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蛋、乌鸡蛋的营养价值肯定比普通鸡蛋高,就算价格贵点,买得也比较值。”在江河市场买白壳蛋的一位顾客说。
在被商家冠以“土鸡蛋”、“乌鸡蛋”的称号后,寻常的白壳鸡蛋、粉壳鸡蛋每公斤的零售价比红壳鸡蛋高出了1〜2元,并成为上半年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红壳蛋每公斤卖6.5元,白壳蛋和粉壳蛋每公斤卖8.5元。虽然白壳蛋和粉壳蛋的价格高,但却卖得很好。
市场上的白皮鸡蛋往往比红皮鸡蛋要贵一些,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价格差异呢?
先听听商家给我们的解释吧。白鸡蛋经常被冠以“土鸡蛋”、“柴鸡蛋”,大致意思是农家散养的鸡下的蛋。农家鸡是在自然的环境下生长的,饲料以草籽、虫子、五谷杂粮为主,绿色天然,鸡蛋的营养价值自然会更丰富一些。红鸡蛋是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鸡生的蛋,工业生产条件下的鸡以人工饲料为食物,出于增产的目的会人为地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激素,当然鸡蛋的营养价值会大打折扣。事实上消费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白鸡蛋卖的贵一些理所当然。
这里,白鸡蛋的高价格显然是由生产白鸡蛋的成本(比红鸡蛋高)和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共同影响产生的。
事实是怎么样呢?国内外专家对此作了研究,发现白鸡蛋、红鸡蛋的营养价值差距不大。
两种蛋的营养成分比较如下:
蛋白质:白鸡蛋比红鸡蛋高0.75%左右;维生素:白鸡蛋的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都略高于红鸡蛋;脂肪:红鸡蛋比白鸡蛋高1.4%左右;胆固醇:红鸡蛋比白鸡蛋高0.8%左右。除此外,其他的营养成分几乎相等。
鸡蛋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饲料的营养结构与鸡的摄食情况,与蛋壳颜色并没有必然联系。“蛋壳颜色不同是因为下蛋鸡的品种不同。目前国内产蛋鸡的品种主要有红壳蛋鸡和白壳蛋鸡,两种鸡杂交后又培育出了粉壳蛋鸡。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这几种鸡蛋的营养价值并没有多少区别,唯一的区别在于红壳蛋鸡产量大而且蛋壳较厚,更耐储藏,所以养殖量也最大。”沙尔山别克说。
说白鸡蛋价格高是因为成本大,属子虚乌有,消费者的购买欲才是影响鸡蛋价格的主要因素。
白鸡蛋能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所谓消费者的购买欲,即消费者的偏好,它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是非直观的。
“习惯”是消费偏好的一种常见类型,是由于消费者行为方式的定型化,经常消费某种商品或经常采取某种消费方式,就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一种定向的结果。所以,尽管人们已知道两种蛋相差无几,但在习惯的作用下仍会对白鸡蛋有所偏爱。
人们为什么要消费一件物品,所有的回答可以归结为一点:它能给人们提供满足。这种满足被称为效用。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计量效用,就像长度可以用米、时间可以用秒计量一样。这种努力失败之后,他们甚至宣称,选中“效用”是一个不幸。后来,人们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糟。当一个人选择苹果而不是橘子时,我们只需要知道苹果带给他的效用比橘子高就足够了,至于高多少,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
为满足人们对蛋的消费这种效用下有诸多可供选择的对象,如红鸡蛋、白鸡蛋,甚至鹌鹑蛋等。人们会在自己偏好的作用下对各自的效用排个队,显然白鸡蛋会排在第一位,人们认为白鸡蛋的效用是最大的,尽管这并没有科学的根据。但就消费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欲求这一点来说已经足够了!
我们知道,物品价格的变动是沿着它的需求曲线上下变动的。由于人们对白鸡蛋的特殊偏好导致了对白鸡蛋的需求上升,最终反映在价格上,即比红鸡蛋贵一些。
一方面,消费者要尽量满足自己的愿望和需要;另一方面,他又受到购买力的约束。消费者的购买力取决于他的收入水平以及市场的物价水平。如果白鸡蛋定价过于昂贵,人们则会减少对白鸡蛋的消费,而会增加它的替代品红鸡蛋的消费,毕竟两种蛋的营养价值相差没多少。所以商家会把白鸡蛋价格定的贵一些,但和红鸡蛋比起来总不会贵太多。
作为北京奥运会专供水果的四川合江荔枝顶级品种“带绿”,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里装了20粒荔枝,市场价2 980元,平均一颗要卖150元。有贵的,还有更贵的,合江带绿荔枝每公斤卖到5 960元。
一位消费者说,这种荔枝消费起来确实很不错。合江荔枝更讨买家喜欢,所以他们愿意付高价。这么解释倒很简单。正是因为有消费者偏爱白壳蛋并愿意为此多出钱,市场上才有白壳蛋出售,否则,根本没人会卖这种成本更高的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