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真理越辩越明

巴菲特在全球各地非常著名,除了因他乃价值投资之泰斗外,还因其投资策略在过去数十年备受考验后仍屹立不摇,更令他跻身世界富豪榜前列。

如今,不少研究他成功投资体系的书籍均非常热卖,皆因全球业余或专业投资者(如基金经理等)争相学习及模仿,也希望能站在这位投资巨人的肩上,令自己的目光更加远大,募集更多的资金,觅得更多的长线投资者。

众所周知,若要在长线投资中取得成功,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必须保持良好的沟通,拥有同样的观点,犹如同坐一条船,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但现实情况似乎正好相反,如先锋基金创始人约翰·博格在其著作《伯格投资》中曾写道:“基金已经成为短期投资的一种工具,这种趋势是因为行业把重点放在了市场营销上。”

现在,一般基金经理持有股票的时间约为400天,中国的基金经理持有股票的平均时间则更加短暂。过去,国外基金经理持有股票的时间约为6年,基金投资人持有基金的时间约为3年,但如今人们对持有股票和基金似乎越来越没有耐性,我们也似乎正处于寻找长期投资工具的最差时期。

一般职业基金营销人员的目标为扩大基金的规模,如博格所言:出现了营销的问题!加上基金经理的业绩排名所带来的各种压力,这些几乎彻底地控制了基金经理的投资准则及行为偏好。

中国香港成功的价值投资者为惠理基金的谢清海先生、首域中国基金的刘国杰先生等;赤子之心基金的掌舵人赵丹阳先生、东方港湾投资管理的钟兆民先生等也非常有名;长城基金董事之一的任俊杰先生亦为其中一位佼佼者。

在中国香港或大中华地区进行价值投资特别不容易。惠理基金的谢清海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募集资金时,大部分的资金均源于美国或海外各地,并不是中国香港。惠理基金的规模后来日渐壮大,表现也非常出色,大中华地区的投资者也变得成熟了,所以才从大中华地区募得了较多的资金供基金管理。

将来中国的价值投资基金经理是否需要走同样的模式?即价值投资型基金先在海外募集,然后投资于中国市场,待成名后才在中国本土集资。

任俊杰先生和朱晓芸女士在证券及投资行业拥有丰富的经验。多年来,根据自己在中国的投资体验及参阅非常多的有关巴菲特的资料,他们认为有不少专业与业余人士对巴菲特的投资体系长期存在并还在继续产生着诸多误解。

任俊杰先生及朱晓芸女士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巴菲特的研究心得以及对市场中各种类型误读的长期观察,一起撰写了这本书,找出一般人对巴菲特的误读。本人认为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将能更准确地认识及掌握巴菲特的投资精髓,如巴菲特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善用保险公司之浮存金以提供一个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巴菲特的能力边界、有所为及有所不为、内在价值评估方法的实际运用、绩优及质优企业之分别、如何享受巴菲特的快乐投资等。

牛顿的三个定律举世闻名,但从股票投资的角度而言,牛顿的第四个定律——运动有害投资——却与我们失之交臂!尽管这可能只是巴菲特的一句戏言,但其中包含的思想的确发人深省。

此外,本书认为:巴菲特十分注重投资中的风险管理,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对自己的投资范围进行严格界定。其实他不是投资于所有的项目,他认为投资必须具有选择性。

本书的作者之一任俊杰先生与本人认识已达十载。本人拜读了他的著作,也十分荣幸地获邀撰写序言。他和朱晓芸女士利用误读为引子,然后道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再于每一节利用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的例子进行叙述,最后在每节末段把重点重新说明,以加深读者的认识及记忆,让“真理越辩越明”。

本人在此试图跟大家分享一下本书指出的第一个误读:人们对巴菲特的投资框架结构一直没能给出一个清晰的描绘。

本书的两位作者认为:这一项欠缺(本书提出的三种类型的误读之一)将导致人们即使已走近巴菲特的投资殿堂,也会不得其门而入!他们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框架,就像一座“七层塔”一样,即

塔层1:将股票视为生意的一部分

塔层2:正确对待股票价格波动

塔层3:安全边际

塔层4:对“超级明星”的集中投资

塔层5:选择性逆向操作

塔层6:有所不为

塔层7:低摩擦成本下的复利追求

其中,“将股票视为生意的一部分”为整个塔(投资框架)的承重点,换句话说,投资者在上塔顶之前,一定要十分扎实地了解及分析不同股票的生意运作,并将自己的投资操作建立在“购买生意”这一基础之上。

如果各位读者想详尽地、清晰地了解巴菲特,除自己阅读所有有关巴菲特的书籍和报道外,最重要的是要参阅所有巴菲特历年的致股东信。但如果你没有足够时间的话,本人推荐你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各位读者可通过此书能更真正地了解巴菲特!

庞宝林
东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AIQFVnAHys8ZkQv42X+JfLXwKSyrEnHxl7P7rwPnevZLIPtAPD07KbvOKSEYByr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