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有很多种,何栗、孙傅、冯澥、耿南仲四人其实已经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甚至已经好几次想要自杀,但都被阻止了。
所以说,即使对于已经做好死的准备的人,怎么样个死法,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他们非常在乎的事情。
死在战场上豪迈着喊着“本相公一切为了大宋、为了万民百姓、为了朝廷社稷”,然后模仿忠良豪迈而又潇洒的自刎死去,这种死法当然最好。
即使被赵谌安排人一刀砍了脑袋,或者毒死、吊死、烧死也行,可千刀万剐这处只存在于传说中的酷刑会落在自己身上,何栗、孙傅、冯澥、耿南仲四人之前打死都没有想过。
他们现在当然很想立刻死去,也有足够的勇气自杀,可问题是他们现在连死的权力或者说能力都没有了,只能在这一种堪称是世间最凄惨的状况中死去。
赵谌当然不是变态,也没有特殊的嗜好,而且他还在赶时间,已经做好了带大批人前往西北自己封地兰州的准备。
可问题是不用世间最残酷的刑罚,只是将这四个宰相的脑袋砍了,难以对后面的宰相和文官们起到震慑作用。
毕竟,他要去封地了,后面再想对这些文官勋贵们起到威慑作用就很难了。
反过来说,若是将这四个奸相千刀万剐之后,能够让朝廷的文臣再面对女真人时变得强硬一些,不再一味的求和投降,束缚军队,影响军队战力和将士战斗热情,那又算得了什么。
只是,让一个人受刑一千刀而不死,这可是一个技术活,而且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技术活。
对于如何顺利完成这个任务,赵谌一度很头疼,最后是小诗主动请缨,给赵谌推荐了四个人,再加上赵谌让伤兵医院的院长徐长生以千年老参为主料,提前配备了吊命大补烫,赵谌才有了顺利完成这件事情的底气。
……
……
春风拂面,汴京城北门外,每年这个时候护城河边的柳树已经一片绿意,但如今却光秃秃的。
柳树早已在去年便被女真人全部砍了,甚至树桩都被两次攻城战都烧没了,看起来其实颇为惨淡,与今天这场盛大的行刑仪式倒是颇为契合。
北城门外,已经搭设了一个高足有两丈,长宽有十五丈的宽阔高台。
高台正中深处,有精心搭设的坐塌,赵谌带着麾下周成武、吴志飞、冯金光、刘广平、张伯奋、张仲熊、张红玉坐在这里。
原开封府尹,如今已经被宋钦宗钦定为宰相的白长苏被赵谌特意派人请来,神色复杂的坐在赵谌的身边。
这次护送宋钦宗回来的几路地方人马中,包含前几天黄河边与金兵一战时,表现最为出彩的磁州知州宗泽,他主动请缨带领两万人马在台下维持秩序。
因为高台四周足足聚拢了二三十万人,而且人数还在不断的增加,要知道汴京城足足有一百多万人,更何况汴京城周边也有不少人听闻消息,不断赶来。
当然其中肯定有朝廷众文官、勋贵们派来的人,乃至宋钦宗也派了人过来,甚至赵谌隐隐感觉郭京也隐藏在这人群之中,暗中观看这今天这场盛事。
此时,这近三十万百姓穿着颜色不一样的服饰,带着贵贱不同的气味,心中或兴奋,或刺激,或好奇,或害怕的向主台汇聚而来,而且人群越聚越多,密密麻麻的,有如蚂蚁一般,让白长苏和带人维持秩序的宗泽看了心惊不已。
他们是文官,甚至是这年头文官里面少见能做事、敢做事的有为之士,但他们从未想过,更从未见过,这么多的百姓聚拢在一起,若是闹事,后果不堪设想。
或者说他们一直将百姓看成是自己‘敌人’,所以心中莫名的心生惧意。
这些天,随着李师师安排人在暗中大肆宣传四位宰相的罪恶,京中百姓已经将这四人恨之入骨,事实上也的确有不少直接或者间接被这四人或者他们的亲族、党羽迫害过的百姓,特意前来观看仇人惨死的一幕。
当然,一些有亲人朋友死在女真人手中的百姓,也将这四位奸相当成了仇人。
而另外还有一部分人,却是来看热闹的,毕竟自古以来,对于人类来说,只要刀尖不是落在自己的身上,总是有看热闹的兴趣,尤其是看着昔日高高在上的人跌入地狱,会让不少人莫名的感觉兴奋和舒爽。
另外,在一些文官和勋贵的有意无意推动之下,太子赵谌这些天也有不少事迹在京中内外百姓之间流传。
比如杀死太上皇大逆不道,杀死一千多勋贵和官员、杀死一百多名书生和百姓心狠手辣,甚至张叔夜下令杀死当时女真人驱赶来攻城的七千多百姓的事也被砸在了赵谌身上,甚至这七千人变成了七万人。
在后世见过太多网络暴力的赵谌,深知众口铄金、不管什么年代,个人名声还是非常重要的,他在第一时间亲自筹划指挥,调动李师师的闻香教庞大人手为主力,发动了一场舆论战。
最后舆论战的结果便是,太子赵谌在百姓心中的确是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但太子神通广大、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力挽狂澜。
再加上将要组织的千刀万剐之刑又是太子一手筹划组织。
总之,太子赵谌如今在民间的形象固然有毒和狠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神秘和刚正的一面。
而且,因为赵谌的功绩被彻底传开,虽然杀了不少人,甚至被传的有七万多百姓,但这也是为了保护京城不被攻破,如今京城有不少百姓不知不觉中对赵谌多了一种尊崇。
但是,毕竟传言中赵谌亲手打死了自己亲祖父太上皇。这件事情在一些人眼中,特别是几乎所有的文人眼中,对太子名声的诋毁非常严重。
总之,如今的赵谌在文官、贵族世家心目中的名声越来越差,最主要的是文官和勋贵们发现太子的理念和做事与他们利益完全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