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有个读书人叫朱买臣,家境贫寒,但他仍然坚持读书。几年时间过去了,他的妻子实在受不了贫寒的生活,终于决定离开他而嫁给了一个家境殷实的人。
几年后,朱买臣出人头地,做了太守。当他衣锦还乡时,他的前妻挤在街道两旁的人群中,看到朱买臣穿着官服,戴着官帽,煞是威风。她不禁为以前离开朱买臣而自责,主动上前要求和朱买臣复婚。朱买臣叫随从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对前妻说:“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
后来,“覆水难收”便比喻一切都已成为定局,不能更改。这其实就是“沉没成本”。企业的机器、厂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其价值,在无形之中就贬值了。这源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机器和厂房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超过了这个时间就得报废;二是由于新的技术和生产手段会大量涌现,机器和厂房会在无形中贬值。
单位发给员工每人一张免费的音乐会门票,位置在前排中间,价值300元。可是天公不作美,在开音乐会的那天,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雪,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导致所有公共交通工具都暂停使用,但是音乐会照常进行。你如果要去,只能冒着寒风步行半个小时去音乐厅。请问你会不会去听这场音乐会?
去?不去?
如果这张票不是单位发的,而是你自己花300元钱买的呢?你又会不会去听音乐会呢?
很多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不愿出门,音乐会门票浪费就算了,想想自己的损失也“不大”;但是在第二种情况下,人们就感觉非常舍不得,宁愿冒着寒风和交通不便,也要坚持去听音乐会。为什么看似相同的问题,却做出完全不同的决定呢?
另外,我们还不免疑问的是,为什么人们在自己花钱买票以后,就有更大的动力去听音乐会呢?
这种现象在行为决策理论中被称为沉没成本谬误: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情将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因此引发的成本,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虽然这些投入已经是不能收回的沉没成本。
当然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比方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骑了几天然后低价在二手市场卖出。此时原价和你的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沉没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那辆自行车骑的时间越长,一般来说你的卖出价会越低。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普通人(非经济学家)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
不计沉没成本也反映了一种向前看的心态,而计较沉没成本也反映了一种向后看的心态,我们很多人常常会惋惜、惆怅。
对于整个人生历程来说,我们以前走的弯路、做的错事、受的挫折,何尝不是一种沉没成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总想着那些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只能是自我折磨。
过去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均代表着昨天,无论对错,无论你如何后悔都已经无法更改,这与沉没成本的道理是一样的。昨天的成本已经打进去了,是赢是亏,都是昨天应该的支出。从今天来看,这些成本是昨天的沉没成本。人在思考问题时老是后悔莫及、悔不当初,其实是非理性的,是自己给自己寻找痛苦。
所以,应该承认现实,勇敢地承认自己过去言行的对与错,把已经无法改变的“错”视为昨天经营人生的坏账损失,今天经营人生的沉没成本。以全新的面貌去面对今天,这样才是一种健康的、快乐的、向前看的人生态度,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才可能轻装上阵,才可能有新的成功,才会有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