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是教育发展的契机,学校发展的机遇,也是教师发展的机会。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论。不但要有本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为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而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如下策略:
校本教研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共同探讨、交流、学习,提高教师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自我评价的能力。教研活动提倡参与性,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教师的参与要贯穿于教研活动的全过程。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个人的需求不同,教研活动中要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充分体现参与性。即使听示范课、听讲座,也要求教师根据示范课主题思考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听,在课后讨论中,鼓励教师提出各种问题。参与性策略能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参与活动中,教师是能够体现个体价值的课改实践者,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对话及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都有相互交流解决疑难问题的机会,因而激发了他们参与教研活动的内在动力。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与合作,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知识才能得到丰富,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校本教研活动要倡导合作性,不仅强调学校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而且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要建立备课组合作互研模式,每次活动,备课组教师确定热点问题,共同探讨解决该问题的对策。每个教师就该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确定最佳方案。合作性策略可以使每个教师的教学经验成为其他教师借鉴的资源,每个教师的智慧都可转化为团队共享的智慧。不同的工作经历和知识背景使各教师对同一问题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使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教师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更需要教师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实现由知识储备向知识运用的转化。学校教研活动中要贯彻实践性策略,坚持课例研究。首先,备课组教师共同对某一典型教学案例进行研讨,以揭示其中带有指导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个体或由个体组成对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新教材中的某一内容设计教案。教案先在小组内交流,继而通过说课、讲课进行展示。然后在评议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完善,使最终的教案设计成为形成性评价成果。课例研究实践活动有助于教师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教案的设计是开放的,教师需要结合复杂的教学情景,把教学理论渗透到具体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中。这是教师提高理论修养,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并提高教学技能的必然过程。校本教研中的备课、示范课、说课、评课等系列反思性实践活动则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不是整齐划一的。因此,教研活动也要适应这种多元化发展的需求,要按照备课组教师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组织要充分尊重和关注教师的个体需求,坚持针对性原则。在内容方面,要采取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努力为教师创建一个结构优化的多元化校本教研环境。
(1)重视学科组建设。学校要加强各学科组的制度建设,完善学科组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一套完善规范的学科组管理制度是学科组职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校本教研的权利和工作重心必须是学科组。学科组内的校本教研活动由学科组长负总责。学校可制定相应的教研制度,主要包括教师业务学习制度、集体研究和集体备课制度、师徒结对帮扶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及校领导联系学科组制度等。
(2)重视学科组长的选拔与培训。学科组建设,组长的选择是关键。学校要选拔学科专业能力与研究能力能得到大家公认的并具有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担任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同时,要重视学科组长的培训,定期选派学科组长外出培训学习,使其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3)健全激励制度。学校要健全精神和物质激励制度。每年要划拨一定资金作为学科组开展校本教研的专项资金。建立教研组考核制度,主要从教研活动、业务学习、课题研究、论文论著、学科组长工作、教学成绩、青年教师培养、辅导学生等方面进行考核。每期根据各学科组考核得分评出先进学科组,并给予物质奖励。要把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条件之一。建立校本教研能手、示范课及校内名师评选机制等。
(1)促进教师养成读书的习惯。构建一种机制,营造一种氛围,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和理论素养,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师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学习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学校可鼓励每位教师每年至少订一种教学杂志,且尽量避免相同,以便相互传阅,学校给予一定的补助。同时,学校应购买课改方面的理论书籍,供教师借阅。学校要全力为教师开拓学习交流的渠道,如定期举办读书沙龙、读书笔记展评、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
(2)切实组织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包括新教师上岗培训活动、班主任工作研讨活动、新课改理念培训活动、学科业务学习研讨活动、专家专题讲座活动、外出参观学习交流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活动。支持优秀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各级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或外出学习。同时,制订学校的培训方案,努力做好教师集体学习培训和教师个人自我学习培训相结合的工作。
(1)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创建一种团结、互助、研究的学术氛围。集体备课时,同组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课程标准、教材及相关资料。既要准确把握难点、重点,又要通过删除、添加、替换、补充等方式整合教材,还要摸清学情,以便运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每次备课要确定主讲人,主讲人可以由骨干教师担任,也可由青年教师担任,以便于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用。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首先由主讲人说课,然后同组教师共同交流探讨,不断补充和完善教案内容。
(2)公开课展示制度。促进教师通过公开课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明确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等。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开展1—2次研讨课或汇报课,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专题讲座或示范课,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观课评课制度。教师在分管领导及学科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观课、评课、议课。听课教师从教师的新课导入、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业设计等方面进行重点观察,然后参与学科组教师评课、议课活动。
(4)师徒结对制度。让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特别是优秀的专家型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共同备课,每周互相听课。骨干教师及时指导青年教师备课、上课,并做好课后评价。青年教师每学期上汇报课,以迅速成才。
(5)案例学习制度。根据某一典型的教学案例,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通过集体探讨、实践、总结等方式,解决教学中大家感到困惑的共性问题。
(6)课题研究制度。同组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小课题研究为主,组内结队或备课组全员参与某一课题,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和共性问题。鼓励教师申报省市规划课题。
(7)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学校要确立以崇尚研究、鼓励优秀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制订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对教师发表、获奖的论文、教案、优质课、课题研究,以及辅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获奖,根据发表、获奖的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奖励。
(8)教学大赛、教研主题论坛制度。学校定期举办教师教学大赛、教学论坛、英语辩论赛和演讲比赛。每次论坛可以确定主题,如“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等,鼓励教师就某一问题献计献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9)问题探讨交流制度。问题探讨交流制度有利于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教师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可以不定期邀请教学专家或本校学科骨干举办讲座。讲座最好采用交流互动式,让教师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双向交流互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10)教学反思制度。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总结经验,不断进步。写教学反思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组内教师可以交流反思笔记,这样更有利于经验共享,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参与、合作、实践和针对性策略,加强学科组建设,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完善教师的学习培训、教学实践以及各种激励制度,使教师乐于教研,勤于教研,通过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