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唤醒练习一:写下你常诉说的生命故事

“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

这句话是拜伦·凯蒂老师说的,她说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当中,都有很多已经过去的故事,我们承受了这些故事,长大以后我们就会活在这些故事当中,忍不住到处跟别人诉说自己的故事,这样就会让我们获得某种奇妙的身份认同,好像我跟你就是不一样的。

然后,就出现了几个问题。首先,你越是说这些故事,越会从自己的立场把它扭曲了,因为我们记忆中的故事,通常和真实的事实不太相同。比如,有一个同学曾经说,他小时候妈妈虐待他,好几天不给他饭吃,让他饿肚子。后来上了自我成长课程以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回去问他妈妈这件事情,他妈妈说:“对啊!有这么一回事,因为那时候你拉肚子拉得厉害,医生说要禁食几天,不能让你吃东西。”

所以,我们脑子里的记忆很可能是扭曲的。我们的头脑很狡猾,会故意把过去发生的事情扭曲成你想要感受的样子。也就是说,它会对事实进行扭曲、渲染。

所以,当我们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把这些故事扭曲、渲染成我们想感受的那个情绪。比如,我们觉得自己不被爱,或是感觉到不被尊重、被抛弃、被嘲笑,这类情绪会影响我们以什么样的观点去阐述自己的故事。而我们越跟别人诉说自己的这些故事,就越会产生负面情绪。实际上,我们是在不断地喂养自己的这个负面情绪。

韩国一位医师写的《情绪自控力》里讲,如果你小时候一直感受某种情绪,长大以后你的大脑会情不自禁地不断让你去感受这类情绪,因为大脑只会选择它熟悉的情绪让你去感受。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你不断地诉说这些故事,好让自己产生那种负面情绪,然后这种负面情绪又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去创造更多的事去感受它。

是不是很恐怖?我自己是这种感觉。我们的脑袋很会编故事,就是要我们去感受一些我们想要感受的负面情绪。也许你会说:“我怎么会想要感受负面情绪呢?”其实,这种情绪上瘾倾向,是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的。

我自己刚开始学习个人成长课程的时候,经常会回顾、检视我的人生故事。我发现,哇,有好多委屈,好多自我认同,好多“小我”在里面。

所以,那时候我会不厌其烦地跟很多人分享我的故事,不断地讲。后来,当我这些情绪都消化掉了、我不觉得自己委屈的时候,回头再看,发现那只是单纯发生的一件事情,我根本不需要用那么多情绪化的字眼和词汇去描述它。

比如,在我三岁的时候,我父亲有一次把我丢在楼道里,说他不要我了。对当时的我而言,这是非常恐惧的一个经历。后来长大以后,在回顾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也曾有满腹的委屈。可是,当我一再诉说这个故事,我就慢慢地把这个受害者情结给释放掉了。而且,在彻底原谅父亲之后,我就觉得再讲这个故事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不想再当一个受害者,那种委屈的情绪已经没有了。我对这个情绪的需求消失了以后,我的头脑就不会再去编造这样的故事,我也不再有欲望去跟别人诉说这个故事,制造这样的情绪了。

所以,请你去看看自己生命中,哪些故事是你不厌其烦地一说再说的。像我自己,如果是最近发生的事,我偶尔会跟朋友说一说,说了一两次之后,我就把其中的情绪消解掉了,同时我会把责任收回到我自己身上。也就是说,这个让我委屈、对我造成伤害的事,其实我自己要负很大的责任。这么做以后,当我再跟别人说起这件事时,我的那个情绪负荷——英文叫“emotional charge”——就没有那么重了,我已经不想再重复这个受害者的故事了。

请大家回顾一下,在过往的生活中,你常常诉说的故事有哪些?哪些故事在你每次跟别人说起时,其中包含着很多很多的情绪负荷?利用周末,或找个时间,一件一件地去检视它们,把那些你特别愿意跟别人说的故事,或是有一天如果你碰到我,特别愿意跟我分享的故事,都写下来。

安静地沉淀下来,检视自己的生命故事,去感受一下,哪些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是非常不公平的,对你影响巨大的,让你耿耿于怀、无法放下的,请你一件一件地把它们找出来、写下来。 WhrE1d4J+qOGzb4+ZLrWjLjIRs2VvnJgqbb3L+e0GFurYOeUkzlFUWATaXyN+wo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