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传统武术流派与特点

一、传统武术的流派

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传统武术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开始逐渐形成不同的武术派别。每个武术派别都有自身的武术风格和技术特点。总而言之,传统的武术流派主要有“长拳”与“短打”“内家”与“外家”“黄河流域派”与“长江流域派”“南派”与“北派”“少林”“武当”派等。除了这些流派外,武术按照姓氏的划分,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分别是陈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等。

(一)“长拳”与“短打”

无论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还是在武侠小说中,少林都是武术领域发展最为成功的。在民间,少林武术也受到了较大反响。少林武术派,大多以拳械训练为主,具有节奏鲜明、大开大合、气势磅礴、快速有力、势正招圆等特点。其武术击技以直拳、摆拳、勾拳为主,这些都属于长拳。

短打指的是动作幅度小、贴身近战、短促而多变的拳术。

(二)“内家”与“外家”

在武术类别划分中,所谓“内家派”,一般是指“武当派”。武当派的创始人张三丰创立了用于内修的太极拳法,其也是武当代代相传的拳法,在当代社会中,仍旧如雷贯耳。

峨眉拳也是内法拳中最著名的拳法,峨眉拳汲取了众多拳法的长处,具有独特的技法和风格。峨眉拳术分为四大家和四小家。峨眉派从古至今都是女子武术的学习流派,创立初期,只招收女性弟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峨眉拳便成为男女都可使用的拳法,具有科学成系的武术套路。

相比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武当、峨眉来说,少林成了名副其实的外家拳的代表。

(三)“黄河流域派”与“长江流域派”

民国初年《中国精武会章程》等书中,使用了“黄河流域派”与“长江流域派”,这是划分南北方武术的笼统方法。

以江河流域为界,不同区域的武术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因而在此划分上又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小流派。

(四)南派与北派

按照地理位置的不同,传统武术还可以分为南派和北派,地理位置差异下的气候也是影响两派形成的重要原因。

通常我们将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称为北方,将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称为南方。最早记录南北派著作的是民国时期陆师通的《北拳汇编》,从此以后,南北派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

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相比南方来说,更加的寒冷、严酷,因此在这一地区生存的人们通常有着健壮的身体和直爽的性格。随之他们练习的武术,也多以击技多长拳阔步,注重以进取胜。同时,“北派”的武术还有丰富多样的腿法运动,步伐快速,刚健有力。

地处山丘的南方地区,自然景色宜人,气候温和,在此地区生存的人们通常体质相比北方差些,性格也多以温和见长。他们的武术拳法,主要表现为击技多短打小步,注重机会的运用。“南派”相比“北派”拳法比较多,但是腿法训练却较少。

地域的差异,致使南北方形成的拳法也大不相同,甚至当时还有“南拳北腿”的说法。

(五)少林武当派别

有学者根据书本上有关传统武术的知识将传统武术的派别划分为少林、武当、昆仑、峨眉、崆峒五大派别。之所以这样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小说的影响,而且这种分法也是不全面的。

外家拳的代表——少林武术与内家拳的代表——武当武术,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即所谓的一刚一柔。

(六)按姓氏划分的太极拳流派
1.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经陈氏世代传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两套。经过精心编排的这几路太极拳的动作、速度、强度、身法和劲道各有不同。以第一路为例,其动作简单,柔中寓刚,柔多刚少,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行气运动时以“搠、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捌、肘、靠”的四隅于的运用为辅;而第二路的动作则较为复杂,疾速紧凑,刚中寓柔,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捌、肘、靠”为主,以“拥、捋、挤、按”为辅;第三路以刚发劲为主,强调震足发劲,并注重蹿蹦跳跃、腾挪闪展的步法锻烁,体现的是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传统套路有头套(六十六式)、二套(二十七式)、三套(二十四式)四套(二十三式)、五套(二十九式)、长拳一百零八式、炮捶(俗称二路七十一式)、器械(刀、枪、棍、钩等多种)、对练套路、老架二路四十二式、小架一路六十四式、老架一路七十四式、新架一路八十三式、竞赛套路五十六式等。新编套路有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十八式(又称美人太极拳)、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四十八式、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三十二式(又称三十二式炮捶)陈式二十四、陈式心意混元太极剑及美人太极剑、陈式太极拳三十六式普及架等。

在锻炼陈式太极拳的时候,练者要注重自身意、气、身三者的密切配合,以意行气,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并注意运用“拥、捋、挤、按”,做到纵放屈伸人未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做到听劲懂劲,借力制动,发劲制敌。

2.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所创。杨露禅在学与太极拳的时候从师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随后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是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又在杨澄甫的一再修改后最终成型的杨式大架子。杨式太极拳拳架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舒展简洁,刚柔内含,轻灵沉着,轻松自然。杨式太极拳的姿势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刚入柔,刚柔相济。

传统拳套有四路:大架、长拳、中架及小架(亦称用架和快架)。一些人把杨澄甫大架再次简化,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四十八式竞赛及四十八式等被编成更短的拳架,因更为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而被广泛流传。其中最为经典的改编套路就是现今众所周知的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

3.吴式太极拳

河北大兴人吴鉴泉,在杨露禅到北京授拳时,其父吴全佑从学太极拳,后又拜杨露禅次子杨班侯为师。在吴全佑对杨式小架太极拳进行∫逐步修订的基础上,吴鉴全将其改进修润成了一个新的太极拳流派,即“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循规蹈矩的动作轻松连绵,独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出开展而紧凑,但具有大架功底,在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帖,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吴式太极拳有单人推手法、双人推手法(亦称打轮);套路有二十四式、四十五式、三十七式、一百零八式等。

4.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出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创编。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自成一派。武禹襄借鉴了李呈芬《射经》中有关身法要点,总结提出了“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的身法八要。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腾挪、闪战、尾阊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成为十三条。武式太极拳有着简洁连贯、舒缓平稳的动作,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手伸出时不超过足尖,收时不紧于身;在进退旋转的过程中,胸部和腹部始终保持中正;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后再徐徐放下足跟;弓步时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得挺直高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并进而达到意、气、形三者合一的境界。其套路有十三式、四十六式、八十五式、一百零八式等。

5.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从学于李之帅郭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拳,在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后,经多年演练而功夫深厚的孙禄堂将形意、八卦、太极一家拳术的精义融为一体,继而创造了“孙式太极拳”。县有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撒等特点,其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套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由于孙式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在转身时要以“开”“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其套路有二十四式、四十九式、七十三式等。

二、传统武术的特点

(一)农耕文明的社会根基,活动领域固定

本书的前两节已经对传统武术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不仅包含传统武术产生背景的介绍,而且连武术的活动领域也进行了分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人能够在研究中正确地将非传统武术与传统武术区别开来。总而言之,武术产生的背景是农耕文明时期,而武术的活动领域为广大的民间习武群落。

(二)以拳种作为传统武术构成的最基本单位

传统武术根据地域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武术流派和拳法,而且每一个流派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拳种谱系。因此,我们在进行研究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每个流派拳种的不同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研究。

(三)流动性:传统武术的时间特质

传统并非是我们平时想象的那样是不变的、过去产生的实体,而是流动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种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另外,传统也并非是被确定的规则要求制造出来的,有时候生产出来的作品也可能是半成品,而未来才是它们发展的尽头。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之前那种认为传统是过去已经存在的东西的观点,它应该被看作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实体,其可以指未来的一切,包括人、事物、思想、精神、心理、意识等。

传统武术的发展不仅指现在的发展,还指向未来,更是一个以稳定的姿态、不断完善已经定型了的事物的发展。

传统武术文化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规律。所谓的传统武术的流动性就是指其在时间轴上所形成的特质。中华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所以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做出的贡献。这就需要后代人要用自己的理解认识武术文化,进而形成传统武术世代相传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需要人们不断用自己的理解加入时代发展的特色,从而使人们能够深刻地掌握传统武术蕴含的精髓。

所谓的“视域”就是习武人对武术的理解,只有融合了习武人的“视域”,才能使武术文化在时间轴上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因此说武术的时间特质是流动性的。反过来说,传统武术在时间轴上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每一个时代习武人对传统武术的见解,尽管这种见解具有主观性,缺乏科学性,但是它仍然是一种“合理的偏见”。

(四)传统武术具有不断超越的内在品质

传统武术不断超越的内在品质是以开放性和流动性为基础的,是在历史长河演变中逐渐形成的。传统武术在任何一个时代中发展,都要以前一个时代为发展前提,这就是说后代的人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优缺点的同时,要站在“历史前提”条件下进行审视和思考。因此,对于每一个时代下产生的传统武术来说,“历史前提”就需要满足两个重要条件,首先是从武术祖先们那里继承下来的优秀武术文化成果,其次就是传统武术自身携带的那一时代的特征。这就需要后世武术传承人既要以站在当前时代的角度去理解、审视祖先们遗留的优秀武术成果,又要在继承传统武术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加入当前处时代发展的特色,从而使传统武术文化既具历史性又具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武术文化得到大繁荣、大发展,也才能使武术文化可持续发展,永葆生命力。

传统武术得到不断超越需要同时必备两个重要条件,其一是“生产”,其二是“消费”。所谓的传统武术的生产,就是指祖先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所生产的凝聚他们智慧的产物,这些产物对于后代人来说,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是传统武术获得超越的前提和依据;所谓的传统武术的消费,就是指通过后代人将传统武术转换为现实的力量,在继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传统武术之所以历经千年,还一直永葆青春,久开不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创新、完善,根据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途径和形态。

总而言之,任何时代的人要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都必须要站在前人的实践成果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继承,不仅要将前人的优秀成果融入其中,还要添加一些新时代的成果,从而丰富自己作品的内涵,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前人来说,传统武术可能仅仅是他们用来生存的一种技能,并代代相传;后人在继承前人留下的传统武术生存技能的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特点、时代要求,对其进行筛选、舍弃、继承和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传统武术就是在“生产”“消费”两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超越的。因此,每一个时代的传统武术都必然要满足既有过去特色,又有当代实践特点的两个要求。

同时,传统武术形态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站在传统武术不断超越的内在品质的角度来看,任何时代下的传统武术都必然携带本时代特色,这就必然与人们要求的“正宗”或者“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行为相悖。

对传统武术的概念和特点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传统武术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对探究武术文化发展模式和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O/00kEbFXwa4C/l5RzztLjWSdNAx15GTY5ntGa7z/S1i03ZVBq1yNCdD1Y3VklP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