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徐志摩·残春

作者简介 徐摩志

(1897—1931),原名章垿 ,字槱 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出身富裕家庭,曾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后留学美国,在克拉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又曾留学英国,在剑桥的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徐志摩还是成就很高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在当时独树一帜。从英国回国后,徐志摩于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于1931年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在从南京飞往北京的途中,因飞机失事罹难。

残春

昨天我瓶子里斜插着的桃花

是朵朵媚笑在美人的腮边挂;

今儿它们全低了头,全变了相:——

红的白的尸体倒悬在青条上。

窗外的风雨报告残春的运命,

丧钟似的音响在黑夜里叮咛:

“你那生命的瓶子里的鲜花也

变了样:艳丽的尸体,谁给收殓?”

简评

徐志摩可能是“新月派”最著名的诗人,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被广为传诵,也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几代人所熟知,自然也是现代白话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文学青年的必备修养。“康桥”所在的剑桥大学,还把这首诗的名句刻在一块大理石诗碑上,吸引众多中国游客前来瞻仰。

“康桥”现在普遍译为“剑桥”,是徐志摩曾经求学的地方,也是他人生与诗情的核心要素。徐志摩的所有诗歌秘密,他的爱情、他的相聚、他的离别、他的得意、他的失意,全都跟“康桥”有关。这些内容,我们会在其他地方再细讲。

《残春》这首诗作于1927年4月,多情的徐志摩经历了一番情感的变换和各种折腾,刚与陆小曼结婚不到半年,他的情感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你那生命的瓶子里的鲜花也/变了样:艳丽的尸体,谁给收殓?”在这里,很显然是诗人把情感、爱情都投射到“桃花”上,在残春季节,花已经死亡。他原来曾经畅想着的多么美好的情感,也出现了问题。

用具体的“桃花”“残春”的意象来代指情感和美人,是很容易理解的方法。作为刻意求工的“新月派”主将,徐志摩一定会在诗的押韵、结构上下功夫,这首诗的韵节也是两句一转韵。需要强调的是,当代诗人不太在意押韵,更在意诗歌语言中内在韵律的跳动。

读者在阅读古诗时,常会碰到各种花卉的隐喻,而花、草等事物,通常是用来比喻美人的,进而也可以代指情感。如崔护名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人面”与“桃花”就相互替换、彼此隐喻,产生极其深远的联想——“桃花”就是代指一位美丽的少女。绝句短小,但营造出的诗意空间,却悠然而远大。

当代诗人,也善用隐喻。

可以说,隐喻是当代诗的核心秘密之一。 egSb51Vlsc772hZpkhCtLJwaPvPrX2DbWtqfhVyUSJijm+RGqjMMYs1jXPlp8h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