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在众多儿子中最喜爱约瑟,其他儿子们对此非常嫉妒,这为约瑟带来了灾难。兄弟们骗他出去想要杀了他,正要动手时碰巧过来了一个商人,遂将约瑟卖给了他,约瑟被带到了埃及。兄弟们回家后害怕雅各知道实情而责罚他们,于是便编谎言说约瑟被野兽吃了。约瑟被带到埃及,因受人陷害被判入狱。由于约瑟非常聪明,很快就展示出他的过人之处,在监狱中获得了一个职位,协助监狱长管理犯人。
据《圣经·出埃及记》记载,埃及法老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梦见有7头又肥又壮的母牛在河边享用丰盛的水草,不一会儿又来了7头又瘦又丑的母牛,后面这7头牛一会儿就把草吃光了。法老惊醒了。一会儿他又做了第二个梦,有一颗麦子长了7颗麦穗,又大又饱满,一会它又长了7颗麦穗,却又小又干瘪,这7颗小的麦穗将那7颗大的麦穗给吃了。法老感到这梦不祥,有大臣说约瑟能够释梦,于是法老就派人将他带到了宫殿。约瑟说,7头肥牛、7颗饱满的麦穗和7头瘦牛、7颗干瘪的麦穗是一种比喻,暗示埃及将有7个丰收之年,但紧接着就会有7个灾荒之年,灾荒足以消耗前7年的收成。法老之所以连续做了两个这样的梦,是因为神在暗示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将丰收之年的粮食存起来以备灾年之需。法老听约瑟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将他任命为宰相,让其治理国家。
12支派分布图
7年之后,中东地区果然发生了大的灾荒,由于约瑟准备充分,“唯独埃及有粮”。生活在迦南的雅各一家也被迫到埃及找粮食,在一些机缘巧合的事件之后,雅各与约瑟父子相认,约瑟也与兄弟们摒弃前嫌。随着时间的推移,希伯来人在埃及的势力越来越大,连埃及法老都担心希伯来人会威胁他的统治,于是广散言论说:希伯来人比我们还多,比我们还强盛,终有一天他们会攻击我们。法老决定对希伯来人实行残酷政策,强迫他们做工,并规定凡希伯来女人生的男婴都要扔到河中淹死,只许女孩存活下来。
迫于法老的政策,一对父母将刚出生的婴儿放在一个箱子里,任其在河中漂流。正巧法老的女儿来河边洗澡,看到了这个箱子,就从水中拉上来并收养了这个孩子,给他取名为“摩西”(意为“从水里拉出来的”)。虽然摩西在法老宫中长大,但他非常痛恨埃及人对希伯来人的压迫。有一天,摩西看到一个埃及人在打骂一个希伯来人,他怒不可遏,冲上前去便将那个埃及人打死,并将尸体藏在沙土里。不久,这件事被法老知道了,为躲避追捕,摩西逃亡到米甸。
据《圣经·出埃及记》记载,在逃亡途中,上帝向摩西启示说:我是你父亲的神,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我已经听到了希伯来人的哀声,我将继续履行与你先祖的约定,我要将他们从埃及的困苦压迫中解救出来。于是神将摩西选作使者并赐予法力,让他去解救希伯来人,并带领他们重返“流着奶与蜜”的迦南地。
相传,摩西在得到神谕后,便返回了埃及,向希伯来人展示神的启示,很快大家就表示愿意服从上帝、追随摩西离开埃及返回故土。但是法老依旧想让希伯来人做工,不愿意放他们离去。上帝决定惩罚法老,逼迫他放行。于是埃及先后发生了河水变血之灾、蛙灾、虱灾、蝇灾、畜疫之灾、毒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九种灾难,使埃及上下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百姓哀声载道,但是法老十分顽固,仍不肯放希伯来人离开。无奈之下,上帝只好降下第十灾,也是最凶狠的灾难——击杀上至法老下至仆人即所有埃及人的长子和一切头生的牲畜。
为了避免错杀希伯来人,上帝让摩西告诉大家,在十四日那天,把羊血涂在每家的门框和门楣上,以为标记。当天夜里,上帝巡行埃及全地,击杀了埃及人的长子和一切头生的牲畜。上帝看到凡是门上有羊血的人家就知道是希伯来人,便“逾越”过去,这样希伯来人就安然无恙。第二天,埃及上下哀鸿遍野,连法老的长子也被杀死,迫于压力法老准许希伯来人离去。由于害怕法老违约,希伯来人出发前的准备非常仓促,他们将还未发酵的面做成饼,在长途跋涉之中靠无酵饼和苦菜来充饥。
当希伯来人离开没多久,法老便心生悔意,于是便亲率兵马追捕,终于在红海边上追上了希伯来人。在前有大海、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上帝施展神迹,海水向两边分开,展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希伯来人就在海底行走,法老的军队见状也随之追赶而来,但当埃及人来到海底时,海水忽然间合二为一,将埃及追兵淹没在水中,而希伯来人却顺着海底,跨过红海,抵达西奈半岛。
摩西雕像(米开朗基罗)
被淹没在海水中的法老和军队
为纪念“出埃及”这一历史,后世的犹太人每年都要过“逾越节”。逾越节是犹太人最古老、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犹太传统中有句名言:“每一代犹太人都要认为自己也出走过埃及。”逾越节是犹太人的狂欢节,这一天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一些家庭在家里的地板上泼水,然后从上面走过,寓意为“过红海”。犹太人还会在门上抹羊血,以此来纪念上帝的拯救之恩。在逾越节晚宴前,犹太人要诵读经文,讲解在埃及的苦难历史,通常还会提4个问题:
犹太人逾越节的传统食品——无酵饼
在平常的晚上,我们可以既吃有酵的面饼,也可以吃无酵的面饼,为什么今晚只吃无酵饼?
在平常的晚上,我们可以吃各种各样的蔬菜,为什么今晚要吃苦菜?
在平常的晚上,我们连一次都不用蘸盐水,为什么今晚要蘸两次?
在平常的晚上,我们既可以坐着吃,也可以倚着吃,为什么今晚我们大家都倚着吃?
希伯来人从尼罗河三角洲的东北端起程,跨越红海,进入西奈旷野,在沙漠中颠沛流离了40年,这期间许多人开始抱怨,并对前程失去了信心,不满的情绪愈来愈高涨。根据《圣经·出埃及记》记载,当希伯来人来到西奈山下的时候,摩西按照上帝的旨意在山上住了整整40天,上帝将他的律法启示给摩西,要求希伯来人一一照做。当摩西带着法板下山的时候,看到希伯来人铸了一个牛犊并对它进行祭拜,这违背了上帝的律法。摩西非常生气,为了凝聚人心、统一思想,他杀死了数千人,以警示希伯来人要服从律法。摩西向他们颁布了“十诫”,内容是:
一、不可叩拜别的神;
二、不可雕刻偶像;
三、不可妄称上帝之名 [1] ;
四、当守安息日为圣日;
五、当孝敬父母;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英国BBC电视台历史频道所拍摄的圣经故事中的“摩西十诫”
十、不可贪婪别人的妻子、房屋、田地、仆婢、牛驴等其他东西。
摩西十诫是犹太教信仰的纲领,前四条强调的是宗教信仰的唯一性,后六条侧重社会伦理方面,重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犹太历史上,摩西在西奈山上接受神启被描述成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宗教革命,它不只标志着犹太一神教的产生,表明希伯来人已开始摆脱宿命论的束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希伯来民族统一体的形成。亚伯拉罕时期的上帝崇拜,涉及范围相对较小,通常指家族的神,如经常提到的“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但到摩西时期,雅卫演变为整个以色列民族的神,因为他把以色列人带出了令他们饱受苦难的为奴之地埃及,让他们重新成为一个自由的民族,神人关系与族长时期相比,完成了巨大的转变。在多神信仰普遍流行的远古时代,希伯来人创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神教,而且是最彻底的一神教,他们通过使自己的民族神唯一化而否定了其他神祇的神圣性与合法性。
相传摩西活了120岁,死在摩押地,并葬在那里,摩西在临终之前选中约书亚做他的继承人,继续向迦南挺进。从《圣经》的一些零星记载来看,他们先经过外约旦,而后逐步占领撒玛利亚、上加利利和下加利利等地。在米伦湖滨(今胡拉湖)战胜迦南名将夏琐王的战斗具有转折性意义,此后又在迦南平原战胜了其他一些部落,最终入主迦南,重返上帝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约书亚将领土分给了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他凭借着自己的勇敢、机智及敏锐的洞察力战胜了对手,完成了摩西未竟的事业,带领着希伯来人重返“应许之地”,开辟了犹太历史的新篇章。以色列前总统哈伊姆·赫尔佐克称约书亚为“天才的军事指挥家、鼓舞人心的领袖,一位有着坚定信念和想象力丰富的人”。
逃出埃及重返“应许之地”,为希伯来人树立了战胜困难、返回家园的坚定信念,也对希伯来民族统一体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出埃及”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在犹太民族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而且成为人类摆脱奴役、走向光明的一种象征。
正如阿巴·埃班在其《犹太史》中所说的那样:
许多人将出埃及看做是民族和社会获得解放的标志,例如亨利·乔治曾经写道:“在笨重的人头狮身石像的前爪之间竖立着人类自由的维护神。迁出埃及的号角挑战性地宣布了人类的权利。”在美国讨论未来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徽时,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曾建议将以色列的子孙越过红海奔向自由的场景刻入美国的国玺并且写上“反抗暴君就是服从上帝”。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中的民众领袖自命是“新迦南”的继承人。不论是为了摆脱外来的压迫,还是为了从贫困和屈辱中解脱出来,人们总是用摩西出埃及的壮丽场景象征一种可能的变化,即“从奴役到自由,从黑暗到光明”的变化。所以,迁出埃及——这一以色列历史上的决定性篇章,逐渐变成了推动社会前进的神话。在许多历史时期、在遥远的土地上,它都可以激发革命的激情。
[1]
(上帝之名在《希伯来圣经》中以4个辅音字母
/YHWH来表示,读音为“雅卫”,意为“我是”(I Am)。由于“不可妄称上帝之名”,希伯来人遇到上帝之名不直接读出,而是读作“阿东乃”(Adonai,意为“吾主”)。古典犹太教时期,只有大祭司在赎罪日祈祷中才能说出上帝的名字。圣殿被毁后,犹太人更加忌讳读出上帝的名字。公元6、7世纪以后,犹太学者创造出希伯来文元音字母,因此,便把Y、H、V、H4个辅音字母后标注上元音字母e、o、a,于是出现了Yahweh、Yahve等新名词,该词若不避讳地读出,仍为“雅卫”。基督教将《希伯来圣经》称之为《旧约》,把上帝的名字读为“耶和华”(Jehovah),现代新版的基督教《圣经》已逐渐用“主”取代了“耶和华”的称谓。为尊重犹太传统,本书凡涉及上帝之名一律采用“雅卫”译法。
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王国建立前的这段时间,通常被称为“士师时代”。“士师”在希伯来文中意为“审判者”或“拯救者”,被视为是上帝所选定的融先知、军事统帅与部落酋长为一体的角色。士师负有双重职责:平时管理民事,战时率兵驰骋疆场。士师时代被认为是犹太历史上的军事民主制时期,用《圣经·士师记》上的话来说:“那时以色列没有国王,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判断行事”,士师统治的无序状态实际上为君主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1世纪前后,来自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沿岸的“海上民族”非利士人征服了迦南沿岸的多个城市,控制着巴勒斯坦的海岸线,并不断进攻希伯来人,夺走他们的土地。非利士人是西亚地区较早掌握冶铁技术并广泛使用铁制武器的民族,作战骁勇,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希伯来人在与非利士人的交锋中屡战屡败,特别是公元前1050年的亚弗一战,非利士人甚至缴获了希伯来人的“约柜”
。
在士师时代,希伯来人各支派独自为政,并非是一个紧密团结的群体。为了抵御非利士人的侵扰,凝聚民族精神,希伯来人必须联合起来,这一客观要求促进了统一王权的出现与国家的形成。士师时代末期,具有远见卓识的先知撒母耳从便雅悯支派中挑选俊美、勇敢的青年扫罗,为他行膏油浇头的仪式,立他为全以色列的领袖,扫罗成为希伯来王国的第一代君王。
扫罗执政(约前1030—前1009)以后,选择了他的故乡便雅悯支派的基比亚作为都城。扫罗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并在与异族的征战中屡立战功。他把以色列的12支派联合起来,组成一支劲旅与非利士人交战。扫罗因受恶魔扰乱,身体时常感到不适,于是就派人找一个会弹琴的人来给他驱赶恶魔。大卫是一个牧羊人,模样俊美又善于弹琴,被推荐入宫来到扫罗身边。当恶魔扰乱扫罗时,大卫的琴声很快就可以将恶魔赶走,扫罗非常喜欢大卫,就让他服侍在身边,出征时为自己扛兵器。
在一次战斗中,非利士人的大将歌利亚在阵前叫骂,由于此人长得凶悍威猛,希伯来人无人敢上前迎战。这时,大卫走上前去,歌利亚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只见大卫射出的石子正中歌利亚的额头,歌利亚随即死亡。希伯来人趁机进攻,非利士人大败。大卫用石子击杀歌利亚的事迹很快传遍了12个支派,当大卫跟扫罗回城的时候,街上的女子们纷纷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扫罗听后十分嫉妒,说:“将万万归大卫,千千归我,只剩下王位没有给他了”。大卫精明能干,很快就在军队中被委以重任,经常率兵打仗、屡立战功。扫罗因此更加嫉妒他,决心将大卫置于死地,大卫察觉后便趁机逃跑了。
在一次与非利士人的交战中,扫罗带领长子约拿单和另外两个儿子顽强抗击,不幸战败,扫罗中箭受伤,而后拔剑自刎,三个儿子也都牺牲了。大卫为扫罗及其三个儿子的英勇事迹谱写了一首非常感人的哀歌——《弓歌》,歌中写道:
以色列啊,你尊荣者在山上被杀。
大英雄何竟死亡!
不要在迦特报告,
不要在亚实基伦(即阿什克伦)街上传扬,
免得非利士的女子欢乐,
免得未受割礼之人的女子矜夸
……
扫罗和约拿单,
大卫雕像(米开朗基罗)
活时相悦相爱,死时也不分离。
他们比鹰更快,比狮子还强。
以色列的女子啊,当为扫罗哭号。
他曾使你们穿朱红色的美衣,
使你们衣服有黄金的妆饰。
英雄何竟在阵上仆倒!
约拿单何竟在山上被杀!
我兄约拿单哪,
我为你悲伤!
我甚喜悦你!
你向我发的爱情奇妙非常,
过于妇女的爱情。
英雄何竟仆倒!
战具何竟灭没!
扫罗是士师时代向君主政体转变的过渡性人物,他在位时,王权仅在首都周围发挥作用。扫罗死后,大卫久经波折,先成为犹大部落之王,然后征服了北方的部落,各部落派长老去希伯伦为大卫加冕,大卫成为希伯来王国的第二代国王。
大卫王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非利士人对他的登基甚为恐惧,趁大卫尚未稳固统治便提前发起进攻。起初非利士人的进攻颇为得手,很快就攻入犹大地区,并直逼首都希伯伦。这时,大卫王退居亚杜兰,加紧补充兵力,整顿军队,待做好充分准备之后,便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在大卫的领导下,非利士人节节败退,很快就被赶出王国的版图之外。随着非利士人的战败和国内局势的稳定,大卫便开始对外征服扩张,先后战败了阿蒙人、摩押人、亚玛力人等等,几乎使整个地中海东岸都成为向希伯来王国称臣纳贡的藩属。
弹琴的大卫王
大卫王国的疆域北起黎巴嫩山,南至埃及边界,西到地中海东岸,东达约旦河。大卫以联姻、结盟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占领地,他还建立了一支名为“基伯尔”的常备军,直属国王指挥。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家曾在以色列北部发现了一个古碑残片,碑文中有“以色列王”“大卫之屋”“马拉战车”和“数千名骑兵”等字样,从而成为大卫王朝确实在巴勒斯坦地区存在过的有力证据。
大卫为耶路撒冷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前1000年左右,大卫王率军攻占耶布斯,夺取了这座连接王国南北且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塞。由于当时的首都希伯伦是个比较封闭的南部城镇,为了加强对北方部落的控制,大卫决定迁都于此,并将耶布斯命名为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城”,又名“大卫之城”。从那时起,耶路撒冷就成了犹太民族的圣城。
![]() 刻有“大卫之屋”字迹的古碑残片 |
![]() 犹太教的标志:大卫星 |
大卫王是以色列历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他抓住了中东大国埃及与亚述走向衰落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把以色列各部落真正统一起来,建立了一整套行政体制,并组织了一支强悍的部队,此外还大力扶植犹太教来凝聚人心,因此大卫作为国家的真正缔造者与出色的军事统帅而载入史册。大卫王国成为近东地区不可忽视的力量,也成为犹太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为纪念大卫王,以色列建国后将大卫盾设计为国旗图案。
然而,在《圣经》编纂者的笔下,大卫同样有人性上的卑劣之处。《圣经·撒母耳记》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晚上,大卫王在宫殿屋顶上散步,远远看见一个容貌甚美的妇人正在沐浴,于是派人打听妇人的身份,得知此人名叫拔示巴,她的丈夫是国王的一个军事首领、赫梯人乌利亚。大卫召见了拔示巴,“她投入了王的怀里”,并怀了孕。国王命令他的指挥官约押将乌利亚从约旦战场上召回。乌利亚回来后,大卫命令他回家“洗脚”,以掩饰他妻子怀孕的事实。但是,乌利亚拒绝从命,理由是他的士兵正激战前线,他不能回家安息。于是大卫就命令约押:“把乌利亚安排到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以使他有可能被杀。”结果是乌利亚战死沙场,拔示巴成了大卫王最宠爱的妻子。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先知拿单来到国王面前,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拥有一切的富人偷走了穷人家里唯一的一只羊。大卫王极为谴责这个富人的做法,并说:“做下这种事的人理应去死!”拿单答道:“可那个人就是你。”国王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可怕的罪恶。
大卫王晚年立他最小的儿子所罗门为继承人。相传所罗门在继位之初,曾虔诚地向上帝祈祷,希望上帝能赐予他当一个好国王所必需的东西——智慧,以便判别是非。上帝见所罗门并不贪取“长寿”“财富”“复仇”,就非常喜悦,于是便赐给了他智慧和尊荣,所罗门又被誉为“智慧之王”。
所罗门断案
《圣经·列王纪》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来证明所罗门的智慧:有两个女人为争夺孩子来请所罗门断案,两人都声称是孩子的母亲,双方争执不下,所罗门王就吩咐侍卫将这个孩子劈为两半,两个女人一人一半,这时候孩子的亲生母亲哀呼不已,请求把孩子送给另一个女人,以便保住孩子的性命,所罗门便据此将孩子判给了这个母亲。
所罗门为了巩固犹太教的地位,从遥远的地方运来了建筑材料,从腓尼基请来了建筑师,按照他父亲大卫王的遗愿,费时七载,于公元前956年前后在耶路撒冷的摩利亚山上修建了一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圣殿,史称“所罗门圣殿”,也叫“第一圣殿”。《圣经·列王纪》中对圣殿的规模、结构与建造过程有着非常详细的描述。圣殿的基底由大石头奠定,主体部分由大理石构造,殿长60肘(计量单位,指人小臂到中指指尖的长度,约为55——65厘米)、宽20肘,两层高度;殿前有一长廊,把30个房间联结在一起;殿顶由香柏木建成,墙的空隙也用香柏木填补,并贴上金子覆盖。随着圣殿的落成,耶路撒冷由此成为犹太教最重要的圣地和犹太民族的精神中心,圣殿中并没有供奉任何神像,只将约柜作为圣物放在其中,圣殿被誉为“上帝宝座之地”。
圣殿完工之后,所罗门开始为自己建造宫殿,整个工程持续了13年。宫殿也是用大理石、香柏木与金银做原料,其中有一个专门用于宴会与盛典的大厅,所有器皿都以金子制成。他还把邻近诸王送给他的礼物装饰在宫殿里。所罗门王还在耶路撒冷周围的城墙上修建了城楼,用黑色的石子铺平通往城市中心的道路。所罗门为自己的业绩深感自豪,他常常坐上气派的马车,穿上洁白高雅的服装,悠然自得地前往他最喜欢的地方——艾但,聆听那潺潺流水之声,陶醉于奇特的园林景观。
所罗门圣殿建造伊始的宏伟景象
所罗门晚年变得骄傲自大,奢侈腐化,挥金如土。据《圣经·列王纪》记载,所罗门用象牙为自己制作宝座,他在耶路撒冷的银子多如石头,一切饮器都是金子做的。由于挥霍无度,所罗门曾一度陷于拮据之中,为了120他连得(计量单位)的黄金,他竟然把加利利的20座城市割让给了他的盟友推罗王。所罗门后宫拥有千名妃嫔,其中许多是外族女子,如摩押女子、亚扪女子、以东女子等,这些人把外来宗教带入了希伯来王国,以巴力神、腓尼基神为代表的外族信仰迅速流传,全国各地都在为这些神灵修建庙宇与祭坛,犹太教的正统地位遭到威胁。这一切为王国埋下了由盛转衰的因子。
公元前1030—前930年的统一王国时期,是希伯来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希伯来人不仅成功入主迦南,而且建立了一个连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埃及的小型帝国,国内政治稳定、商贸繁荣,一度成为西亚北非地区最有实力的王国之一。大卫王的军事征服,所罗门的光荣富足,一直是犹太人回忆王国历史的关键词。统一王国时期也是犹太教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当犹太人亡国后流散于世界各地的时候,对统一王国时期的荣耀倍感怀念。大卫的后裔更是“拯救”的象征,犹太人认为“弥赛亚”(救世主)出自大卫王的后裔,他将犹太人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从这也可以看出希伯来王国对犹太历史的深远影响。
希伯来王国在所罗门统治后期危机四伏。公元前930年,所罗门去世后,其子罗波安继位(约前930—前913)。北方10个支派请求国王减轻所罗门时期的赋税与徭役,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罗波安王的强硬态度使困苦不堪的百姓们极为失望,他们决定背叛国王。经过征战,北部10个支派宣布独立,建立以色列王国(前930—前722),定都撒玛利亚。南部犹大和便雅悯两个支派组成南部联盟,建立犹大王国(前930—前586),仍定都耶路撒冷。
以色列王国版图较大,经济相对发达,存在了200余年,经历了19位国王。由于连续多年的对外征战、内部的王位争夺斗争、国王骄奢淫逸的腐化生活等原因,以色列王国内部日益动荡,纷争四起,国力不断衰弱。公元前722年,亚述王萨尔贡二世率军攻占撒玛利亚,以色列亡国。以色列国王及其臣民约2.7万人被押往亚述,亚述王把他们送到帝国的边远地带,居住在亚述新征服的土地上,这些人很有可能被当地人所同化,从此再也没有了他们的消息,因此被称为“遗失的以色列十个部落”。残留下来的部分以色列人居住在撒玛利亚等城市,被称为撒玛利亚人,他们始终未再建立自己的国家,长期与其他民族混居在一起,逐渐地被同化,少数人虽然信奉《托拉》
,但是在宗教传统和文化上与南部的犹太人已有了较大的差别。
随着犹太教的不断发展,“遗失的以色列十个部落”的象征意义不断加强:一方面,由于他们离弃上帝,而被惩罚遭受流亡之苦;另一方面,在末日来临时,上帝将派遣弥赛亚拯救他们,让他们重返故土。因此,寻找“遗失的以色列十个部落”成为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当新大陆被发现时,有人认为美洲人是“遗失的以色列十个部落”的后裔。17世纪时,开封犹太人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一些欧洲人欢欣地断定他们找到了“遗失的以色列十个部落”。
犹大王国版图较小,人口较少,但内部比较团结,并占据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因此比以色列王国多存在了100多年。犹大王国一共经历了20位国王,大都政绩暗淡。特别是以色列王国灭亡之后,犹大王国“就像一棵枝叶枯萎的树木”,在亚述、新巴比伦以及埃及帝国的夹缝中艰难求生。
以色列国王耶户向亚述国王进贡
约西亚(约前640—前609)统治时期,西亚地区的国际势力重新组合,亚述衰落,但犹大王国的命运并没有好转,遭遇到埃及人的进攻,约西亚战败身亡。公元前605年,巴比伦军队在卡尔美什战败埃及军队之后,长驱直入,攻入犹大版图,虽然犹大军民顽强抵抗,但还是被新巴比伦征服。此后10年,犹大王西底家(约前597—前586)成了新巴比伦王国的傀儡,他曾经发动了一次起义,但被血腥镇压。公元前586年,在经过18个月的围困之后,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
根据《圣经·列王纪》记载:
巴比伦王将雅卫殿和王宫里的宝物都拿去了,将以色列王所罗门所造雅卫殿里的金器都毁坏了。又将耶路撒冷的民众和众首领,并所有大能的勇士共一万人,连一切木匠、铁匠都掳了去,除了国中极贫穷的人以外,没有剩下的。并将约雅斤和王母、后妃、太监,与国中的大官,都从耶路撒冷掳到巴比伦去了。又将一切勇士七千人和木匠、铁匠一千人,都是能上阵的勇士,全掳到巴比伦去了。西底家王弃城逃跑,迦勒底的军队追赶王,在耶利哥的平原上追上他。他的全军都离开他四散了。迦勒底人就拿住王,带他到巴比伦王那里审判他。在西底家眼前杀了他的众子,并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铜链锁住他,带他到巴比伦去……(巴比伦人)用火焚烧雅卫殿和王宫,又焚烧耶路撒冷的房屋,拆耶路撒冷四周的城墙。
这一事件史称“巴比伦之囚”,是犹太历史上极其悲惨的一页,宣告了犹大王国的终结,也标志着第一圣殿时代的结束。
犹大王国灭亡及第一圣殿被毁在犹太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巨大的伤痛长久烙刻在犹太民族的记忆之中。圣殿被毁后有一首著名的哀歌——《耶利米哀歌》被传唱至今,在阿布月九日即第一圣殿被毁的纪念日中,许多犹太人吟诵《耶利米哀歌》中的章节:
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现在成为进贡的。她夜间痛哭、泪流满腮……她的城门凄凉、她的祭司叹息、她的处女受艰难、自己也愁苦。……她的孩童被敌人掳去……锡安城的威荣全都失去……
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军队攻破后犹太人瘫坐在城墙边的悲凉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