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这是孔子一句相当自负的政治宣言。

但现实的世界,从来没有一片可供他的仁政思想跑马驰骋的牧场。他的王道主张、民本思想、仁政纲领决定了每一位统治者都愿意用优厚待遇供养这样一位文化偶像做摆设,却不会真正启用。而他也绝不愿意将自己作为统治者的饰物,来装点谁的门面。

所以,他只能一直在路上。

唐开元十三年,在泰山封禅之后,取道曲阜祭奠孔子的李隆基甚至还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而这声悠长的发问早在孔子生年就被另一个人问过,问者是鲁国隐士微生亩。他话语倨傲,居高临下地问孔子:“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孔子的回答是:“非敢为佞也,疾固也!”我不敢卖弄口才,是这个世界病得太重了。

病在哪里呢?孔子深刻地看出:乏仁。

遍地佞邪虚妄,哪里是“仁”所栖息的枝头?处处瓦砾荆葛,“道”又在何处安身?

在孔子那里,仁,是一种道义沛胸、无暇他顾的修养。仁,同时是一种不为生活羁累、物我两忘的境界。仁,具有最完美的人格、最高尚的品德、最和善的爱意,是人类最高智慧与终极道德的结晶。它是人与自己内心、他人及整个外部世界的一种同体感通的情怀,是真理的最高敬奉。

为了求得仁,人就必须学习,博古敏求,学而无厌。为此,他首创性地大规模招收学生,聚众授徒。不管在流亡的路上,还是燕居在故乡,总有一大帮学生簇拥着他,听他教诲,受其启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就是孔子煌煌的教学成就!

孔子这一全方位的学术建设,为后来的战国诸子提供了治学行为所仿效的样板,他们或传授生徒,或撰写著述,或游历诸侯,或建立学派,均没有超过孔子所创立的为学模式。

在中国最早的这间课堂里,师生酬答有致,彼此谈笑风生,话题宽泛而精深。夫子的全部教学主张,就是以文发学生之蒙,以行积学生之德,以忠立学生之节,以信全学生之身,以礼约学生之形。他的教学,是将古代文献典籍的知识教育和以忠信为人性之本的道德教育,以及社会实践三者结合修为的综合体系。他要的,是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达到对人生当下和永恒的了悟,形成一个永远的探索过程,贯穿人的整整一生。

在孔子那里,为学,远非仅仅熟读“六经”课本,然后俯仰天地,以饱学自命。他通过弟子曾参之口,道出为学之人的首要——尽忠,守诚,执信,然后对之时时习练,在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中,走向人格与学术的双重完善。

一个在现实世界处处碰壁、始终颠沛流离在路上的老人,为什么始终高扬着清癯的面庞,谦和有致,不改其度,即便厄于陈、蔡,也教习严明,话语琅琅,无一日不大雅传诵,无一时不弦歌悠扬?是自我蒙蔽性陶醉,还是绝望至极点,转而寻求心灵的另一向度温存?

都不是。孔子眼里的礼乐,完全不同于今日吾侪酒足饭饱后的无聊K歌。我们是在发泄,孔子是在发心。他已将礼乐作为学生修德明心、为学论政必经的一扇门,而且,作为日常功课,须臾不可废。

《礼记·乐记》:“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原因是,致乐以治心,致礼以治躬。礼就扎根于人心之仁,它憨憨地坐在人性最温柔、最慈善的角落,有阳光斜披,静穆而善良。

有仁心才有仁行,才有高贵的俯身,才有同情的眼光和怜悯的眼泪。所有不端的思想和行为,病灶都是他心中乏仁。仁者人也,不仁则不人。所以作为人,怎么能不习礼呢?“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这是个逻辑递进关系。

他有个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他主张对富与贵的诉求,但必须限定在“以其道而得之”的尺度之内;他也认同恶贫去贱的人性本能,但给出的限制仍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这个“道”在哪里?就在于“仁”。只有仁德之人,才会“名利于我如浮云”,安于仁德,贫富自适;也只有智慧的人,才能看清世间种种的虚妄和短暂,顺仁而安。

为此,君子要安贫乐道。安贫是为了守“道”,终日带着一张苦瓜脸去守,他能坚持的时间便很可疑,所以孔子提醒要“乐道”。只有乐在其中,才有兴趣与恒心。钱理群说过一句我认为相当高明的话——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所以,孔子对“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评语是尚可,但还不够,应该更上层楼,登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一层。

也即在此时,孔子在奔波的路上连续遇到一系列隐士,并为他们所讥诮、批评。石门、荷蒉、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莜丈人、仪封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面对天下无道,自己无法作为时,绝不同流合污,而是在坚守自己节操的同时,选择避世,以独善其身;当世不可避时,则退而求其次,选择避地,再等而下之避色、避言。

孔子自己是不避世的,因为他胸中怀拥着大道,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强调道德人格的崇高价值,有着以天下为己任、匡正时弊的社会担当。但他并不因自己巍峨而忽视甚至去鄙视其他山峰的低矮。

相反,他向对自己毫不客气讥讽加指责的七位隐士,送去了自己的赞许。这就是来可泓先生所说的:“孔子是反对隐士思想和行动的,他也曾被长沮、桀溺等人骂得很难堪。但孔子认为他们是贤者,比之于当政的斗筲之徒要高尚得多。”所以,孔子一面称他们为贤人,一面却坚守自己积极进取的用世之道。

支撑孔子这样做的内在生命力量在哪里?

是《周易》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天地自在精神。“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子自己说。

孔子命运多艰,处处碰壁,就是因为他要保持人格的完整,要自己言行一致。假如他屈身与生活讲和,弯腰向权贵摧眉,为自己找一个含混的借口,老人家还会颠簸在路上,与穷蹇为伴吗?面对官位,孔子的态度是:不汲汲于官位,也不避位,无可无不可。

无道则隐,死守善道,独抱洁操;有道则现,行仁推礼,达民化人,这是孔子永恒的用世主张。如果政治黑暗,那么就要隐起来,至于隐于野、隐于市,还是隐于朝,是在岭上与白云耳鬓厮磨,还是在山涧梅妻鹤子,怎么随意怎么来。但只要政治空气清新,外部环境许可,大家就应该果断地走出去,将自己的学术和政治理想尽可能地实现在各级岗位上。他始终昂扬向上,欲用一己之力来挽救即将垮塌的文明,不管在何时。

明知不可为而执意为之,并矢志不渝,砥砺而行,这便给人生打上了几许悲壮的色彩。 4owIRtWUMQfVm8TctTD8o8yj4tpe2XG6CMbg40x9ga336ijEFuJoO4BtT9FjQQ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