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萨达精神”

在希腊逐渐没落的同时,罗马在短期之内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帝国,逐渐将地中海变为自己的内湖。公元前63年,罗马统帅庞培率军兵临耶路撒冷城下,3个月后攻下了这座城市,并进行了血腥的屠杀,上千名犹太人被处死,一部分犹太人被俘虏到罗马沦为奴隶。

为了便于控制,罗马人任命哈斯蒙尼家族的赫尔卡诺斯(前63—前40)主持巴勒斯坦的事务。赫尔卡诺斯只是一个傀儡王,实际权力操纵在老臣安提帕特的手中。公元前40年,安提帕特的儿子希律被任命为犹地亚地区的王,希律与哈斯蒙尼家族争夺权力的斗争延续到公元前37年,最终以希律的胜利而告终。希律凶狠残暴,虽然与哈斯蒙尼家族的公主联姻,成为王室成员与合法继承人,但他仍然把哈斯蒙尼家族视作敌人。在确定王位之后,希律因担心王室背叛他,杀死了大祭司以及许多王室成员,包括他的岳母、妻子及两个亲生儿子。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宁愿做希律的猪,也不做希律的儿子”,希律的残忍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希律残暴成性、独裁专横,但他在位30多年却政绩斐然。希律扩大了马卡比王国的领土,占领了一些沿海城市、戈兰高地以及南叙利亚的一些乡村。他在北部地区还建立了新的城市,模仿希腊人的风格,在城市中修建了极其豪华的建筑。希律还对耶路撒冷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重修了圣殿山和圣殿,扩大了耶路撒冷的范围,增修了第二城墙,并为自己建立了一座以金子与宝石装饰的宫殿。这些工程进一步巩固了耶路撒冷政治、经济与宗教中心的地位。当时曾流行一种说法:上苍赋予世界十分美,而耶路撒冷独占九分。

希律时代的圣经学院汇集了许多著名贤哲,希勒尔就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关于希勒尔曾经流传着许多故事与传说,拉比 作品中把他描绘成最伟大的犹太教首席拉比与哲学家,负责最重要的律法裁决。据说,耶稣的许多言论也借鉴自希勒尔之口。

希律王重建后的圣殿

《塔木德》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位异教徒来到希勒尔面前,带有挑衅性地要求希勒尔在他单脚站立的时间里把《托拉》的真谛告诉他。希勒尔这样回答道:“有害于己的,勿施于同胞,这就是《托拉》的真谛,其余的皆为评注,去研读吧。”“有害于己的,勿施于同胞”,以极其简洁的言辞阐明了犹太思想的精髓,希勒尔的名言与中国儒家学说崇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信条不谋而合、如出一辙。

公元前4年,希律死后,罗马废除了犹地亚的君主政体,使之成为罗马统治下的一个行省,由总督主持政务。为了降低耶路撒冷的政治地位,罗马人把总督府设在地中海沿岸的恺撒利亚。尽管罗马方面为了节制总督的权势与贪欲,从不让他们的任期过长,但总督们还是极尽敲诈勒索之能事,他们比国王更为苛刻,一边极力搜刮民财,中饱私囊;一边严格推行罗马帝国的宗教歧视与压迫政策。犹太人中的一些上层人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与罗马统治者狼狈为奸,普通民众因此承受着罗马帝国和民族败类——部分祭司、贵族的双重压迫,矛盾逐渐升级,暴力冲突一触即发,终于酿成了反罗马的大起义,史称罗马——犹太战争。

犹太起义军很快就消灭了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收复了一些城池。为了镇压犹太人的反抗,罗马皇帝尼禄派出最有才干的军事将领——韦斯巴芗担任统帅,出动了约6万人的装备精良的帝国军团。韦斯巴芗采取了由北向南的进攻路线,战争首先在加利利爆发,在该地区担当抵抗重任的犹太将领是提图斯·弗拉维奥·约瑟福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犹太人在战争一开始就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韦斯巴芗封锁城市,固守工事,使四面被围的起义者由于缺乏武器和粮食而无力进行反击。

加利利的抵抗运动很快就失败了,约瑟福斯等一小部分人躲进山洞。大家决定用自杀的方式向敌人展示他们的尊严和骨气,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先谁后,最终就剩下了约瑟福斯和另一个人。这时,约瑟福斯成功地说服了他放下武器,两人向罗马投降。后来,数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即约瑟福斯问题,一些人围成一圈,隔一人杀一人,最后剩一个人能活,问这个人站在什么位置能活下来。投降后的约瑟福斯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被苟且偷生的耻辱感所笼罩,或许是为了救赎自己,他历经多年写成了《犹太古史》和《犹太战争》,成为罗马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

势如破竹的韦斯巴芗很快就兵临耶路撒冷城下。此时,罗马发生了动乱,尼禄皇帝被杀,掌握重兵的韦斯巴芗趁机登上了皇帝宝座。公元69年,韦斯巴芗的儿子提图斯在其父称帝后,接过了围攻耶路撒冷的任务。为了保住耶路撒冷,犹太人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最终由于武器、粮食紧缺,起义者失去了战斗力。公元70年,提图斯率兵攻入耶路撒冷,并放火焚毁了第二圣殿。约瑟福斯在他的《犹太战争》中做了这样的记述:

当圣殿仍在燃烧的时候,他们开始抢劫能够到手的一切物品,然后便大肆屠杀身边所有的犹太人,没有任何怜悯之心,无论年长年幼、无论地位尊卑、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祭司,无人幸免。这场战争卷入了各种各样的人,结果导致了毁灭,那些乞求活命的人也是同样的下场……圣殿位于小山上,因为火势凶猛,好像整座城市都在燃烧,人们想象不出比这更巨大、更可怕的声音:胜利者的喊杀声、反叛者的号啕声混杂在一起,横七竖八的尸体覆盖了地面,罗马士兵必须越过尸体去追赶逃命的人群……

圣殿被毁以后,罗马军队继续追杀起义者,并很快占领了整个耶路撒冷,他们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为了庆祝胜利,罗马人把自己的军旗插在城墙上,罗马士兵拥入街区,展开了疯狂的屠杀,杀死能见到的任何人,并烧毁住宅,烧死躲藏在里边的人。耶路撒冷血流成河,被淹没在火海之中,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起义者不计其数,耶路撒冷出现了“无处不立十字架,无十字架不钉人”的惨状。

耶路撒冷陷落以后,一部分犹太起义者退守马萨达。马萨达位于死海西边的一座花岗岩山上,周围峡谷环绕,四面陡峭,东面的悬崖高达400余米,西面最低处也有100余米。马萨达顶部呈菱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300米。山顶建有城堡,只有两条狭窄的小路通往堡垒。堡垒最初是由大祭司约拿单修建的,后来成了历代统治者的行宫,希律在要塞顶部修建了高墙、哨所、宫殿与蓄水池。马萨达是犹太人控制的最后一个据点,堡垒中有足够的粮食与物资供应。据记载,当时固守马萨达的起义者有900多人(包括一些妇女和儿童),而围攻要塞的罗马人达万人之多,在山下设立了8个兵营。罗马军队白天进攻,晚上则严加防守,不让犹太人逃走。犹太人在失去外援的情况下,击退了罗马人的一次次进攻。在要塞上面的围墙已经坍塌、罗马人即将攻入之际,英勇的起义者宁愿自杀也不甘沦为奴隶。起义领袖以利亚撒·本·亚尔决定带领起义者集体自杀,他先把最勇敢的战士召集起来,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说:

约瑟福斯向罗马人投降

描述罗马征服耶路撒冷的浮雕

勇敢的朋友们,我们就下决心,决不做罗马人的奴隶,除了人类真正的主宰上帝之外,我们不屈从于任何人!现在,把这一决心付诸行动的时刻到了,我们不能在这个时候因为自食其言而玷污了我们的英名。……我们是最先起来反抗罗马的,也是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感谢上帝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当我们从容就义时,我们是自由人……明天拂晓,我们的抵抗将终止,不论敌人多么希望把我们生俘,但是他们没有办法阻止我们自由地选择与相爱的人一起去死。可惜!我们没有能打败他们。让我们的妻子不受蹂躏而死,孩子们不做奴隶而死吧……让我们把所有财物连同城堡一起烧毁,但是要留下各种供应,要告诉敌人:我们选择死并不是由于缺粮,而是自始至终,我们宁可为自由而死,不作奴隶而生……不要让罗马人为他们的胜利而欢乐,要让他们为我们勇敢的行为而震惊!

接着,壮烈的自杀行动开始了,每家的男子先杀死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再通过抽签的方式留下10名男子将其他男子杀死,最后一位在杀死其他9名男子之后,放火烧毁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城堡,然后自杀。这一天是公元73年4月15日,即逾越节的前一天。当时只有两位妇女和5个孩子躲在地下水道里得以逃生。

第二天早晨,当罗马人攻上来时,可怕的寂静笼罩着整个要塞,罗马人大声喊叫,但并没有回应。过了一会,两位妇女走了出来,把这里所发生的一切描述给了罗马人,其中一位还清晰地复述出了以利亚撒·本·亚尔的演讲。当罗马人看到大批尸体的时候,他们相信了这一事实,他们不再欢呼,而是对死者充满了敬意。约瑟福斯把这震撼人心的一幕记在了他的《犹太战争》一书中,后人才得以了解马萨达战士的悲壮事迹。

从此以后,马萨达即成为宁死不屈、反抗强敌的象征。犹太起义者所表现出的那种追求自由、捍卫正义、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被称为“马萨达精神”。以色列建国后,还在马萨达城堡遗址上修建了马萨达国家公园,使之成为对国民进行传统教育的绝佳课堂。在以色列建国后的一段时期,马萨达城堡成为以色列军人入伍宣誓的场所,他们庄严宣誓——“马萨达永不再陷落!”为纪念马萨达威武不屈的精神,以色列的部分武器也以“马萨达”来命名。2001年,马萨达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马萨达抵抗失败之后,犹太人对罗马帝国的怨恨与日俱增,斗争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时隔不久,更大规模的反罗马起义再度发生。哈德良皇帝执政时期(117——138),继续采取宗教压迫政策,如禁止犹太人行割礼,不许他们守安息日,处死收藏《托拉》的人等。这些行为极大地伤害了犹太人的宗教与民族感情,成为公元132——135年大起义的导火线。

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巴尔·科赫巴(意为“星辰之子”),起义爆发之初,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前来追随,并成功地夺回了耶路撒冷,几乎把罗马人赶出了整个犹地亚地区。起义者还发行了铸有“拯救锡安”“为了以色列的自由”等字样的钱币。

起义军势力的壮大,让哈德良感到恐慌,他从欧洲调集了7个军团的兵力,准备发起最后的进攻。公元134年夏天,在罗马军团凶猛的攻击下,耶路撒冷再度陷落。巴尔·科赫巴率领部队转移到耶路撒冷东南的贝塔尔要塞。不久,要塞陷落,敌人大批涌入,展开了大屠杀,巴尔·科赫巴壮烈牺牲。

马萨达鸟瞰

剩下的起义军退居到穆拉巴特河谷,困守在一个洞穴里,他们修好蓄水池,坚守防御工事,并在夜间成功地偷袭了罗马军营。由于坡高陡滑、易守难攻,罗马军队不得不改变策略,切断了起义军的水源,封锁了通往山上的通道,企图将起义者围困致死。大约在公元135年8月,起义者占据的山洞被罗马人攻陷了,罗马人进行了血腥的报复,“小孩们是用他们学习的课本——纸草抄本——围起来活活烧死的”。

残忍的罗马统治者为了从精神上彻底摧毁犹太人,以消除他们的抵抗意志,实行了惨无人道的焦土政策。据记载:当时有985个村庄遭到毁灭,50多个城镇化为焦土,58万百姓遭杀害。在犹太人的几次反罗马的斗争中,大约共有100多万人被杀,有几十万人被俘虏到罗马做奴隶或角斗士,大部分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

为了彻底毁灭犹太人的希望,哈德良皇帝下令摧毁所有的建筑,把耶路撒冷夷为平地,在城中扶犁翻耕。圣殿山的废墟上被撒满了盐,罗马人严加防守,不准犹太人前往祈祷。当年辉煌绝伦的圣殿所留下的唯一遗迹就是一堵西外墙,犹太人称之为“西墙”。哈德良严禁民众信仰犹太教,凡守安息日、割礼、授予拉比职位或者接受拉比头衔的人都要被处死。然而,仍有许多犹太人蔑视罗马皇帝的禁教令,心甘情愿地做犹太教的殉道者,许多有关犹太圣徒的传说由此产生。如关于“十圣贤的殉道”如今已成为赎罪日祈祷文的主要内容之一:

恐怖的国王

命令将这十个圣贤残酷地杀死,

啊!我年复一年,始终看到他们;

巴尔·科赫巴起义遗留的物品

巴尔·科赫巴书信残片

他们超越时代,他们走着,

他们不朽的灵魂渴望为上帝奉献。

两个最伟大的犹太人被带了上来,

大祭司伊斯梅尔和以色列王子

拉本·西蒙·本·格姆利尔,

他们将被杀死;

王子恳求道:“先杀死我吧,

以免我看到辅佐上帝的他被杀……”

巴尔·科赫巴起义失败后,犹太人被罗马帝国当局驱逐,开始流散到世界各地(1670)

巴尔·科赫巴起义失败之后,尽管巴勒斯坦的加利利等地区仍有一些犹太人居住,但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定居在巴勒斯坦的历史已宣告结束,从此犹太历史进入了“大流散”时期。巴尔·科赫巴起义失败之后的几个世纪中,犹太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能与第二圣殿时期相媲美的英雄人物,但这并不意味着犹太人已放弃了抗争而甘愿听从命运的摆布。面对着敌意多于友情的生存环境,犹太人的抗争首先体现于千方百计地抵御外界的诱惑,维护本民族的历史、宗教及文化传统。犹太教作为一种民族宗教已成为犹太人团结统一的象征和文化精神的支柱。愈是面临灭亡的威胁,犹太人愈是坚持民族的传统,犹太教是他们共同的财富。即使在中世纪,犹太英雄主义精神也并没有丧失,在经历外部势力疯狂的迫害之后仍能存活下来这一事实本身,就极大地证明了犹太人的意志和勇气。 7vJwZxfsU8chnpzKHawQH+95LbRdaTfkJbdmgP9Du2U/EToQe1MHhMGzun1zks0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