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关于经济学家的段子:
问:要多少个经济学家才能把一个坏灯泡换掉?
答:8个。一个人负责把灯泡换上,剩下的7个人负责保持所有其他条件不变。
问:要多少个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才能把一个坏灯泡换掉?
答:一个也不用。要是灯泡坏了,万能的自由市场机制自然会把它更换,如果市场没有更换,那就说明没有换灯泡的需求,那就不必去更换。
问:要多少个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才能把一个坏灯泡换掉?
答:那就要看当时的工资水平和物价指数如何了。
问:要多少个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才能把一个坏灯泡换掉?
答:越多越好。因为这样便可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经济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问:如果我们派1 000个经济学家去换灯泡,他们多久能换好?
答:永远也换不好。这1 000个经济学家会先分成10个派别,每个派别会分别拥戴一个自己的精神领袖,然后众多派别开始口水大战,纷纷寻找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不利的证据,然后报纸、杂志和电视台也陆续加入助战,最后还是没人去换灯泡。
这就是经济学家,每天都在经济学理论的思维指导下追求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经济学家。然而,如果生活中的大小琐事都做得如此较真,未免又会让人觉得太过于小题大做,让人觉得迂腐和不可理喻。
上则笑话里面提到,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自然会把灯泡换掉,这当然是过分夸张的说法。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相信市场机制跟自由竞争,反对任何形式的干预,也反对计划经济和凯恩斯主义。
当然,市场机制不会自己把坏掉的灯泡换掉,但自由竞争是芝加哥学派的信仰。有好事者就说,既然市场只要自由竞争就好,还要经济学家做什么呢?
从20世纪起,经济学家成为一个十分引人关注的职业,经济学家有着耀眼的光环。有人曾预言:“骑士时代已经过去,来临的是经济学家的时代。”颇有影响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在早些时候说:“将来的经济学家,会赋予有限责任制度的无名的发明者像与瓦特、斯蒂芬森以及工业革命的其他先驱并驾齐驱的地位。”有的经济学家甚至认为这个社会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经济学家。
外科医生、经济学家、工程师等人争论这个话题时,外科医生和工程师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外科医生首先表示反对,他站出来举例说明:“在创世纪的时候,上帝取下了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就了夏娃,这件事情如此古老,而且只有外科医生可以做到,所以,外科医生才是最古老的职业。”
而工程师也同样提出了反对,他说:“上帝创作世界之前,陆地和海洋就已经分开了,除了我们工程师,谁还能做到呢?”
这时,经济学家才站出来,慢悠悠地说:“不要着急,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地球可是一片混沌,你们认为谁该对此负责呢?”
这个故事无非是想证明制造了世界混沌的是经济学家,并探讨了他们的社会价值。经济学家在如今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需要他们为市场打开混沌的局面,制造均衡市场。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万能的。
两位大国首脑在会谈的间歇闲聊。其中一个人说:“你知道吗,我遇到了一个麻烦。我有100个卫兵,但其中一个是叛徒,而我却无法确认是谁。”听罢,另外一国的首脑说:“这算不了什么。令我苦恼的是,我有100个经济学家,而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讲的是事实,可每次都不是同一个人。”
这则讽刺经济学家的笑话意在揶揄经济学的华而不实。实际上,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科学,必有其可取之处。放眼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国间合作与竞争的加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明确,人们正越来越切身感受到掌握经济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逐步发展,人们对经济学也从陌生走向熟悉。蓦然回首之时,才发现经济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经济学概念已经不再为经济学家所垄断,CPI、成本、股票等生活中的经济学词汇,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可以说,生活在当下,如果不懂一点经济学,你就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世外,简直是寸步难行。
有心者也许会发现,我们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商品价格起伏涨跌,口袋里的钞票价值增减,是买房还是炒股……每一件小事背后其实都有一定的经济规律和法则可循,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经济学。
有一个经济学家、一个医生和一个牧师约好某天去打高尔夫球。这天,玩兴正浓时,他们发现有一个人老是在球场上漫无目的地乱跑,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兴致,于是他们决定去向球场交涉。球场的管理人员向他们解释:“球场为了向全社会的残疾人献爱心,星期一下午向盲人免费开放。今天是星期一,那个到处乱跑的人是盲人。如果他的行为影响了你们,我向你们道歉。”3人听后,有3种不同的反应。牧师听后大为感动,遂决定抽出一定时间,免费为残疾人祈祷,祈求上苍保佑,为残疾人带来福音。医生听后,马上决定,向球场学习,并准备在他的诊所里,留出一定的时间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医疗服务。经济学家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有些不明白,你们球场为什么不把向盲人开放的时间从白天改到晚上?”
从经济学的理性视角来看,白天与黑夜对于盲人没有区别,把对盲人开放的时间从白天改到晚上,一点都不损害盲人的利益。如果盲人在白天和正常的游人一起共享高尔夫球场,盲人的利益虽然能得到保证,但显然,正常游客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这就是说,盲人的利益是建立在一般游客利益牺牲的基础上,如果这样,球场资源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
经济学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不能不说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处处都以经济学理性的视角观察世界。毕竟,世界上还有除了经济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亲情、友情、同情心,如果一味把经济学的方法论运用到一切生活准则中,生活将不可避免地有点变味。
经济学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以经济学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有经济学知识或具有经济学思维的人做决策或经营会更理智,事业一般会更成功。这也正是大多数人都愿意学点经济学的主要原因。
经济人的理性思维,就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都会用最好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当然,这里的“理性”指的是有限理性。因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的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占有信息的多少、理智和聪明的程度以及外部条件的复杂多变使人难以驾驭等。但是,尽管如此,每个人还是会尽力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趋利避害既是每个人的本能,也是他的理性使然。
经济学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超脱和排除了其他的价值判断,即不去判断一件事是好还是坏,对社会有无精神价值,而仅仅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培养起自己的经济学视角,比如机会成本意识、成本收益观念等,以理性人的视角面对生活,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