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这一章辨析境界之两种: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伤春悲秋属于前者,物我两忘属于后者。

王国维借用宋代学者邵雍《皇极经世》的“以我观物”“以物观物”这一对概念分别阐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在邵雍那里,譬如我们认识一个苹果,儿童看到美味,画家看到美色,苹果园的主人看到了财富,无业游民看到了就业机会,饮料厂商看到了原材料……每个人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以主观偏好看待外部世界,这便是“以我观物”;倘若一个人可以陶然忘机,抛下所有的主观偏好,才有可能看到这只苹果的全貌或全部特性,这个苹果映在他心中的图像如同映在清澈无波的水面上的倒影,这便是“以物观物”。圣人的“以物观物”不止于用“心”,更会用“理”。牛顿从一个砸在头上的苹果看到了万有引力,这正是邵雍所谓“以物观物”的最高境界。

诗词创作,往往有感而发,悲伤时看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欣喜时看到“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切原本与人类情感无关的事物都在“以我观物”的过程中沾染上观察者本人的情感,美学上称之为移情作用。能够物我两忘、以物观物的人从来罕见,只有当一个人彻底摆脱七情六欲的困扰,以恬淡而纯粹的审美心态吟风弄月、写诗填词,才可以真正地超脱出来。所以在诗词的历史上,写有我之境的作品远较写无我之境的作品为多。 TuY6NtMK/AlAkq/9CXcBrvtpdEJyqdS7MGktuwOO+UJSdEeYeJjcjY9qAzZKs92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