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日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在文化交流上可谓源远流长,双方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两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随着中日两国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学习日语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要掌握跨文化交流能力,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与日本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中日两国离得比较近,文化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日语学习者要关注两国之间的差异,否则会在日语交流中导致一些误会。因此,如何让日语学习者理解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日语交流能力,是当今日语教学中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日语教学当中跨文化教育应用的必然性

在日语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掌握语法知识的前提下,根据对方的地位、身份、所处的场合来表达适合自己身份的语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让人敢于在不同的场合与他人交流,并能够讲出得体、恰到好处的话语。具备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顺畅。

我国开展日语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培养日语人才,目前我国并不缺少日语翻译者,而是缺乏日语文化的承载者。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主要负责文化的传播。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语言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学习者在进行日语学习时,经常性地采用母语的学习习惯学习日语文化,造成一些交流误会,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要进行的是日本文化的学习,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高度重视文化教育。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执教者需要明确的是学习者掌握了语言,并不一定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相应的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才是最为主要的,只有学习者掌握了语言基础能力(听、说、读、写),才能促进日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日本文化作为日本语言的基础,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习者深入了解日本的民族文化,才能促使学习者掌握日语所需要承载的文化精髓。

二、日语教学中影响跨文化教育的因素

跨文化教育可以为日语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场景,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影响跨文化教育的因素。

(一)语言因素

中国与日本虽然一衣带水,都属于东亚国家,在历史上也曾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但在文化上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我们在交流时不能忽视语言背景这一重要因素,即使说着一口流利的日语,但对语言习惯及文化了解不深入的话,仍不能很好地交流。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的载体,在学习中既要研究语法、掌握句型,还应学习和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

众所周知,日语的语言比较暧昧。日语中的暧昧性表达对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来说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是在日汉互译时需推敲用词、琢磨句意。暧昧性表达往往给人一种难以捉摸、语句不直白、态度不明确、说话含糊其词的感觉,起到含蓄、烘托、暗示等作用。

日本自古就在“稻作文化”下形成了“和”的精神。受到强烈的集团意识的影响,日本人缺少独立的意识。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尽量少承担责任,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顾及对方的面子,避免分歧的产生,尽量做到与对方的想法一致,从而达到使自己的利益不受到损害的目的。在这一前提下,在语言用词上尽量使用那些表意不明确、含糊其词的表达,以期在暧昧的语言环境中,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说服对方,达到交流的目的。所以,“言外之意”“心灵的交流”比语言沟通更为重要。

日本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曾经指出,日本人说话不喜欢使用人称代词,更不喜欢使用第一人称代词

如果对话中一直说“我”,会使人觉得说话人一直在强调自己的主张,给人带来不快,所以日本人更喜欢让听话者通过语境来体会自己的意图 。这同时也是日语简洁的表现。

另外,日本人很注重集团意识,这种集团意识有利于营造和睦的人际关系。

他们在集团内部时时强调要与别人一致,要与人保持和睦关系,不要过分强调个人主张。

另外,日本人还经常用下面的敬语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没有上什么好吃的、没有符合您胃口的。

日语语言的暧昧性,反映了日本人传统的生活态度和日本人的文化个性。

日本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尤其是在表达与别人不一致的想法时,通常喜欢运用省略来表达暧昧。

综上所述,日语在语言表达上往往采用省略表达,含糊其词,省略的内容任凭听话人去猜想,这就是日语暧昧表达的一个显著特点。

日语暧昧表达具有灵活性,起着润滑剂的作用。暧昧语给人一种温和、婉转的感觉,说话含蓄且带有神秘感,避免了向别人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将伤害别人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日本人生性敏感,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多使用间接的、含蓄的表达方式。在与日本人交流时,可以从婉转、间接的表达中听出说话者的弦外之音。在工作中恰当地使用暧昧表达有利于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二)非语言交流因素

人与人交流的时候,除了语言交流,还会用到非语言交流。

根据学者调查,人与人交流时,15%~20%是通过语言得到的信息,80%~85%是通过非语言因素得到的信息。

人的视线、表情、手势、姿势、说话语调、沉默的方式、礼仪、时间观念等都是非语言因素。

这些非语言因素是每个国家独特社会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

礼貌会通过礼仪表现出来。礼仪是人们在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的行为规范,是人们思想、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

在日本,人与人见面常以鞠躬行礼来表达问候,根据礼节程度的不同,会有从弯腰行礼到90度鞠躬的区别。

在榻榻米上要正坐行礼,上身弯下,两手放在前面并且着地,然后低头。

日本人没有握手的习惯,但在与外国人会面、竞选等特殊场合,日本人也学会了握手的礼节。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是个千岛之国,长期以来以农耕和渔业为主,人与人的思想、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大体一致,日本人注重集体观念、整体配合。

日本人不需要使用太多的语言,只凭手势、表情、动作等就能进行沟通和交流。

他们在交谈中会时刻注意这些非语言因素,以此来获取有用信息,达到以心传心的效果。

(三)社会文化背景

从日本人一天不同时段的问候语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很懂礼貌,如早晨见面时他们会说“早上好”,中午会说“中午好”,晚上会说“晚上好”,睡觉前会说“晚安”。

路上遇见熟人时会问“要出去吗”,对方会回答“去一下那里”。

日本人通常不直接问对方去哪里,并且对方的回答也会比较含蓄和婉转。自己的隐私不想被别人知道,所以也不会问对方的隐私。

在日本,人与人交往时经常会说“打扰了,对不起”。

例如:

(1)请问,去图书馆怎么走?

(2)您好,我想看下这个可以吗?

(3)请问,我可以用下这个吗?

以上例句说明日本人说话很讲礼貌,常用礼貌用语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体现了日本人讲究“和”文化。

日本人不希望对方为自己费心做任何事,也不希望给人带来任何负担。日本语言和日本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实际交流中应当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在日语教学中,应当注意让学生保持对日本文化的敏感度和趣味性,重视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跨文化教育在日语教学当中的应用措施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提倡素质教育之后,外语教学逐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跨文化教育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中还比较缺乏,要想提高日语教学当中的跨文化教学应用价值,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一)提高跨文化教育意识

在日语教学当中,有效应用跨文化教育,就需要执教者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确保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跨文化教育的应用。

从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情况而言,我国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并且在外语教学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意识的提高仅仅存在于教师层面。

国外在实施外语教育时,其主要是将跨文化教育作为推动改革的工具,并且十分重视跨文化教育的应用,不断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确保了跨文化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外语教育逐渐对跨文化教育的应用提高了重视度,并且教育部出台了相应的文件,促使跨文化教育在日语教学当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增强文化认同

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语言交流的误会,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的交流当中避免误会成为日语教育者最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注重中日文化差异之间的教学,需要在课堂当中注重汉语与日语文化之间的对比,帮助学生有效增强文化认同。

对于增强文化认同,教师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采用情景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在不同的情景当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文化差异的互动。

此外,教师有必要引导日语学习者自身积极参与到日本文化的了解当中,从而使得跨文化教育深入学习者生活当中,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认同。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中国教师一直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没有摆正自身的教学位置。

在现代教育当中,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为此,在日语教学当中,就需要日语教师具备跨文化教学的能力,才能在具体的日语教学当中灵活应用跨文化教育。

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切实有效提升日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1)国内高校应该加强与日本名校的交流,主要是通过派遣教师深入学习日本文化,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2)高校需要聘请日本著名教育者定期开展跨文化教育专题讲座,促使日语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有效提高日语教师的日语跨文化教育水平。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外语教育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跨文化教育作为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必要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并且逐渐将其发展为中国特色日语教学。

在此基础上,需要将跨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政策,贯穿到日语教学全过程,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跨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J7AbWLadZhuWFXb6MLQ58fFf6GcSf8+vD1eEXMSmr/gGSNtH06jQ1lqH9BGT7VC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