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家宋宜昌背后的谜

2003年3月25日,全世界关注的伊拉克战争进入第六天,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里,出现一位中年人,对那场正在进行着的如火如荼的战争进行评点。他的头衔是“军事专家”,名叫宋宜昌。

2005年7月2日,山东人民出版社在济南举行《诺门罕,日本第一次战败——一个原日本关东军军医的战争回忆录》出版座谈会,出席会议的除了原书作者松本草平之子松本文六先生及译者,这本书中文版的序言作者作了长篇发言。此人也是宋宜昌,这一回的头衔是“中国著名军事史专家”。

宋宜昌

作为军事史专家,他还对《西洋世界军事史》进行解读,写了《辉煌帝国的军事视角——解读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一书。

宋宜昌的涉猎范围甚广:在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时候,他在电视台指出这一成功背后的军事意义;当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他又就失事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当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他把此事与“俄罗斯军事帝国”联系在一起进行评析;他就中国与印度两国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他还就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进行回顾与反思……

他的许多观点,独树一帜,很有见地。比如说,他认为“伊拉克战场也是课堂”,这句话在当时被中国军事院校许多人所引用;又如,他认为,苏联依托武力,穷兵黩武,是继承了它的征服者——蒙古铁骑——的基因,但苏俄在经商上,始终是二三流水准,苏联之轰然崩塌,被军备竞赛所拖垮,只是表象,败于商战则是根本原因……他的苏联“败于商战论”,也令许多人折服。

英语特棒的人,在今日中国已经不足为奇。然而,宋宜昌居然对学习英语的方法进行钻研,写出《风暴谜式英语单词记忆法》一书。

他跟法国作家凡尔纳一样,对于地图有着特殊的收藏爱好。1997年,他居然主编了《国家地理:从地理版图到文化版图的历史考察》一书。

在对宋宜昌的“肖像”进行了一番“大范围”的扫描之后,应该言归正传,写一写作为中国科幻小说作家的他。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认识宋宜昌的时候,他是一个不大显山露水的人。当时他是北京一家出版社的编辑。跟宋宜昌聊天,我发现他的思维速度极快、语速也很快,甚至可以说是跳跃式的。他常常刚刚跟你谈这个问题,马上又飞快地跳到另一个问题。有一回他到上海我家,跟我讨论的问题是写长篇小说时是否用“框图”。当他见到我的长篇小说草稿上画着一个个长方形的框子和许许多多箭头时,大笑道,你我都用“框图”!

当我有幸读到他1980年在香港出版的科幻小说《V的贬值》后,完全被他横溢的才华和独特的构思所折服了!V,是指美神维纳斯。当人人都具有美貌之后,V也就贬值了。他巧妙地描绘了这一贬值。这部作品不仅构思新颖,而且富有文采,非常流畅,如行云流水。在当时我读到的中国科幻小说之中,《V的贬值》属于另类。这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为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写剧本的时候创作的。由于这部科幻小说过于超越时代,以致在当时无法在中国内地出版。

1982年,我在主编《中国科幻小说选》的时候,理所当然地选入《V的贬值》。然而,在出书前夕,责任编辑告诉我,《中国科幻小说选》中有两篇作品在领导审稿时被删去,一篇是老舍的《猫城记》,一篇是宋宜昌的《V的贬值》。老舍的《猫城记》曾经受到过“批判”,当时连《老舍文集》都没有收入(后来终于收进第七卷),所以未能通过图书审查关;至于《V的贬值》,我当时用的是宋宜昌提供的香港版复印件。出版社领导一看是用繁体字排印的,马上“警惕”起来,说道:“《V的贬值》只在香港出版,从未在内地出版,表明这部作品不适宜收入《中国科幻小说选》。”尽管我据理力争,也无济于事,只得忍痛割爱。直到1999年我主编六卷本《中国科幻小说世纪回眸》(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终于如愿以偿把《V的贬值》全文收入。

宋宜昌的科幻小说不多,但是都很精致,主要是中长篇。在《V的贬值》之后,他的代表作是长篇科幻小说《祸匣打开之后》。这部长篇写的是在23世纪的时候,一场强烈的地震触发了南极大陆冰盖下的外星人飞船。这艘飞船是在几十万年前由一对外星人驾驶来到地球的。当时,这对外星人死去,但是死前留下十几个冷冻胚胎。地震使冷冻胚胎迅速发育,仿佛打开了祸匣。新一代外星人操纵先进武器,发动毁灭人类文明的战争。面对凶暴的外星人,地球人奋起反抗。这场恶战还惊动一批友善的外星人,与地球人结成同盟,终于击败从南极大陆冰盖下钻出的祸种。

一位名叫杜青的科幻迷,在回顾自己读过的科幻小说时说:“我个人认为《祸匣打开之后》是新中国最好的一部科幻小说,这部小说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篇章行文与西方科幻小说风格几乎完全接轨,考虑到当时中国刚刚走向开放,不能不说是件非常令人惊叹的事情。可惜该作者后来再也没有写长篇科幻小说了。”这一读者的评论是恰如其分的。

在完成优秀的长篇科幻小说《祸匣打开之后》之后,宋宜昌的兴趣集中在世界海战史,长篇《北极光下的幽灵》是反间谍小说,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德国在格陵兰岛建立间谍气象站,给盟军北大西洋运输线造成的严重威胁;长篇《燃烧的岛群》描述了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长篇《北方的孤独女王》,记述纳粹王牌战舰“提尔皮茨”号的战斗历程;此外还有长篇《火与剑的海洋》《沙漠之狐隆美尔》《大洋角逐》……

宋宜昌以这样的话,道出自己研究世界海战史的缘由:世界有三种文明,即蒙古游牧民族之类的“绿色文明”,中国农业耕作守望之类的“黄色文明”,以及现在霸道的美英海洋贸易和探险之类的“蓝色文明”。我们必须走向蓝色世界才有希望,因此要了解海权和海战,这也是我做这件事的驱动力……

我注意到两个小小的细节,宋宜昌最初的两部长篇《祸匣打开之后》和《北极光下的幽灵》,都是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另外,在《祸匣打开之后》的末尾,有这么一行字:“1980年6月14日,初稿于兰州;1981年6月4日,二稿于北京。”这表明,作者曾与甘肃有过密切的关系。

笔者与科幻小说作家宋宜昌(左)

我解开这个细节背后的谜,以及深入了解他的身世,是1996年5月25日我在北京对他所进行的采访。

当时,我正在写作60万字的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纪实长篇《邓小平改变中国》,其中写及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我查阅了当时的报刊,得知在全国各省市(除北京之外)第一个开展“真理标准”讨论的是甘肃。甘肃地处大西北,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政治上也只是一般性的省份,然而,在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在各省市之中,却一马当先。其中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宋平,明确表示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华国锋的“两个凡是”。由于宋平在“真理标准”论战中态度鲜明,后来被调往北京,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然而,关于宋平的经历鲜见于报刊。我从朋友那里得知宋宜昌乃宋平之子,便对他进行了采访——这次采访,不再是作家之间的谈话。我从宋宜昌的谈话中,详细了解了宋平的鲜为人知的经历,写入书中。

身为高干子弟的宋宜昌,向来为人低调,从不在人前谈及父亲和家庭。这一回,由于我所采访的是宋平的经历,在谈话中,宋宜昌不得不谈及自己的一些经历。宋平原名宋延平,山东莒县人,因此宋宜昌祖籍山东莒县。

宋平生于1917年4月。他9岁才上学,连着跳级,很快念完了小学、中学。宋宜昌告诉我,一个非常奇特的机遇,使宋平有机会从山东农村到北平上大学。那是宋平的哥哥参加万国邮政抽奖,得了奖——三百大洋!于是,哥哥把这笔钱给了宋平去北平上学。这样,宋平进入北平大学农学院。念了一年,宋平又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6年,宋平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宋平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红色之路。

宋平担任过延安马列学院组织科科长,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秘书长,南京中共代表团周恩来政治秘书,东北总工会副主席。这样,宋平有了多方面的工作阅历。

1949年后,宋平担任过政务院劳动部副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全家在北京生活。

1958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钢铁生产的指标一次次攀升,完全脱离了中国当时的生产能力。1959年,中国的钢铁生产指标定为年产1800万吨。

1959年春,在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讨论钢铁生产指标时,作为国家计委副主任,宋平作了重要发言。宋平没有正面批评当时的高指标,却是算了一笔细账:要完成年产这么多的钢铁,需要多少铁矿石,需要多少石灰石与焦炭,需要多少运输能力,而当时中国的铁矿石、石灰石、焦炭的生产能力是多少,运输能力又是多少……再说,炼出多少吨铁,才能生产多少吨粗钢,而粗钢还得精炼,要开坯,要轧材,每一道工序都要损耗……

宋平用具体的数字,实实在在的计算,证明了高指标远离了中国的生产实际。宋平指出,当年完成1800万吨钢是很困难的。

宋平的发言,深为陈云所赞赏。散会时,走到门口,陈云拍着宋平的肩膀说:“质量!质量!”

陈云的意思是必须强调钢的质量,克服当时片面追求钢的产量。当时的钢铁很多不符合质量标准,成了废品。后来,在陈云的强调下,总算把钢铁生产的高指标降了下来。

1960年,宋平调任中共西北局委员兼西北局计委主任,开始在西北工作。宋宜昌也随父亲来到西北。

1963年9月,宋平担任“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文革”中,宋平曾受到非难,在“牛棚”里关了一年多。那时宋平全家五口人,拥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过了两三年。

后来,陕西要搞生产,成立了“生产指挥部”,让宋平当顾问。这样,宋平才算又开始工作。

1972年,宋平出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从1977年6月17日起,宋平担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原兰州军区第二政委。这样,宋平成为甘肃的“一号人物”。

宋宜昌在中学毕业之后,作为知识青年,到西北农村劳动。每天在高强度的劳动之余,别人在宿舍里高声打扑克,他却坚持自学外语。他非常珍惜时间,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诗:“暮色已经重了,村子还没到。快一点走,再快一点走。”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居然自学了英语、俄语和日语。掌握外语之后,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宋宜昌大量阅读了西方军事史著作。他这位“著名军事史专家”就是这么来的。

宋宜昌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曾经这样袒露自己的心路历程:

来信收到。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但走上成功之路的秘诀,我却无可奉告。我只能向你谈谈我自己,我的个性,我的内心。顺便回答你关于“学历”“机遇”“个人能力”的提问。

人,都有气质。我是个狂热的理想主义者。我的一生都在追求。像推土机一样铲平无数荆棘和艰险,蔑视困难,把失败当阶梯,把拼搏视为理所当然。我意识到人生的短暂,既然我降生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我就要无穷无尽地努力,让理想的光芒在祖国甚至在世界闪耀。我有自己的精神王国,我知道历史如何发展,经济和政治如何渲染成万花筒。我是个节奏极快的人。凡是美的东西我都喜欢。我也知道人生有各种各样的享乐,但最高的享乐,就是为了祖国,把自己的思想铸成历史的丰碑。那样,你走到祖国的大地上,大地会发出坚实而有力的回响。

我冷静地思考,科学地运筹,不顾一切地投入战斗,追求胜利,也追求搏斗。人生的确美好,然而你用你思想的火去点燃人生的霞光时,它会比极光更绚丽。记住罗曼·罗兰的诗:我年轻的弟兄们,让火燃着!

我想告诉像你一样年轻的人们:把命运紧紧抓在自己手里吧,千万别抱怨命运、抱怨环境、抱怨自己不是天才或者羡慕他人的成功。举起你的双手,勇敢地开拓。开动你的思想,富于想象力地思索。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不相信偶然和机遇,当然,有,固然好。

努力开拓吧。第一天,你眼前会是别的成功者的森林,你根本钻不进去。一年后,森林就出现了空隙。三年后,似乎密不通风的知识之帷已经网眼洞开。五年后,也许只剩几个竞争者。十年后,你面前只会是一片未知的海洋。你就会像费迪南·麦哲伦在麦哲伦海峡探险时那样,在阴森、险恶、雪峰绵延、海水如墨的峡湾中航行,终于有一天,会出现开阔的光明之海。即便失败了,又有什么!你努力的过程就像火流星,把光留在冷寂博大的空间。而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这样去奋力拼搏,那我们祖国的天空就将是一片光明。一个人的潜力是非常难以预测的,谁能说自己生来就是平庸者?

我的格言是:进击、进击、再进击!我不相信不干会从天上掉馅饼。我对那些有了文凭和取得些微成功就自满自足、自命不凡的人付之轻蔑。世界大着呢,你背的那点书算什么!我自己并非伟人,也不想当伟人,我就是我。我可以有一万次失误,文章也不算好。但是走着瞧,只要我活一天,我就走一天。我相信,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坚定地踏在中国的土地上,富于理想,坚忍不拔,多多思考,没有什么事干不了。

在中国科幻界,宋宜昌是人品、作品“两优”的作家,可谓德艺双馨。宋宜昌的可贵之处在于从不依仗父亲的地位在宦途上争升迁,而是靠着自己的刻苦努力打下扎实的学术功底,“进击、进击、再进击!”。他兴趣广泛,涉猎甚广,也正因为这样,他的作品(包括科幻小说)视野广阔,知识丰富。他的文笔流畅,而且仿照“框图”创作出来的作品,故事性强,层次清楚,有头有尾,令人欲罢不能。

我在1981年初识宋宜昌。手头保存着宋宜昌1981年10月3日给我的信——

叶永烈同志:

您好!

大名久仰,承蒙关照,幸甚,很感激。

写SF(科幻小说——编者注)我是新手,一直很注意向您及郑文光等同志学习。

几年来,写过几本书:

1978年7月在香港《文汇报》连载《V的贬值》。1979年3月香港三联书店出单行本。

1980年1~11月在《甘肃文艺》连载《北极光下的幽灵》(中篇惊险历史小说)。1980年7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书。

1981年海洋出版社已发稿一部22万字的历史科普读物《火和剑的海洋》(写中外海战史),此书明年可见,清样已出。

1981年底甘肃人民出版社已发稿一部20万字的长篇SF小说《祸匣打开之后》,明年能出书。

其他零星写过些科普小品,科幻小说和其他东西。

今年33岁,曾在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自控专业进修过。

《V的贬值》因国内(此为宋氏笔误,应为内地——编者注)没有出版,我手中仅一本(其他都被别人要走了),恳请还回。《北极光下的幽灵》送您,请教正。

目前我分管《科幻译林》。创刊号已发稿。今后多联系,我和白金凤同志一个小组。

好!

宋宜昌
81.10.3

作家宋宜昌致笔者

宋宜昌1982年元月十日写给我的信,则是关于我主编的内部刊物《科幻小说参考资料》——

叶永烈同志:

公盾同志让我也看看《科幻小说参考资料》第4期。他提出了几点意见:

一、评论文章少登,动态多登。

二、有些文章可以适当压缩。

三、青少年的几篇科幻作品是否可不登。

四、办得很好。

听说您去年12月31日见了他,那么这些看法想是面告您了。

我也借此机会翻了翻,谈点个人看法:

一、《科幻小说参考资料》编得效率奇高,内容丰富,创作者研究者欲置案头为快。

二、许多文章,以其篇幅和内容讲,一般科普杂志甚至科幻杂志也会因成本而不登的,而《科幻小说参考资料》不计成本印出来,更为难能可贵。可以说,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因之而得以保存。

三、某些评论稿件过长,还有继续加长的趋势。这势必增加编辑工作量,而且成本亦高,在篇幅(全册)已定的情况下,其他方面内容只好精减。

四、看了几篇评论,内容重复者较多,是否可以将文中论点鲜明提出,文简而意明。这样,大家言似可成为百家言了。

五、个别数字有误,如彭氏兄弟在《文艺报》上那篇评论,称建国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共约三万篇,应为三百篇,彭忠民在京对我说了,结果魏鸣生、邱江辉文中误引。

六、栏目设得不错,似可再加,而每篇文章文字可减。这样编辑量大,是否可请上海科普作协配上几个人?

七、从四期看有发展成杂志趋势,以后究竟怎样办,我意还是以谈见解为主。适当简介书目和个别内容(从流派角度看,二百字左右)。如要办杂志,人力、物力是要保证的。

对您为《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祝春节愉快!

宋宜昌
1982.1.10

我与宋宜昌的通信不算多,交往也不算多。记得,2007年3月24日在宋宜昌博客上,忽然冒出一篇题为《叶永烈,真有你的!》的文章,宋宜昌忽然写起我来了。其笔调之诙谐,尽显宋宜昌风格。现照录于下,以博读者诸君一笑:

叶永烈,真是一架“可怕”的写作机器。

在硅时代,这架机器升级后又令人“恐怖”。

20世纪60年代,我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从《十万个为什么》上知道了叶永烈的大名。80年代初,我和气功大师、真气运行法创始人李少波教授代表甘肃省到北京开科普大会,得以见叶永烈第一面。

叶永烈,真有你的!

叶永烈发表文章又早又多,按当时的稿酬标准推算,也该算个富人了,那可是5元钱一口袋白面(50斤)的时代呀!然而叶氏却朴素得惊人。他身穿一件大街上买的警察制服(他称花了8元),口袋里装个廉价的小半导体收音机听新闻(估计也是8元)。他的上海话带着温州口音(他就是浙江温州人嘛),使我这个听惯了西北腔的人几乎忘了他在说什么。

后来,我调到北京科普出版社[今改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暨科学普及出版社)]工作,在业务上和叶永烈的接触多起来。我们少儿室(中国的科幻小说几乎从来被认为是少儿读物)的几位老编辑大都编过叶氏的书,而且每册的印数都挺大,尤其是连环画(现称动漫),它们由叶氏著作改写配图,印数过百万是平常事。

我也编过叶永烈的书。他的字我一眼就能认出来。叶氏字写得小,如绿豆,和我的大字正相反。我粗估了一下,我写一个字的墨迹长度叶氏能写两到三个字。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很节能的写作技巧。如此算来,用同样的力气,叶氏的发表量应该是我的3倍以上。

叶永烈的发表量远不止于此。我没有他的书目单,也没有他的全集,我粗估要在500种书以上。当时全世界科普作家最高产的当属美国人阿西莫夫,阿氏到死也只写了403种。我猜叶氏心目中的榜样或标准是阿氏。岁月如河,叶氏一定超过了阿氏吧。

1983年以后,科幻小说热一度降温,叶氏的写作机器一时间停了摆。我猜想他内心十分痛苦,那种久憋不出的精神能量会要人命的。

然而叶氏到底是北大化学系科学家的训练占了上风。西方不亮东方亮。我始终弄不清他怎么会找到人生之火将熄的陈伯达,又怎样在监视下录了陈伯达20几盘磁带,从此揭秘中共高层往事,一发而不可收。

2019年6月6日此书编辑之时,作家宋宜昌的博客截图

我去过上海叶永烈家。当时,北京科普大腕去上海一般都去他家聊聊。叶家朴素,毫无奢华。除了好几个竹木书架的书和满储藏室的叶氏自己的书外,几乎没一件值钱东西。叶氏太太极贤,为我们烧了可口的菜,我不大懂美食,估计也是温州风味。叶夫人忙里忙外,包揽了叶氏所有后勤。

叶永烈极其敬业,他研究中共党史掘地三尺,凡能找到的资料一概收集之。我家有一套中共党史人物传记,共20余册,挺贵的。叶氏自豪地称他也有一套,很让我吃惊。

叶永烈曾在给《世界科幻博览》写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他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采访我的事。该事属实。当时他正在为上海社科规划项目写一本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书,他就这么不温不火地成了中共史和现代史专家。叶氏和夫人在王府饭店附近的一家茶馆开始采访。叶一边提问,一边摆弄小录音机,叶夫人一旁切西瓜助兴。有时,听到我个人和我家在三年严重困难和“文革”的苦水时,叶夫人还掉了泪。当时,我把自己刚研究出的草原文明和草原帝国的事,口若悬河地告诉叶永烈,叶氏一脸茫然,他对中共党史之外的事相当隔膜。我事后还挺担心泄露了知识产权,被录了音。叶永烈要真是下功夫研究下去,提前10年就能写出《狼图腾》,哪容姜戎先生占先。

外人不知,叶氏之节俭,与他的收入(主要是稿费)形成巨大的反差。叶氏是最早使用电脑的作家,他用的最早一台恐怕是PC-XT吧。那时没有五笔等合适的中文软件,叶氏采用了台湾的一种古怪录入方法。也许全中国就他一个人用这方法。叶夫人也用另一台电脑帮他录资料,然后用馈线同他的电脑联起来。那时根本没有网络的概念。两口子实际上是用局域网的方式工作,他称之为“混合双打”。我猜以叶之习惯,那台原始电脑恐怕是最后一台换成奔4的电脑吧。

我有段时间研究中国的海岸线和海岸经济,对浙江省和浙江人发生了兴趣。浙江号称七山二水一分田之地,人生下来就被告知不能靠土地为生,类似当年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不让犹太人种地一样。浙江人如犹太人一样经商敬业,我心服口服。叶氏有两个儿子,均在美国读电脑专业,叶氏本人著作等三身五身之多,满可以松口气享享人生之乐了。然而叶永烈永远在无止无休,不屈不挠地写作,当真永远地热烈下去。

还是在那次采访时,我问过叶永烈:“我记得你很早就戴眼镜了,敢问现在有多少度?”叶答:“800度,裸视也就相当于0.1吧。”

叶老这话还是十几年前说的。我劝他,您还是为了身体稍稍放慢一点节奏吧。

今年春节,开博后的我和叶永烈在博客上互相致问候。当时,我计算了一下,叶氏是新浪名人博客的第一批写手。写了一年多,到春节共获得了140万余次点击访问量。虽然比不上徐静蕾、韩寒之辈,但从年龄来讲也不算少了。没想到叶氏一锄头下去又挖出了一个大金矿。自从他写的何智丽(小山智丽)的帖子上传后,点击暴增。他老人家大概又以温州人的商业嗅觉感悟出商机,连续跟踪报道加评论。结果一个星期的点击量几乎超过了开博的全部点击量。现在达到2985033(3月22日上午8时30分),整整300万呀。

老树开新花,枯木又发芽。

这种盛况,只有北京刘心武先生电视讲红楼梦并签字售书才能相比。

叶永烈,真有你的! FAW7O1q6OUK+gsii3n2opX/MAyriY+QUaLWJ/we1DwDBbBGh3Vpt2vtTyhxsrlF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