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这些都是他,但又都不能准确概括他。

雨果说伏尔泰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孔子知识的丰厚、眼光的超迈、做人的笃实、行事的执著、沛胸的道义、高蹈的人格、健全的德性生命、心忧天下的人文情怀、影响中国数千年政体与文化的思想体系……都在指向这样一种界定:“孔子”已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种文化的标高。

历史对孔子的身份认定,是三个依次强化的学术肖像:

首先,他是位老师。一个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将王官之学下移至民间,打破教育门阀,实现“有教无类”的伟大教育家。

其次,他是个重要的文化拾荒人。通过潜心书斋,全面整理古典经籍,祖述尧舜,宪章汤武,上承三代,下启来世,这是衔古接今的孔子所独具的文化里程碑意义。

再次,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学术体系,并赋予“儒”以强烈的使命感、自尊感和内在德性力量,使之传习不衰,构建了中国士大夫层的集体精神生命——守死善道、士不可不弘毅。

不管是哪种身份认定,孔子都具有开山立宗、举灯映路的非凡意义,决定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至高至伟作用。

周平王东迁之后,社会矛盾更为加剧,天下大乱。伴随诸侯国的不断强大,周王室虽为天下共主,但已摇摇欲坠,不复有一统天下、号令诸侯的力量。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战乱频仍,表现在文化层面上,就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礼崩乐坏,斯文扫地,传统文化难以为继。《庄子·杂篇·天下》在描述这一文化道德紊乱期时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感谢孔子,正是孔子潜心书斋,敏古好求,删《诗》、正《乐》、定《礼》、赞《易》、修《春秋》等一系列文化抢救工作,保存了传统文化,起到了振衰继绝、接竹引泉的历史作用。

宋代邵康节在《皇极经世书》中说:“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可以看出,没有孔子的文化拾荒行为,滥觞于尧舜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可能早已枯竭、断流。

而浇铸其万古师表地位的,则是他开天辟地地创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律约、以“中庸”为手段的思想体系。

《汉书·艺文志》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说文解字》中解释“儒”,为“术士之称”。这就是说,“儒”在孔子时,是与其他具有“六艺”之能,并借此求仕的行当并列的,除了有别于躬耕于垄亩的野人,和骑士、武士、乐士、术士等完全一样,只是一种普通的行业。儒学成为学派,也仍是孔子首创之后,经子夏设教西河,大雅传诵,以及子思开馆授徒,将儒学发扬光大之后的事情。

孔子生值春秋季世,当其生年,他的学说不过名列九家之一,还远远不能称之为显学。老子的无为论,墨翟的兼爱说,法家的法统论,都与之分庭抗礼。所以,齐国的晏子、楚国的子西,以及陈、蔡那些大夫们,才都可以坦然对儒学挞伐,屡屡攻击。将孔子学说独家挂牌为儒学,并且实现亨通、显达,过上了好日子,是到汉高祖才有的事。自那时起,孔子才被请到祠里享祭,受用起生牛肉大礼。在隋唐以前,孔子是跟附在周公之后享祭的,提到儒家学说,必是周孔连称,犹如老子前面要有黄帝。直到唐太宗贞观二年,诏停周公先圣,孔子才从原先的“二哥”位置,跻身到“一哥”的宝座。

这些,当然都与纯学术意义上的儒家文化本身毫无干系。让人感兴趣的始终是,他独创的系统而庞大的儒家学术体系的终极价值在哪里。

是的,这终极价值就在那延宕数千年而不衰,至今仍为人类社会向往并追求的崇德贵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民本思想之中。

孔子知道,只有建立一个“均”、“和”、“安”的理想社会,杀戮才会停止,纷争才会熄灭,紊乱才会找回秩序,道德才会得以回归。

围绕这一目标,他建构了庞大而系统的思想体系。首先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问题,每个人都应当加强德性生命的塑造,即“仁”;其次要对人进行律约,使其各安其分,即“礼”;最后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即“中庸”。

如何使人具有仁、礼与中庸,那就是教育。儒学终究来说是一门人生实践之学。在老师方面,是用启发的方式,循循善诱弟子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真实和谬误,从而达到对人生和道义的了悟;而在学生方面,则需要践形尽性,从老师的教诲中得到启蒙,然后再回到自家身心生活,对世界和真理有所体认和存养,最后实现知礼而达仁的境界。只有人人存仁体礼,由个体的人放大到组成社会基础单元的家,继之再放大到邦国天下,那么,最终就会实现“均”、“和”、“安”的理想社会。

一个系统的中华文化体系就此横空出世,巍然矗立。

一个完备的中华思想谱系就此扎根民间,荫庇万古!

钱穆说:“儒家思想形成中国民族历史演进之主干,这是无疑的。广播在下层的是社会风俗,英华结露而表显在上面的是历史上的各方面人物。而传衍悠久,蔚为一民族之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之结晶,是中国民族文化之主脉。并不是儒家思想造成了中国民族之历史与其文化,乃是中国民族之内性之发挥而成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者,其间最要的一部分,则为儒家思想。”

孔子所创树的儒家思想,自西汉被政体纳入,遂始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其倡导的礼、义、廉、耻、仁、爱、忠、孝,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也成为东方人类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渊源。

如果不数典忘祖,那么就该承认,历史上儒学一直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体,儒学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在中国内交外困的某些特定历史时刻,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人们曾对儒学进行批判和挞伐,但今天看来,这些弥漫着浓郁火药味的运动,依然缺乏学术的思辨和思想的冷静,多的是革命名义下的呼啸,还有就是不明就里式的蛮横无理。因为汉儒把孔子神圣化、谶纬化,隋唐将孔子断章化、分裂化,宋儒将孔子印心化、教条化,这么一路折腾下来的孔子,早已不是夫子本人能认识的模样了。

法朗士说过一句话:“生为一个伟大的人物,实在是种大不幸。在活着时,他备受苦痛,而死后,又硬被不相干的人作弄,最终使自己变成与己毫不相干的人。”

让我们听听这样一些声音: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朱熹说:“此道更前后圣贤,其说始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

法国思想启蒙导师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在其中未发现任何别的东西。”

柳诒征在《中国文化史》中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公元一九八八年,诺贝尔获奖者齐聚巴黎,探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达成共识:“二十一世纪人类欲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须到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当然,被后人泥塑成“素王”供奉在大成殿里,孔子会为此深感讶异而可笑,他会认真地说,这哪里是我呢? lk8vdxSJi0HKhk2UmFdZNnYv6+9qvukbP9/HVQwRrw3JnowSaXRe5cpcXCyLj9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