与发展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信托行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依托其制度的优越性及产品的灵活性等特征,近年来发展迅速,其资产管理规模达24.27万亿元,成为仅次于银行理财的第二大资管领域。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信用建设领域,尽管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理论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和个人的守信自觉性有待提高,失信行为和欺诈事件屡有发生,社会诚信环境有待优化;在信托制度领域,当前信托已退化为一种纯粹的金融交易制度与工具,社会对“信托在信用价值的实现以及信托制度功能”这一课题的研究与论述不充分,造成民众对信托业务功能的疏离,从而无法有效发挥其在养老、财富传承、资产隔离,甚至预防腐败等方面的作用。信托行业过度重视单一信托计划下对地方政府与房地产行业的通道类业务,而对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等本源业务重视不足。因此,本书尝试以故事叙述与案例分析的方式,弘扬信托制度中的契约精神,利用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激发人们的诚信意识,宣传与普及信托的本源业务,使民众熟悉和了解信托的具体功能。
信用是社会运行的基石,而信托则是信用思想的最直接和最高级的表现形式。本书以信用的哲学思想与信托理论的实践延伸为主线,分别列举了社会生活中与信用及契约精神有关的故事和信托本源业务案例。书稿分为两篇:上篇为“信用故事”,在导读中对信用制度的概念、特征,以及中西方信用观念的差异进行了逐条总结,并在随后的信用故事章节中,列举出与其特征一一呼应的故事;下篇为“信托故事”,在导读中对信托的概念、信托与信用的关系,以及信托的业务划分进行了概述,并在随后的信托故事章节中同样采取与导读内容环环相扣的编排方式,以便读者对照阅读与理解。
本书所选案例均经过作者的精挑细选,多为感人至深且引人深思之事,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最后,希望本书能够引起读者对信托、契约精神的共鸣,为读者提供信托业务的指导,帮助其更好地实现事业规划、财富传承和家族财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