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邢窑白瓷

地理

邢窑因其窑址产地在邢州而得名。历史典籍中对邢窑记载较多,尤以唐宋书籍为主。通过《新唐书·地理志》《唐六典·尚书户部》《茶经·四之器》《全唐诗·茶中杂咏》《元氏长庆集·饮致神曲酒三十韵》《国史补·货贿通用物》《乐府杂录·方响》《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宋史·地理》等书籍中的记载,可以推断出邢窑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及其工艺水平。书籍主要记载了窑址范围在古邢州境内,但其窑址考证则经历了较漫长的论断时间。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七九年,古邢州境内曾进行过七次考古发掘,都没有大的收获。一九八〇年十一月,河北省临城县境内祁村东南、西北以及西双井村三处发掘出了唐代窑址,有力地证明了邢窑的存在。一九八四、一九八五年又后续发掘了邢窑窑址二十多处。一九九七年、二〇一一年、二〇一五年多次扩展发掘,确定了邢窑古窑址二十六处,邢窑的地理范围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其规模广泛的窑址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107国道以西的汦河、李阳河流域,从而形成了广大而系统的邢窑产地图谱。

历史

邢窑处在水利充足、矿藏丰富的黏土矿藏带上,史料可考的烧造历史源远流长。古时树木茂密、经济繁荣的中原地带为邢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资源。考古推断,邢窑白瓷的烧造历史发源于北朝,发展于隋唐,并在唐中期晚期发展到工艺顶峰,唐末五代转入短暂的低谷期,又在宋代的经济恢复推动中得以恢复。其后,元明清及近代中国,伴随中国其他陶瓷产区工艺的发展,尤其是彩绘瓷器的发展,单色釉瓷器总体被边缘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市场衰落,彩绘瓷器成为社会需求的主流。近年,传统文化复兴,宋代人文审美的文人瓷器与茶道美学相融合,单色瓷器再次受到关注。

工艺

中国陶瓷古来就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北白就是指以邢窑、定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北方瓷器的发展脉络体现了逐渐提纯胎土成分,以达到材料洁白的演化过程。从审美多元的角度来说,邢窑虽以白瓷为主,但也烧造了大量的青瓷、黑瓷、褐釉瓷、酱釉瓷、绿釉瓷、白地绿彩、唐三彩等其他瓷种,它们是白瓷逐渐提纯发展过程的产物,也是陶瓷工艺逐渐提升发展的见证。

邢窑白瓷功用性明确,以实用器物为主,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日用陶瓷制品类型。从质量上也分为贡器、定制器、细瓷、粗瓷等不同等级。邢窑白瓷初期是在灰色胎体上施白化妆土(镶白瓷),后期技术发展到直接采用白色胎土,施透明釉,这才逐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白瓷。邢窑白瓷整体造型形态质朴浑厚。邢窑装饰以单色釉瓷器常用的划花、画花、刻花、印花、堆花、捏塑、镂空等装饰技法为主。发展到唐宋时期,多种技法的综合运用也多样化起来。邢窑烧造则是使用典型的北方馒头窑,早期北朝及隋代考古发掘的窑址构造有双烟囱、大燃烧室,可以推断在当时双烟囱有利于加大抽力、助燃,以提高窑内烧结温度。这是陶瓷烧造技艺提升的有力佐证。唐代窑炉进一步改进,窑炉内部的地面改为坡面,有利于烟火的顺兴及温差调整。宋代窑炉燃料发生改变,煤炭的使用成为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窑室进一步扩大以提高产量。整体而言,邢窑烧成温度一直较高,瓷化玻化质感较强,显示了较高的烧成技术。邢窑是北方陶瓷技艺的杰出代表之一。

传承

从考古发掘及出土佐证中,我们可以推断邢窑的传承历史悠久绵长,一直到元、明时期,长达上千年。而后的传承之路及恢复工作却曲折而艰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很重视传统名窑的恢复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了考察调研工作。一九八〇年确定古窑址之后,逐渐展开了恢复研究。一九八七年在轻工业部的主持下,“邢窑恢复研究”正式展开,失传的技艺得以初步恢复。邢窑技艺的研究空间逐步展开。《千年邢窑》《邢窑研究》系统地介绍了邢窑现状。师徒传承的典型代表并不多见。二〇〇九年,张志忠出版的《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对邢窑的脉络做出了更加清晰的梳理。同时张志忠在恢复邢窑传统技艺方面做出了艰辛努力,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开始了带徒传承技艺之路。 uvIJYsMRdkn+t5thB1TTNMOZQ+WrjumInMOWwIrBWqmNrWUDacwDISiJ73OeXw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