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

一、诗词

指导中学生解读诗词,关键在于把诗词解读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教给他们。诗词的解读策略大体一致,但也略有差异。

(一)诗歌解读策略

1.诗歌质量判断练习与讨论。下面两首诗的题目都是《玉阶怨》:写的都是宫女思君的感情。其中哪首诗的质量最好,为什么?

第一首《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第二首《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参考答案:第二首质量最高,分析如下:

第一首《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看其用字:夕,黄昏。在中国诗词中,黄昏形象总是和思亲怀人联系在一块。所以这是个很有文化品味的能引起人翩翩联想的字眼儿,譬如:诗经时代,女子的丈夫服劳役去了,长年不归,这位女子说:“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李白《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清照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下,放下。珠帘,很珍贵、很美好,在用字上与题目的玉阶很匹配。“夕殿下珠帘”,殿门的珠帘已悄悄放下,这意味着君王的履迹不会再经过这里,那一晚这位宫女又将是一个和愁苦度过的不寐之夜。“流萤飞复息”,萤即萤火虫,萤火虫是飞动的,一点一点地动,所以用了“流萤”一词。息:停止。萤火虫尾巴的火光一亮就飞了,一灭又停了。“缝”这个动作,总是和“爱”联系在一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当她缝衣服的时候缝的都是她的感情。这个女子缝制的是罗衣。罗是一种丝织品。这罗衣,可能是为君王缝制的,也可能是为自己缝制的。也许她边缝制边想象着自己穿着精心缝制的罗衣引起君王眷顾的情景。何极就是哪有尽头。

看其意象:这首诗歌通过黄昏的背景以及下珠帘、观流萤、缝罗衣等形象,传达了一个缠绵、细腻、温柔的女性的思君感情。寓怨于思,含而不露,显得情韵深长,耐人寻味,颇能感动人。

所以,从用字与意象两个维度上说,这是一首好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谢朓,南朝齐诗人,家世显贵,他的高祖为谢安,母亲为南朝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

第二首《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从用字看,这是一首好诗。这首诗歌大量使用充满文化意蕴的能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字眼儿与典故。“白露”会让人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围风·秦风·蒹葭》)。于是,这思妇便如同那古远的“在水一方”的“伊人”一般,有了缥缈空灵而动人心魄的虚幻之美,令人神往而永不可及。“罗袜”一词,与曹植《洛神赋》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棚关联,引起人们对思妇曼妙多姿、楚楚可怜之态的遐想。

从意象看,这也是一首好涛。中国真正的好诗是沿着写意的路子发展的。写意是中国艺术的特征。中国诗歌中常出现珍贵美好的事物。因为,这些珍贵美好的事物可以代表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格的美好。这首诗中就出现了许多珍贵美好的事物。如:“玉阶”,宫殿的白玉台阶。“白露”,皎洁透明。“罗袜”,丝织的精美鞋袜。“袜”,兼指鞋,占诗中常用这种省略的修辞方法。“水晶帘”,水晶做的窗帘,原是传说中的精美器物。“玲珑”,一种玉,是中间刻穿的,雕刻得玲珑剔透的。月亮里边含有一片光影,那真是像一块玉雕的玲珑一样。“秋月”,光亮皎洁。这么多的美好事物,集中在一起,具有统一的色调、同样的品质——洁白、寒冷、光亮皎洁,构成一个剔透、光明、皎洁的象喻境界。

从结构、章法这一维度看,这首诗也是一首好诗。它没有按照谢朓的做法,后边就写思君的感情,而是“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仍借形象描写以抒情言志,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样,末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言有尽而意无穷,有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弦外之音,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的韵致。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谢朓是李白推崇的诗人。但无论从意象上看,还是从用字、造句、结构、章法上看,李白这首诗歌都比谢诗更胜一筹。

(二)诗歌解读策略归纳

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是以形象去表现他的情感或他所理解到的人类情感的,因而,意象是分辨诗质量高低的一个依据、一个抓手。

但是,诗歌不只是靠一个单纯的形象就产生作用的,整个一首诗是一个生命,是一个感动、生发的生命,是在成长的,它的每一个部门都要组织结合起来,才能判断它是好诗还是坏诗。所以,我们批评、欣赏诗歌,除了根据意象,还可以根据它的用字、造句和章法,结构来判断,来感受、体会。

(三)诗歌解读策略应用练习

1.下列三联诗句,哪句最优?

(1)“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2)“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3)“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参考答案:第一联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第二联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生动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第三联的“扶”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姿态,所以比第二联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2.下面这首诗是首好诗吗?为什么?

你匆匆地走了

带着忧郁的背影

千里万里

忽隐忽现

参考答案:好诗。目睹自己心爱的女神“匆匆地走了,忽隐忽现”是写实,但是,说“背影,千里万里,忽隐忽现”就是奇特的想象了,就是诗了(想象——诗歌的思维方式);明明是自己想象地看着背影,却偏偏说“你带着忧郁的背影”,就很别致,并折射、证明了自己的深情。从意象这个维度看,这是首好诗。(如杜甫思念妻子,却说“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3.下面这首诗是首好诗吗?为什么?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参考答案:好诗。诗人独具审美慧眼,用写景来表征世界的“相对性”、人的“被动性”“被抛性”的命运特征。从境界这一维度来看,此诗绝对是一首好诗。

(四)词的解读策略

下列三首词,哪首质量最好,为什么?

第一首《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第二首《浣溪沙》: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珮鸣踏,渚风江草又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

第三首《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

参考答案:第三首最好。

(1)评判标准:境界。中国的小词表面上都是写男女相思,都是写伤春怨别。王国维提出一个特殊的衡量标准——境界,来区分其好坏:凡是可以从所写的男女相思爱情中引起读者的一种感发、一种联想,使读者产生更深一层的体会的词便可谓之为“有境界”。同样写男女的相思爱情,为什么其中有一类词可以从所写的男女相思爱情中引起读者的一种感发、一种联想,使读者产生更深一层的体会呢?因为这类词其所传达的不是一个感情的事件,而是一个感情的境界。西方诠释学认为,对于一本书,作者可以有自己的意思,诠释者也可以有自己的意思。每一个诠释的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学识、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行诠释的,都带有自己的色彩。所以诠释出来的意义不一定是作者本来的原意,可以衍生出很丰富的、多重的含义。中国的小词就是如此,它所表现的不是作者的显意识活动,而是隐意识的流露,而且表面上都是写爱情,所以就引起了评说者多重的联想。王国维甚至从宋人写爱情的一些小词中读出了“三种境界”,而且他的“三种境界说”为国内学者普遍认同并广为引用。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详尽分析。

第一首《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二八”十六岁。“花钿”,指这个女子戴着花朵形发饰。“瑟瑟”,是一种做装饰用的珠子。这首词写了一个活泼可爱、热情似火的摆渡船的女子,我们似乎在听到她招揽生意的热切呼唤:来来来,上我的船!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二首《浣溪沙》: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摇云鬓珮鸣珰,渚风江草又清香。不为远山凝翠黛,只应含恨向斜阳,碧桃花谢忆刘郎。“越女”,一个很有文化意蕴的词,美女的代称。“步摇”,一种长长的垂下来的头饰,每走一步,它就摇一摇。“珮鸣珰”,其珮玉一走起来叮当作响。“渚风”,沙洲上的风。“凝翠黛”,凝聚起眉毛略有所思的表情。“刘郎”,泛指心爱的男子。与欧阳炯的《南乡子》相比,该词用字更讲究,感情上也有了一点点深度,但也停留在男女爱情的范围之内,这首词的作者是薛昭蕴。

第三首《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该词能引发读者非常丰富的联想,是一首“有境界”的好词。形象上,“暗露双金钏”就能引起对所写人物之幽隐含蓄品格的联想。因为,中国诗歌从屈原开始,就常常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芳心”,是形容姑娘们美好的心灵。“丝”字指采摘莲花拗断莲梗时从断口中拉出来的丝。“照影摘花花似面,方心只共丝争乱。”写女子对自己美好的觉醒,这一觉醒引起了内心的荡漾——读者因此会联想到自己才德的美好,进而追问:我的理想何在?我的意义何在?我的归宿何在?“鸂鶒”,紫鸳鸯。黄昏到了,在那有一对对鸂鶒鸟的沙滩上,风起来了,浪头高了,该是回去的时候了。“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更可能被理解为一种精神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第四首:“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带着一群小孩子到乡间去散步。可是到第五首,他说,“怅恨独策还”,自己一个人拄着拐杖回来了。那些小孩子哪里去了,那些采莲的女伴又哪里去了呢?当你离开表面的、日常的生活,进入一种精神境界的时候,便与别人有了距离。这个女子独自摇船归去,越走越远,她的歌声隐隐约约地从水面上传来。“离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请看其在《诗经》中的表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然而,在东坡《赤壁赋》中“离愁”表达为“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离愁”往往是有所追求、有所向往、有所期待、有所盼望的一种感情。“离愁引着江南岸”令人想到,整个水面整个空间之内都布满了这一片期待、盼望、追寻向往的感情。读者可能由此进一步领悟到:人生,岂不是正应该有这样一种追求向往的感情?人生,岂不是正应该对自己的品质有这样一份觉醒和珍重吗?

总之,以境界为抓手,可以发现,这真是一首好词。该词的作者是欧阳修。

二、散文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一种以情思为元素、以自由感知为创作方式、以营造韵致情味为重心、以本色为基调的文体。

(二)散文的文体特征

1.散文的基本元素——情思。下面这些现象你或许也注意到了。古今中外之顶尖级的散文,令人读后产生震撼的散文作品往往是本来不写散文者偶尔为之的作品。譬如,名家大师晚年的随笔,好像不经意,但读起来感觉特别理性又特别有情味:理性的却是渗透情感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思”。散文之美,首先在于其“情思”之美。优秀的散文应该是“审智”的或“智性”的,其表达的是一己之超出感性层面的生命领悟或其独到的审美发现。

2.散文的创作方式——自由感知。想象是诗歌的创作方式,虚构是小说的创作方式。散文的创作方式则是自由感知。所谓自由感知,是以自由的心灵状态去感知天地万物。这种“自由感知”的创作方式使散文在“感觉和知觉”的自然开放中大幅度地保留着真景、真情、真实的心理状态和真实的过程。

3.散文的文体重心——营造韵致情味。郁达夫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散文之要在于“情调”或“情韵”。郁达夫《故都的秋》便是注重营造“情调”“情韵”之作。

4.散文文体的基调——本色。散文文体的“本色”表现在内容和用语两个方面。内容上,散文是“任心”而且“照样”的。它是清唱,素面示观众,从不用假嗓子。它发出的是作者的真声音,抒发的是作者的真情感,流露出的是作者的真心理,描绘的是真景象,叙写的是真实的过程。散文中的“我”只能是作者本人。而且,对散文的“任心”而且“照样”也不能作机械的僵硬的理解。李商隐的诗歌常常写传说中的景与物,但其所传达的“情”还是李商隐的“真情”。同样,散文也可以“假中见真”,只要其传达的“情思”是作者本人的真实感悟即可。

(三)散文解读指导设计

1.指导中学生学习关于散文文体的基本知识,培养正确的散文审美观。按照对话理论,解读散文的过程即解读者与散文文本的对话过程。因解读者的参与,文本才开始“说话”。所以,解读者处于优先位置。因此,解读者的视界,读解的观念和视角,也就成了诠释的逻辑起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称这种起点为“图式”,姚斯等接受美学称为“期待视野”,海德格尔本体论哲学称之为“前理解”。

显然,如果解读者的读解观念不正确,那么误读就必然不可避免了。譬如,肖云儒先生在1961年提出了片面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理论。1996年一位解读者据此理论解读《背影》。由于他认定《背影》的主题为“表现父爱”,于是便感觉《背影》“如同一本返乡流水账,或者像一个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日记,过程交代太繁杂多余”,并且得出如下贻笑大方的结论:《背影》“完全是一篇根本够不上精品水准的粗糙而散乱之作”——情感散乱、材料散乱、结构散乱、语言散乱。调查中,我们发现,现今不少中学生的散文审美观亟待纠正。如对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肖复兴),不少学生认为该文没有起伏的情节、很平淡,因而表示不喜欢这篇文章,其错误在于把“情节”这一小说的基本元素作为欣赏散文的视点了。

2.面对经典散文作品,要求中学生把自己首先设定在“倾听者”的位置而不是“评判者”的位置上,在作者与其实际的或假想的读者对象之间的关系中、在作者及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中充分理解并体验其通过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既然是学习,就不是仅仅重复自己已有的思想感情和话语表达形式,而是要通过对别人思想感情的感受和理解,扩大自己的思想视野和情感感受的范围和深度:我们不必成为屈原,但却必须能够感受和理解屈原;我们不必成为鲁迅,但我们却必须能够感受和理解鲁迅。正是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不断扩大我们感受和认识的范围,我们的人文素质才会得到持续的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比较充分地理解作者通过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呢?可指导中学生具体分两步走:

(1)了解相关背景知识,还原写作语境:谈到文本解读,鲁迅先生曾说:“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才较为确凿。”

(2)追寻作者原意,感受其情思之美:追寻作者原意的过程是经由文本,和文本作者对话,进而把握文本作者思想感情、走近文本作者的过程。怎样才能追寻到作者的原意呢?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和文本对话。文本是一个语言符号系统,其中的字词句与段落、章节、上下文是互相依存的。可分两步对话:①字求其意,句索其旨,然后由字词句再推向全篇。这是由小及大;②由大及小,由整体推向个别,因为要锁定字义,又需以全篇及其题旨为依托,不然只重文字训诂,就难免凿圆枘方。当代诠释学认为诠释还可由文本内部扩展到外部。如个别篇章与全部创作之间、单个文本与群体文本之间、文本创作与社会现实背景之间等,从而形成诠释循环。诠释循环的关键是不要封闭而要开放。

3.指导中学生关注散文作品的表现形式,品味经典散文的情韵美。经典散文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光因为其思想内蕴的美还与其完美的艺术表现有关。因此,散文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应成为重要的解读对象。

4.引导中学生立足当代,把文本置于当代现实语境和个人境遇中,对文本进行研究性解读,发掘其当代价值,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意义。阅读欣赏本质上是个人的一种创造活动,具有个性和多元性的特征。

三、小说

指导中学生解读小说作品,可以着力于如下五个方面。

(一)解读故事的基本轮廓

严羽说“诗有别趣”,是说诗歌有一种特殊的美,能够给人以一种特殊的艺术享受。那么,小说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特殊的艺术享受呢?那就是一种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的魅力。小说的本质就是特殊性超过了一般性的人生故事。这就是小说的基因。这个基因里面包含着小说史所有的秘密。它是促使小说不断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这种动力植根于人类好奇的天性。我们只要看儿童个个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就不难明白这一点。孔子不谈“怪力乱神”,没有约束住中国百姓的好奇尚异之心,先秦两汉的神仙方术之谈,魏晋南北朝的志怪,明代的神魔小说,就是证明。

所以,解读小说的第一环节,就是通过总体地阅读小说的文字语言,迅速把握这篇小说的故事的基本轮廓和情节的基本类型。小说有各种不同的情节类型,譬如,古人常常把社会上发生的风波之事归罪于恶性的钱财,于是便有财生风波型公案故事、财生亲疏型世情故事等多种类型。神魔小说有“主体行动——遭遇反对——寻求帮助——继续行动”和“神仙下凡——投胎转世——得道飞升”等不同的情节模式等。

(二)理解小说人物的情感、个性、心理与命运

有什么样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小说就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和情节。小说鉴赏者在了解故事轮廓和故事类型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情感、个性心理与命运。可以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写人细节及故事情节为视点,探讨小说人物的情感、个性、心理与命运。

1.关注环境描写,体会人物情趣与心理。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所制造的气氛中感受人物的情趣、心境。

2.关注写人细节,把握人物性格心理。小说往往通过肖像、言语、行动、心理等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关注这些写人细节,特别是其中的特殊细节是有效把准人物性格心理的重要途径。

3.关注小说情节,解读人物命运。小说情节的实质就是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的各种细节连贯有序的艺术组合。关注小说情节与走向,是解读人物命运的重要途径。

(三)鉴赏情节

在传统小说中,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轨迹,小说里的人物主要是通过情节来刻画的,没有好的情节,人物就站不起来。小说之提炼情节,犹如诗歌之提炼形象。鉴赏情节,包括鉴赏情节的生动性与情节的情理性等多个方面。

1.鉴赏情节的生动性。小说描摹特殊性超过一般性的人生,特殊就是与众不同、不同寻常,如果连广义的“奇”和“异”都谈不上,也就无法成为小说的素材。所以,搜奇觅异是小说创作的第一步。很多古典小说的书名就告诉我们,它们是形形色色的奇人异事的故事。可以说,追求情节的离奇是古典小说的主流,宋前的小说尤其是这样。无论是神怪故事,还是人间的故事,都表现出搜奇觅异的鲜明倾向。

当代很多读者热衷于阅读武侠小说,主要因为武侠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冲突反复出现而一再升级,说一波三折则远远不够,那是重重叠叠的奇人、奇事、奇境,是高潮迭起,越往后出场者技击功夫越是高明。“武打”的安排形成武侠小说情节进展的主要节奏,看“武打”情节变成了一种张弛有致的心理运动,成了多数读者读武侠小说的基本动力之一,追逐超乎常理而又合乎人情的情节想象过程成了阅读武侠小说的主要乐趣之一。所以鉴赏情节的生动性也可成为小说鉴赏的目标之一。

2.鉴赏情节的情理性。小说中的情节,偶然性超过了必然性,但又受到必然性的制约,按照一般的说法,就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对于“情理之中”的“情理”这一概念,有必要做一界定,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如《西游记》《聊斋志异》里那种充满超现实情节的作品。这里所谓的“情理之中”,是指小说所表现的故事,它必须合乎人情世态的情理,却不一定合乎自然的物理。即是说,故事的社会性是合乎情理的;人物可以具有神性,但同时必须具有人性。至于它所涉及的自然性的方面,可以符合自然的物理,也可以超出物理之外。超自然、超物理的情节,依然要遵守幻想的逻辑,即是说,在允许超出物理的前提下,保持前后的一致性和因果关系。明代有一些神魔小说在幻想的世界中信笔所之,随意而为,不遵守幻想的逻辑,破坏了作品的艺术性。

3.关注貌似“冗余”的情节。鲁迅的小说《祝福》在写到“我”在以“说不清”搪塞了祥林嫂关于灵魂、地狱的提问之后,有一段如下的话: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在阴沉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段话与祥林嫂的故事似乎关系不大,有点“冗余”。然而,却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这段话是解读小说中人物“我”的形象、个性与心理的重要凭借。

(四)分析小说的思想内涵与主题

小说鉴赏要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领悟和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主题,这就是要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艺术底蕴。分析小说主题的主要途径有:

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这里所谓的作者背景既包括作者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环境等宏观背景,也包括作者写作的时间、场合、心态等中观背景。

(1)作者的情感、性格及其对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是探讨小说主题的一个途径。

(2)作者的小说观念也是探讨小说主题的一个途径。

(3)作者个人的生活背景也是探讨小说主题的一个途径。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作家往往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小说的故事情节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体现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欣赏中被经常运用的方法。长篇小说往往有多对矛盾,要注意区分主要矛盾(亦称主干情节)和次要矛盾(亦称分支情节),要抓住主要矛盾或主干情节来分析和理解小说主题。

4.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主题。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写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和感情色彩。判断这种感情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一环。

5.从整体倾向看主题。小说的主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小说诸要素紧密相关的整体体现。所以,理解小说主题的方式不仅仅限于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而应当是多侧面的、多角度的。同时,从整体倾向看主题,包含着要具有全局观点的问题,否则就容易对小说主题做出片面的理解。

(五)体味与欣赏优秀小说的艺术技巧

小说鉴赏的深化是要进一步关注小说的形式,体味作品富有特色的艺术技巧。如果阅读和欣赏的是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则更要把“形式”和“技巧”放到突出的位置。因为20世纪小说家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说被看成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历险。因而,阅读和欣赏现代主义小说,一方面要解读小说家表达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更要解读小说家是怎样表达世界的。

小说的艺术技巧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写人技巧、叙事技巧、塑造情节的技巧、结构布局的技巧、表达主题的技巧等。下面举例说明:

1.结构布局技巧。中国传统小说大都以时空顺序,按情节的因果演变(起因—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为逻辑顺序结构全篇。

2.恰当准确的象征艺术。现代小说常常运用象征手法。富有象征美可说是海明威小说的一大特色,难怪有的评论家要把他称为象征主义作家了。

3.省略方式的大量运用。省略是小说家必用的方法,现代叙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然而大跨度的省略频频出现,造成愈加增长的非连续性效果。

四、剧本

指导中学生解读剧本,可以着力于如下六个方面。

(一)感受情节的戏剧性

曲折、神秘、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是戏曲美的体现,是戏剧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其能极大地满足人们好奇、尚异、娱心的需求。因此,感受情节的戏剧性自然可以成为剧本解读的目标之一。

优秀剧作大多具有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情节。譬如爱情剧《西厢记》。从张君瑞一面看,其情节的戏剧性表现为:一开始他并没有想什么家室,他虽在上场时言“春愁”(“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但他之愁非爱情而是功名;然而,访普救寺,“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莺莺后,便不见爱情不回头,为了爱情全力地急切地追求,为了爱情形销骨立、病息奄奄。之后科举中式,固然与其学养有关,爱情应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激励因子。从崔莺莺一面看,情节更充满戏剧性,一上场便生春愁,对张君瑞更是一见钟情,但却因其处在女性的位置,不得不慎重参与,于是便生出烧香考验—探病考验—琴诉考验—退兵考验—赖简考验—酬简结合等诸多情节,奏出一部动人的抒情性的恋爱奏鸣曲。

(二)探讨剧本人物

鲜活、新奇的人物是戏剧作品产生吸引力的又一个要素。优秀的戏剧作品大多塑造了一些熠熠生辉、令人观后印象深刻,终生难忘的人物。像中国古典戏曲中的诸葛亮、包拯、红娘、武松、李逵、窦娥、秦香莲等;中国话剧中的四凤、周萍、觉新、鸣凤、梅表姐、屈原、蔡文姬、王利发等;外围戏剧中的哈姆雷特、罗密欧、朱丽叶、娜拉、阿巴公等,可谓层出不穷。阅读优秀的剧本不仅是要把握人物的个性与命运,还要准确解读人物行动的心理并探寻人物个性、心理、命运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增强人际理解力,增长见识并获得人生启迪。解读戏剧人物,应以人物整个的言语与行动为抓手。否则,理解就会流于片面。

(三)多层面地探讨剧本的思想文化内涵

优秀的剧本总是有深刻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探讨优秀剧本的思想内涵与文化意蕴及其形成原因自然是戏剧解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探讨剧本的思想文化内涵可以从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态、人物塑造、矛盾冲突和情节安排等多个方面入手。

(四)领会剧本的情节布局技巧,明晰戏路

譬如四幕剧《雷雨》。戏剧一开场就让人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交了锋,见了面,种种矛盾冲突都聚拢在一起:鲁侍萍从济南回家看望女儿,周繁漪约她相见,来到周公馆遇上周朴园;鲁大海作为罢工工人代表找周朴园算账,也来到周公馆;周萍为了摆脱后母的纠缠准备离开周公馆,引起了繁漪的纠缠和报复;繁漪发现周萍爱上了四凤,准备将四凤赶出周公馆。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如箭在弦,一触即发。然而,戏剧家曹禺却很善于控制剧情发展,并没有让各种矛盾立即爆发,而是采用“回溯式”的方法去组织情节。这样做使剧本情节布局疏密有间、曲折婉转,既能使观众在阅读时不断地产生审美愉悦,又能避免读者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

(五)探讨剧本主题(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譬如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应该说,贝克特阴冷而成功地表达了他关于世界荒诞、人生苦难、前途悲观、意义空无的形而上认识。而这一成功的获取与他以直喻的方式呈示的荒诞的舞台形象相关:凄冷的荒郊,无生机的枯树、猥琐的流浪汉、神秘的戈多、幽灵般的信使、死灰色的黄昏,蜿蜒蛇行的小径等都以直接的形式传达并扩散贝克特世界的信息。而且,他反戏剧的无冲突(你找不到足以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反因果律的无情节(你无法理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又准确表达了非理性主义的“荒诞”“偶然”“无意义”的观念。

(六)鉴赏台词

高尔基曾说:“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最难运用的一种文学样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是作者的提示。”因此我们把鉴赏的重点放在人物的台词上,而不是放在作为舞台说明的叙述和描写性的语言上。

1.特别关注违反会话合作原则的语言。会话合作原则由格莱斯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分为4个准则:

(1)量准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细。

(2)质准则: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说话要贴切。

(4)方式准则: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

优秀剧作家常常有意打造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借以表现人物心理、动机、个性与关系。而剧本解读者则要敏锐地抓住那些表面上违反会话准则的对话,从更深层的角度理解和体悟到戏剧文本背后的会话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内容。

2.特别关注冲突性话语。戏剧冲突必定大量地表现为人物间的语言冲突,具体表现为冲突性的话语。以冲突性话语为抓手探讨冲突的缘起与结果,可以深度把握人物与理解人生。

3.充分感受剧本语言的特点。优秀剧本的台词具有口语化、性格化、动作性强等突出特点。所谓台词的“动作性”,简单地说就是人物的台词既能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又能牵动舞台上其他人物的心理和身体活动。

五、新闻

有些人或许会说,读新闻不就是为了获取新闻事实么,有什么解读策略可谈的?对于新闻文本,不错,一些普通读者只把获取信息作为目的,但是,还有一些普通读者,却有更多的追求。指导中学生解读新闻文本可以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一)新闻事实

新闻的基本功能是告知新闻事实。新闻传播的过程本质上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信息交往过程。所以,一般受众阅读新闻的基本目的就是获取新闻事实(新闻信息)。

(二)传播者的意图及倾向

新闻的价值规律决定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将新闻价值介入到记者的观察中去,从而发现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的价值和本质。而在具体写作新闻作品的时候,“愈是好的新闻愈是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是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当检验新闻传播的效果时更是把传播者意图的最终实现作为标准。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应该把传播者的意图和倾向也作为新闻文本解读的目标。

(三)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

优秀新闻写作者不光在新闻主题提炼上别具匠心,而且在叙写角度、叙写模式与策略、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多个方面都用心致力,在带给读者特别的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达到了最佳传播效果。

总之,经典新闻文本的形式美,应该成为中学生解读新闻文本的特别关注对象。应该引导中学生大力研读经典新闻文本、充分领略前辈与时贤在新闻实践中的创造智慧,从而为其新闻文本的写作打下比较坚实的认知基础。 v+IlHUxihHkaP/olZ92S80c+z379n4cj01sOLGI6La4hG1VcTIdTOpuhsReFlm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