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这一章乍看上去很有几分费解:搞文学和美术创作为什么一定要“遗其关系、限制之处”呢?这似乎既不可能,也不应该。一种典型的批评意见是:现实生活是无限多的事物运动在空间中,坐落在时间中,互相关联着,结成了一张大网;文学创作当然既不可能亦不应该完全描绘这张大网,正如没有人会绘制一幅1:1的地图一样;所谓创作,便是描绘这张大网上最重要的那些点和线,一旦提起这些点和线,整张大网也就被提起来了;王国维所谓文学创作必须要抛弃的“关系、限制之处”恰恰都集中在这些点和线上,而恰恰只有深刻理解这些点和线所包含的种种关系、限制,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那么,王国维为什么要提出“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呢?在《人间词话》的手稿里,“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这一句之后还有一句下文:“故不能有完全之美”,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的线索。有人对这句话解释为“世无完美之物,亦无完美之景,诗人写下的永远只是其中的一面”,这虽然易于理解,但没能把握王国维这句话里的逻辑关系。正确的逻辑关系应该是这样的:自然界当中的事物莫不存在关联,正因为存在关联,所以并不完美,而文学和美术若要创造完美之境,就必须抛弃这些关联,所以写实派的艺术家也是理想派的艺术家。

当把这个逻辑关系理顺之后,叔本华的美学体系也就呼之欲出了。所谓“写实”和“理想”,我在前文中已有讲述:西方美学意义上的“理想”既不是日常话语里的“理想”,也不是理想主义的“理想”,而是神祇在创世之时的构思,亦即先验的、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完美模板。“理想”是一种完美的模具,而西方美学体系里一个源远流长的认识是:因为自然界中的东西或多或少都有缺陷,所以艺术创作并不是摹写自然,而是摹写那个完美的模具,所以艺术家并不需要体验生活。 RbE49AmNGBmfFnkNmrglOw+yWv/zpPJXxnJwuHsjI/s28j4a7QorMF81G3WzAg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