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900一只”有人买,“1800一双”无人问

在一场猫王专辑的小型拍卖会上,有小琳、小文、老李、阿俊四个猫王迷同时出现。他们每一个人都想拥有这张专辑,但每个人愿意为此付出的价格都有限。小琳的支付意愿为100元,小文为80元,老李愿意出70元,阿俊只想出50元。

拍卖会开始了,拍卖者首先将最低价格定为20元,开始叫价。由于每个人都非常想要这张专辑,并且每个人愿意出的价格远远高于20元,于是价格很快上升。当价格达到50元时,阿俊不再参与竞拍。当专辑价格再次提升为70元时,老李退出了竞拍。最后,当小琳愿意出81元时,竞拍结束了,因为小文也不愿意出高于80元的价格购买这张专辑。

那么,小琳究竟从这张专辑中得到什么利益呢?实际上,小琳愿意为这张专辑支付100元,但他最终只为此支付了81元,比预期节省了19元。

这“节省”出来的19元就是小琳的“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Consumer’sSurplus)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所愿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概念是马歇尔提出来的,他在《经济学原理》中为“消费者剩余”下了这样的定义:“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绝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以称为消费者剩余。”

话说我国五代时期,有一位出名的宰相,名为冯道。当时他与和凝同朝为官。一日,刚下早朝,和凝问冯道说:“您的靴子是新买的吧,花费多少?”

冯道看了看和凝,抬起左脚,说:“900。”

和凝性急,说:“我俩的靴子一样,怎么我的靴子就要1 800呢?”

他瞪着为他买靴子的吏役,大骂开去。

哪想到,冯道又说:“还有这只也900啊。”接着不慌不忙地抬起了右脚。

众人哄堂大笑。

不排除冯道有戏弄和凝的因素,他故意将1 800一双的靴子说成900一只,没准就是要看场笑话。同样的价钱,不同的说法就有不同的理解和含义。冯道的成功,不凑巧就是因为他触到了和凝大人消费的神经,更确切地说,他“动了”和凝大人的消费者剩余价值。

故事中,两位大人买的是同样的靴子。对于和凝大人来说,为靴子付钱1 800,在没有同市场上价格比较时,他认定市面上的均衡价是1 800。冯道买的靴子高过或者刚刚等于1 800,那他就会感到合理,甚至很高兴。

合理——冯道买靴同样花费1 800,和凝大人愿意对靴子支付的价格与市场价格相同。

高兴——冯道买靴花费高于1 800,和凝大人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市场价格有差额,有消费者剩余价值。

偏偏,冯道只举起左脚说“900”,和凝一听,觉得不平衡了。他认为买靴付出的钱高过市场价格,消费者剩余为负数,自然发起火来。直到冯道说出实价的时候,他才感到心理平衡了。

消费者对于物品的评价是完全主观的。实际上,和凝大人的消费者剩余并没有让他实际收入增加,而是一种心理上满足的感觉。即使当他觉得消费者剩余为负数的时候,也不会出现金钱损失,只是一种心理上“值”与“不值”的差距而已。

一日,某市场上来了个卖马鞭子的人。他的马鞭子和其他的相比,样子比较破旧,可奇怪的是,这只旧马鞭要价却不低。他一张口就是500钱,别人的新马鞭才50钱,他的却这么贵。有个人试探问:“那100钱呢?”卖马鞭子的人生气了,不做回应。又有个人说:“300钱总该行了吧?”卖马鞭子的大怒道:“你不想买就走,不用多说,这鞭子少了500钱不卖!”恰巧,有个有钱的少爷来买马鞭子,听说了这件事,走过去仔细端详了这个马鞭子,果然发现,这根马鞭子的确非比寻常,鞭把是用一种最名贵的树木所制,鞭梢也是使用最有韧性、最结实的兽皮所制,更难得的是,这个马鞭子是一个出土的文物,价值几千元。这个有钱人很痛快地将他买了下来,然后,他就拿着这根昂贵的马鞭子,悄悄回家去了。

有钱的少爷找到个识货的人来看马鞭子,行家说:“鞭梢直而不弯,坚韧而且有弹性,鞭把手握之处有个自然的弯曲,正好可以用手握住,整个鞭把有一个自然的、很轻的弧度,木质高贵,这一看就知道是个珍品,而且拿在手里也有重量,是我见过的最好的马鞭子。这鞭子才要了你500钱,据我估计至少值2 000钱。”阔少爷明白了这鞭子是名贵货,立即叫家丁收藏起来。

有钱的少爷用高价购买了马鞭,外人看,他亏本了。但根据他的估测和行家的鉴定,这马鞭是珍贵的文物,远远超过这个价值。所以,他对马鞭的预期价值远远超过了付出的价格,感觉得到了较高的剩余价值,自然会果断地买下这个马鞭。

星期天,老李到农贸市场去买活鸡,临出门时老伴一再嘱咐:“不要买太贵的,超过15元就不要买了。”老李很快到了农贸市场,直奔卖鸡的摊位。老王随机问了几个人,都在15元以上。老王想,这比老伴的嘱咐要贵多了,于是一直找卖15元的活鸡。

转遍了大半个市场,终于找到一个小贩卖15元一只。老李很高兴,正准备掏钱买下,突然听到不远处的吆喝声:“活鸡便宜了,12元一只。”老李走过去,将鸡掂了掂,和先前的差不多,只要12元。赶紧掏钱将这只鸡买下,心里想:占了3元钱便宜,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啊。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老李花12元买了一只鸡心情之所以高兴,是因为他不仅没有超过老伴给他制定的15元的限制条件,反而以便宜3元的价格成功地买到了一只鸡。从买鸡这件事,老李心理上得到了一种剩余3元钱的满足感。

另外,消费者的剩余价值还会与个人的偏好有关。前面我们提到过,每个人因为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会产生不同的性格与偏好(偏好,实际上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价值倾向),对于不同的商品的看法也不同。而消费者又常常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对可供选择的商品进行评价的。所以,当个人购买商品时,能否获得消费者剩余价值,能获得多大的剩余价值,偏好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一个城里人地里有一尊祖传的大理石雕像。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尊雕像被一名艺术家相中,认为它造型独特、举世无双,于是出高价买下了这尊雕像。城里人得到大笔的钱后感叹:“这钱会带来多少荣华富贵,居然有人用这么多钱换一块破石头。”艺术家端详着雕像想:“多么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居然有人拿它换几个臭钱。”

交易的艺术家和城里人,由于偏好不同,对同一件物品——雕像的评价也不同。城里人觉得雕像不如钱,而艺术家却认为钱不如雕像。可见,正是两者的这种主观看法差异,让双方得以交易。尤其是艺术家,认为自己得到的价值大于付出的,感受到剩余价值。

而以上和凝大人的例子最为典型,如果他感受到消费者剩余为负,日后定然不再到当初买靴的店里消费了。消费者的剩余价值在绝大程度上依靠个人的主观判断,有时它与产品真实价值无关,却实在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并进一步引起消费者对商品的反应——倾向于更多或更少地消费产品。 uKaDyjedMCBUham2tvcUiibMmzowO1o2jNHByVL048tD3ctMcE0aIHAMyqGX6YF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