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明内部的普遍性、合理性和功能性

接下来,我想阐述文化与文明的定义。众所周知,“culture”一词出自农耕社会,与此相对应的是“wilderness”(原生自然)。最初,人类只是在河流的冲积平原进行农耕活动,随着人口不断增多,人类开始毁林造田。

在这个阶段,人类的活动还只不过是改变原生自然的一小部分而已,这种改变对环境的影响,与非洲象推倒树木,使森林变成草地的影响差不多。这个阶段的农业,由于气候、风土、地形与农作物的种类不同,形成了多种地域特征,各地域之间几乎没有普遍性特征,最多也就是都处于“农耕文明”阶段。

铁器的普及使得农耕文明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对于制铁技术开始普及的时间及民族,人们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普遍观点认为是从公元前15世纪开始,始于小亚细亚 的赫梯帝国。随着铁器的普及,斧头、农业器械、烹饪厨具等各种器具都实现了飞跃式发展。铁制斧头的诞生,使得砍伐森林的速度大幅加快,人类开垦荒地及农耕的效率也同步提升。另外,烹制食物也变得简单起来,人类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食物。在这个背景之下,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了。

同时,随着铁器的应用、武器性能的提升、狩猎效率的提高,战争的杀伤力也明显增强。人类开始通过高性能武器相互抢夺通过农耕积累的财富,一些民族依靠武力镇压创建了强大的国家。同时,大型野生动物的受难史也随之来临。

经过优胜劣汰之后,农作物、家畜及各种制造技术中得以保存下来的逐渐被传播、普及和统一,促进了拥有普遍性文明(civilization)的诞生。可以说,铁器是文明的原动力。“文明”的对立概念是野蛮“未开化”(barbarity)。“barbarity”一词源于希腊人对于其他非希腊人的称呼“barbaros”(复数形式是barbaroi),狭义上是指居住在巴尔干半岛东部的色雷斯人。有一种说法是,希腊人觉得异族人说话听起来像在说“barbarbar”,所以称他们为“barbaroi”。也许,和许多欧美人印象中日语的发音一样。

在人类发展历史中,首先是在“城市生活”的经历中创造了文明。城市生活意味着人们从受气候和水利条件所支配的未开化生活中解放出来。居住在城市中的“市民”(civil),一直是作为“未开化人”的对立概念而存在的。“市民化”(civilization)一词也正是来源于此。

司马辽太郎在《美国概况》(新潮文库)一书中,阐述了“文明”与“文化”的定义。我认为,司马辽太郎的定义是众多观点中最清晰易懂的:

人类群体的支点就是文化与文明。文明拥有所有人都可触及的普遍性、合理性和功能性。与此相对,文化是不符合常理的,只适用于特定群体,很难普及到其他群体中,也就是说,文化是非普遍性的。 PQuw36icD4OhZai7pcAE5FlQa2qvIWt7p6pwW2N+lldYnA8m6gSeSryM/TEKt9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