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英语教学原则

英语教学的原则是英语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英语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行为准则。教学原则的制定首先要和教学目的相结合。很多年来,在英语教学理念和实践摸索中,我们总是更注重去寻找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往往不去着重思考那些行之有效的管理会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什么影响,不去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案会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很大的推进作用,如何建立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系和制度,进而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水平,是解决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是指为了达到提升英语教学质量、保证英语教学的课堂效果、增强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的目标,各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组织安排,通过教师、学生以及各部门间的共同努力的教学活动过程。将管理学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要素有效的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管理过程中,使其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整个环节,从而形成有特色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让英语教学的效果深层次的突显。

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原则要能够指导教学工作,必须与国家所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一致,必须有利于这些目的的实现。教学原则的制定要遵循教学内在的规律性,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需要通过学生的认识才能获得,而学生在认识规律时,并不总是能够得到与之相符的结果,由教学研究者们提出的教学原则既可能是符合规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规律甚至完全与规律相悖的。只有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确实能给教学工作正确指导的原则,才真正反映了教学规律。

教学实践是教学原则赖以产生的根基和土壤,也是教学原则不断更新、发展、丰富的源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发展很快,英语教学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层出不穷,各有所长。其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已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考验,是可以作为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遵守的。现就英语教学中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下。

一、学校英语教学的管理原则

所谓英语教学管理,是指学校英语教学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这里讲的“管理”不是单纯指具体的组织人事管理,而是指语言教学过程中组织与管理的体系。学校的英语教学有其复杂的内在规律,不仅受英语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制约,而且受国家的英语教育政策、学校组织环境、学校组织文化、师资力量和教师作用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应有先进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方法。

英语教学管理的基础是学校的英语教学组织系统,也可称作英语教学工作系统。英语教学工作系统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管理者对教学的管理。这三个组成部分在教学工作系统中各有其特定的性质与功能,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这个系统有三个主体,即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是教学工作系统的主体,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管理者也是主体,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整个教学工作过程是群体共同活动的结果。培养目标、学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培养蓝图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匹配与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协调和控制等主要是管理者的任务。如果管理者认识上有失误,教师和学生主观上再努力,认识再正确也不能完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管理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总的来看,国内在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方面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自然论、部门论和自管论。自然论者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的决定因素。部门论者主张,英语教学管理仅仅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事。自管论者坚持,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好坏是自己的事,由不得他人管束。以上观点都有很大的片面性,根本无法保证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的有序有效发展没有丝毫意义。

英语教学管理首先要贯彻全面性原则,从整个教学工作系统出发,全面考虑问题。教学管理要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和任务服务,要体现这一原则,就要制定统一的教学规划,例如教学大纲、教学工作计划、教材编写计划等,实行计划管理,以最优化的方法把各个教学组室和各个管理单位科学地组织起来,把各个教学环节有机地协调起来,形成合力,这是实现整体优化,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有效保证。

(二)反馈性原则

英语教学管理就是要控制和调节,而控制和调节的基础是信息、教学工作及其管理,无论就其纵向的各种序列,层次来看,还是横向的各个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复杂情况来看,都需要做到信息流通迅速、信息沟通合理、信息反馈及时。在此基础上才能实施高效的控制和调节,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反之,如果信息流通迟缓,反馈延误,必然削弱整个教学工作系统的功能,甚至使教学工作系统僵化、失控。因此,要认真做好整个英语教学管理工作,特别要抓住计划,执行、检查、评价、总结、决策几个主要环节,使其信息畅通,反馈迅速,使管理者能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节。

(三)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要求英语教学管理工作既要重视全过程的管理,又要抓好分阶段的管理,明确全过程管理的目标,加强对全过程的管理工作,以推动各个阶段工作朝着整体目标前进。只有把各阶段的工作做好了,才能使整体目标的实施得到保证,过程是由阶段组成的,某一个阶段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全过程的管理就会受到影响。因而,贯彻阶段性原则对于教学管理来说意义重大,管理过程要分阶段进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例如,按照每届学生教学工作全过程,可分为招生、入学教育、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毕业论文指导等;按照教学进程则有各门课程之间、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具体阶段;按照校历规定还有开学、上课、考试、假期等阶段。

(四)外向性原则

英语教学管理必须贯彻外向性原则,加强同社会及国际各方面的联系,加强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需要的能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性的英语教学体系。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要开设新专业、新课程,更新教材内容,向学科复合性、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体制上要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

(五)评估性原则

要做好英语教学管理,必须坚持评估性原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拟定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依据国家、地区或学校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各专业教学计划,各科教学大纲,拟定总体的、学校的、平级的、个人的(教师,学生)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质量检查,从数量、质量、特征、原因等各个方面客观、准确地评估教学质量的优劣,进而在组织、部门、个人间进行协调与控制。

二、英语课堂教学原则

(一)教学法和教学模式的综合性原则

英语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过多地依赖或推崇某一种教学法往往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产生偏差,不利于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过多地偏爱某一种教学方法而盲目地排斥另一种方法,应博采众家之长,去粗取精,兼收并用。相应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应试图吸收所有各种模式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满足教学目的的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语言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语言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姆、他们的思想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成为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与变革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教师在设计课程时,每一个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手段的利用都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概念渗透进课堂活动的各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教师从头到尾灌输知识,忽视学生的主动因素。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中国古老的因材施教原则和美国汉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均要求语言教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他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高于或低于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外界输入都不能对学习者起到积极作用,难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我国不同地区对英语水平要求标准不同,导致学生英语水平存在差异,为此,英语分级教学法一度盛行。另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借助网络信息量无限大的特点,建立多层次的学习资源系统和环境,以实现英语教学模式的多层次和立体化。

三、英语课外教学原则

英语课外教学(也称为第二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教师在课堂教学只能传授一些书本知识,进行有限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以及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而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技巧的形成却是大量实践的结果,它需要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做好课外教学是提高质量的另一有利因素。

(一)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的指导作用十分必要,多数学生都有学好英语的愿望,但不知道怎么学、学什么,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很多课外活动组织起来以后,就逐步“消亡”,原因就在于没有及时地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精心安排每次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目的以及数量均应给予周密的安排,帮助学生解决课外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然而,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外学习的效果从本质上取决于学习的主体——学生,而非教师。因此,课外教学应充分尊重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占课外教学的很大比重。学校应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完备的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课外教学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重要补充,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其任务都是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掌握,其活动内容都应与课堂内容相配合,以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效果。心理学中的艾宾浩斯曲线告诉人们,遗忘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必须及时复习。课内教学内容若能在一段时间内被复习巩固,那么它能使神经有巩固的机会,使知识得到积累,保持系统和巩固,将课外大量的语言实践与课堂上的随时记忆结合起来。

(三)课外教学的多样性、趣味性原则

英语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灵活多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造英语学习的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和娱乐等各种场合中去,使学生在校内外随时随地与英语打交道,经常耳濡目染地接触英语。要利用线上和线下学习的结合、手机客户端等改善课外学习条件,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阅读名著为主要内容的阅读小组,以练口语为内容的口语小组,以配音为内容的趣配音活动等,这些活动可由学生自己组织,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还可以组织各种英语竞赛鼓励学生参加。

四、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原则

(一)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要使学生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知更具体、更实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产生较好的良性循环。正如英语应用语教育学家Swam(1985)所说的那样,在外语教学中应首先清楚“这些是外语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然后再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清楚文化在语言各个层面上的不同映射,可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适合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指所有文化学习项目都应和教材有关,主要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适度。教学内容的适度指应考虑到该文化项目的代表性,主流文化和广泛性内容的导入,重点应放在当代文化内容的引入。教学方法的适度就是要协调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

3.持久性原则

在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下,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已成了新的生活方式。人们面临新的选择,那就是该设法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因此,在外语教学中目标语文化应持久、系统和循序渐进地导入。通过对比学生母语和目标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再则,通过介绍目标语的文化习俗、词语典故、历史事实等引起学生对所讲解材料内容的极大兴趣,达到潜移默化地学习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目的。

总之,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应结合语言知识的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应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结合,把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内容贯穿于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的培养中。而这些技能的培养又以长期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的。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原则和方法

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依赖于语言知识和各种非语言知识的逐步积累。教学中,在强调语言知识讲练的同时,应向学生传授与语言知识有关的各种其他知识,包括语境知识、语用知识、文化知识,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外语教学的普通原则与特殊原则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遵循外语教学的普遍原则,还应当始终贯彻一些特殊的原则。特殊原则与外语教学的普通原则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所谓的特殊原则可分为以下几点:

(1)语法原则。把语法知识的讲练放在一定的地位,并突出不同于学生母语语法的难点。

(2)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样性,并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3)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方式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语言的文化差异学会不同文化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交际的跨文化意识。我们认为这三条原则能够反映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有助于处理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

2.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原则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正确处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

只有了解并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人们才能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识别目标语文化所特有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并且能够理解和解释其社会功能,从而在交际中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使用环境和场合,自觉地遵守目标语的使用规则,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并不意味着能讲合乎规范的得体的语言。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交际能力的具备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和任务。在外语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又要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做到两者兼顾,并行不悖,使学生既是语言知识的掌握者,又是语言知识的运用者,能够恰当、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2)注重中西文化异同比较

培养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敏感性语言能力的获得主要在于语言知识的掌握,而语用能力的获得关键是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敏感性。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于表面的明显的文化特征的识别,人们的反应通常是认为新奇,富有异国情调;第二阶段是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文化差异的文化特征的识别,反应通常是认为不可置信或难以接受;第三阶段与第二阶段近似,但区别在于通过道理上的分析可以接受;第四阶段是能够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文化。这四个阶段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对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如:西方文化推崇个人自由,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利益:西方人怕老、忌老,中国人“老”是资历、尊严和权威的象征;中国人不大注重隐私,而西方人视隐私为禁区等。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这些对比和分析,学生能从表面不同的语言现象中找到文化的共性,从表面相似的语言现象之间发现文化的差异,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强烈感受外语语言规则的异同,加深对文化交际得体性原则的认识,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模拟真情实景,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到目标语国家学习生活,不能直接沉浸在其文化中,直接观察使用语言的各种场合,感受目标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的各种使用规则和文化背景。但是,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来模拟和展示交际的真实情景。把独立、静止的语言材料或话语材料变成具体可感知的、活的语言,使学生从言语信息的接受进入言语社会功能的了解,从语言形式的掌握到语言在真情实景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电影、录像等,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入文化内容,展示英语国家的交际场景和过程,让学生间接接受语言在具体环境中的实际使用,增强对跨文化交际的感悟能力。同时,教师还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形式之一是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交际活动。在具体的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通过交际活动,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对学生的角色表演或对话应及时进行讲评、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或者就某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争论中明辨正误,加深理解,增加印象。

(4)利用文化教学,直观感受文化差异

教师可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种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筑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等。这些做法无疑会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增强学生的对英语文化的感知,并从中体会文化的具体差异表现。

3.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一,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教”与“学”。在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是通过“学”才能起到作用。“教”必须为“学”服务。因此,在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中,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避免只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作用或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作用两种倾向。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组织、激励、示范、参与和指导的作用。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不断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课堂是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总导演作用。

第二,语言能力向语言交际能力的转化。必须把语言当作交际“工具”来教和学,尽可能做到“教学过程交际化”,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形式并养成习惯,在初级阶段要适当采取听说法所强调的句型操练等机械训练方式,必须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但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要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服务,通过各种语言的训练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

第三,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中的交际功能、语言结构、交际文化相结合。在交际功能、语言结构、交际文化这三者的关系中,语言结构是基础,交际功能是目的,交际文化教学则是重要内容。学生掌握语言,首先要掌握语言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掌握语言结构是获得语言能力的基础。学习语言结构是为了语言交际,因而结构是为交际功能服务的。结构教学必须与功能教学紧密结合,这表现在结构教学不能把重点放在结构的分析上,而是为了解决表达问题。按照人类言语活动从意念到言语形式的顺序,必须从交际功能出发进行语言结构教学,而不是按照传统从形式到意念的顺序,以教授结构为出发点。突出交际功能的教学既要考虑语言结构的系统性,也要注意交际功能的系统性。交际文化教学要为语言交际服务,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语言交际能力一部分的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培养,语义和语用的教学,都离不开交际文化教学。交际文化教学要紧密结合语言教学,从交际功能出发揭示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介绍目标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交际功能、语言结构、交际文化的三结合应贯穿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全过程。

第四,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第二语言的获得是“规则的学习”与“习惯的养成”两方面相结合,反映在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关系。适当的语言理论和语言规则介绍必不可少,因为它是语言技能的基础。但是,必须认识到语言课首先是语言技能课,不仅要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而且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还需要进行有关的语用规则、话语规则和交际策略的语言交际技能训练。

第五,听,说、读、写能力与口语和书面语能力的培养。语言交际要求各方面协调发展。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和口语与书面语互相促进、互相制约,都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但不同的学习阶段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初级阶段应该突出听、说,或者适当地听、说领先,特别是强调听力理解,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但也不能放松读、写,而要紧紧跟上。中级阶段听、说、读、写并重。高级阶段重读、写,但听、说训练仍要紧抓不放。在语体上,初级阶段侧重于口语,中级阶段适当从口语转向书面语,从中级阶段后期开始,加强两种语体的区分和转换,高级阶段要特别加强书面语的教学。

第六,课堂的“内”与“外”协调的关系。语言交际能力不是仅仅靠课堂教学就能培养成的,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社会实践,提高社会文化的语用能力,以促进学生语言的自然习得。为此,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文化的大课堂中去操练,去领会,加大语言输入,提高社会交际能力。加强课外活动和社会语言实践,并把它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更多地给学生提供运用外语的机会,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语言习得活动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个体的学习能力是人类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在我国,心理学界对于学习活动的研究成果多数尚未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致使当前大学生学习方式不科学,学习效率低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计算为技术基础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及互联网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挑战。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自主学习能力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包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能力、获取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它具有主体性与自律性、依赖性与互动性两个方面的双重含义。网络环境下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传统课堂中所要求的基本学习技能外,还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影响自主学习的主要因素包括观念与心理、环境与支持两个方面,由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把提高其自身的信息素养与为其构建良好的支持服务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和自律性,即学习者只有对某项事物具有内在的探求动力、进行充分的感情投入、参与积极的情境体验,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与掌握该项事物的规律,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自主地确定自身的学习目标,自主地选择合适的材料、自主地进行过程评价,自主地进行观察、思考、想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才有可能驾驭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其次,学习者的依赖性和互动性,自主学习不是完全不受干扰、自我封闭的学习过程,而是与其他各种学习方式一样,时刻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这些环境包括师长、同伴、家人,亲朋、学习环境等,整个学习过程都处在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中。 m4dVU9Dutn07no4a1LcLEPj5GwKf6TcEZMmavD8jyYWUHPKtKIMFmczXsvM24wa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