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老土地上自由而沉重的灵魂

中国现代小说起源于对传统中国的反叛:文化反叛、精神反叛和情感反叛。在文化、精神、情感上,都坚决断绝与传统的联系,决心成为文化史中断裂的一代。以脱离家庭、自由恋爱等行动,作为文化断裂的鲜明标志。

中国现代小说的典型特征是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断裂。

相反,中国现代散文在文化和精神上仍然接续传统文脉和平过渡,形成新散文纪实与抒情的风格。现代散文继承了文言散文原有的韵味和气质,又注重“我手写我口”的现实表达,引入口语和新词汇,成为“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间最早成熟、最早获得广泛认同的新文体,在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中广为流传。

与传统文化“断裂”,以突变方式产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等先驱前十年探索后,到第二个十年,才出现相对成熟的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有两个直接的源头:第一,在思想上,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先驱者梁启超的专栏文集《新民说》和著名文章《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章太炎的著名文章《明独》,起到了开辟新天地的作用;第二,《新青年》所刊载的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等文章,则在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上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为新文学的出现做了良好的铺垫。

简单地说:文化反叛由鲁迅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起,“狂人”以“吃人”一词作结,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精神反叛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新一代知识青年倪焕之在精神上已无法从传统中获得有效资源,他上下求索,发现自己必须转向外部去获得新的力量。其后继名作是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打破“封建大家庭”的桎梏,走向自由的新人世界,是当时知识新青年最为迫切的精神需求。

情感反叛的代表作是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新一代知识青年的情感问题复杂而猛烈,无法从传统文化中得到有效的支持,而只能发出悲愤的、无奈的呐喊。这种内向的反思突出了现代小说描写个人内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以郁达夫为代表的早期“心理现实主义”小说。20世纪30年代上海探索作家施蛰存等人的“新感觉派”作品中,这种“心理现实主义”的风格达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峰,至今都没有被超越。

划重点:关注个人和个人情感,是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主要分野。

中国现代小说的思想资源与精神资源都来自外部,以西方思想文化的“先进价值”来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落后价值”;以“新文化”来否定“旧文化”,是那个时代的主要文化“旋律”,后来也成了整个新文化的核心基调。因此,中国现代小说是“新小说”,而不是“旧小说”,认识到这点,才真正认识到本质。不要认为,“新小说”脱胎于“旧小说”,不要误以为中国现代小说源于传统的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这种新小说把个人的精神和情感作为一种重要内容表现出来,传统小说则偏向于外在社会和外在事件的描述。在新文学诞生之后,这些文学的思想与精神特质,依托新价值的强大逼迫力,把延续了传统文化价值、以传统章回表现形式为特征的传统文学统统贬为“旧文学”,并压迫这些“旧文学”转向了“通俗文学”,只能出现在“小报”和“鸳鸯蝴蝶派”类的杂志上,从而悲惨地取消了其同等的思想和精神价值对话机会。

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分辨一下什么是“严肃文学”,什么是“通俗文学”。

一、严肃文学反传统、反道德,通俗文学维护传统和道德。

二、严肃文学站在“蛋”(弱者)的一边,通俗文学站在“石头”(强者)的一边。

三、严肃文学更多地表现自我,由内而外观察和思考世界;通俗文学着重描写社会事件和人际关系,通过事件与关系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以这种标准来衡量,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及民国时期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都被“打入另册”,而进入了俗世及俗生活,成为“消遣”读物。

当时的通俗文学作家张恨水、张资平、周瘦鹃、还珠楼主等人的世情小说、武侠小说、玄幻小说等类型的作品虽然非常畅销,但在新文学作家掌控的文学史教程里,它们所占的篇幅很少,评价很低。通俗文学家的创作量都很大,可能与其“套式”的繁衍有关,不需要进行强烈的精神拷问,类似现在的网络小说或者“爽文”。张资平是那个时代的“情感小说天王”,他的新式恋爱小说虽然也有一些特殊题材,如不伦之恋等内容,对社会道德伦理也有自己的批判和反思,却不靠新思想潮流,而同样被打入“通俗小说”另册,得不到高评。

新文学作品一开始就注重表现个人精神和内在情感,如第一篇中国现代小说《狂人日记》,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把一个人对历史、对社会、对国家、对群体的独特认识表达出来,这在章回体小说里是不可想象的。而通过对个人精神和情感的深入发掘,新文学作家们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描述,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一部分新文学作家还加入了以“革命”作为标准之一的“进步青年”的人物群像。

我们现在回头再看1919—1949年期间的现代文学,在短短三十年间,虽然时局动荡,历经艰辛曲折(第一个时期军阀割据,第二个时期日寇侵略,第三个时期国共内战),仍能由“一穷二白”的“史前”状态,发展到一个时期的高峰,出现了不少至今看来仍属一流的作品。而那时期的代表性作家,则以独特的个性和高卓的文学风格,给后世留下了不可替代的文学作品和精神气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不同的文学体裁,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散文在周作人、朱自清、鲁迅等散文家那里很快发展成熟;诗歌到徐志摩、闻一多、冯至等诗人那里得到有力的推进;而小说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就显示出很高的格局。但是除了鲁迅、郁达夫、叶圣陶等少数作家写出一些不错的作品,其他作家则还要过些年才能创作出更为成熟的作品。

中国现当代历史变化多端,至今都难以有统一的价值评判,重新审视现代文学,我们应以更宽阔、更包容的眼光,来看待一些曾经沉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作家,同时也可以更为仔细地对比阅读曾经名噪一时的作品和沉寂已久的作品。

现代文学中最有名的作家无疑是鲁迅,他的小说和散文都广为读者所知,也得到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其中他以独特角度审视中国传统历史神话、结合社会现实思考而创作的《故事新编》,随着读者阅读趣味的变化,也受到更多年轻读者的欢迎。当代著名作家王小波的那些风格独特的拟史类小说如《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等,其精神源头似乎是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可惜的是这种“疑古”所需要的幽默乃至滑稽的精神,不属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正道,因此声音微弱,而得不到流传。

具体到本书的选择,在确定“历史传奇”为其中一编时,我曾为选择《故事新编》里的哪几篇而反复思量,最初定下《补天》《奔月》《铸剑》三篇,打算三选二。原定了《铸剑》和《奔月》,后读到著名学者王富仁教授和他的韩国研究生柳凤九合著的评论现代历史小说的文章,知道他们对《补天》推崇备至,认为和冯至先生的《伍子胥》可以被评为世界级作品,于是我又反复阅读、对比,最后认为《补天》被“过誉”了——我个人阅读偏好,还是《铸剑》第一,《奔月》第二。同时,几位著名的语文老师和家长也都强烈建议我选择《铸剑》和《奔月》,我最终决定从众,坚持最初的选择。

具体到历史小说范畴,冯至先生的《伍子胥》在数量不多的专业读者群体中有极高评价,我也很喜欢。这部历史小说篇幅比较长,本来只想择选其中三章,但重读之后,觉得切头去尾非我本愿,这里不登全的话,很多读者估计再也没有机会读到完整的了,不如完整收录。

现代派心理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家施蛰存先生,因为一桩与鲁迅的公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有意冷落,他的杰出作品也长期被压制。短篇小说《梅雨之夕》因为被选入教材而著名,但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如《鸠摩罗什》《将军底头》《石秀》等,只是在文学专业圈里广受好评,普通读者不太熟悉。这里我斟酌再三,选取了《将军底头》。

文学史大家郑振铎先生早期也创作了很多小说,其中以文天祥为主人公写的《桂公塘》是一部非常显功力的作品。而以南明小朝廷“奸臣”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主人公写的《毁灭》则政治意味过于浓重,想象空间不够,本书没有选入。

在现代小说群体中,萧红的作品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她的短篇小说《手》《后花园》等都是精品。面对这样的作家,如何取舍她的作品,是一件令人幸福到头痛的事情。

在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家的作品,很多都已经被选入过各级教材,本书就不选入了,以争取留出更多的篇幅,给尚不被普通读者所熟悉的作家以露面的机会。

现代文学史上曾有一批才华出众的青年作家,因为从事农会运动等原因而英年早逝,但他们的作品达到了相当高的文学水平。在本书中,我选择了一些有价值也有趣的作品,推荐给读者们。其中最有意思的是彭家煌的《怂恿》。读这些作品,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情形,也可以感受到人的命运在大时代中沉浮的具体体现。 sxzHDpuUHIeRbtySADSD6oD/dq5qjB8EGdIC1i1e4AiazFkA4Iyf9IAXeHVNXvT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