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想想真是有趣,儒学在汉初第一次打动统治者的心,并使之逐渐产生浓厚兴趣,不是儒学博大而系统的学说思想本身,而是一次表演——叔孙通执导的一场礼仪。

这似乎也决定了它虽然作为儒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却与其他四经《诗》、《书》、《易》、《春秋》不能等同发展的尴尬遭遇。

从春秋时齐国的晏婴,到战国时的墨子、庄子、韩非,儒家被这些人诟病最多的,就是《礼经》不胜其烦的繁文缛节。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礼经三百,威仪三千。”《礼经》的内容,更多是在言明各种具体制度、法式、规矩,或各种礼仪的具体规定和必须遵从的事项,而缺少宏大道理的阐述,缺少微言大义,故而使所学者感觉刻板、机械、烦琐,少有义理发挥的余地。

尴尬便在所难免。在对经学阐释的章句之学大盛的汉代,唯独《礼经》没有自己的传和章句等解经之作就是明证。

所以,在儒家经典迎来全面回归的汉武帝建元元年之后,“礼学”不管是统治者的重视程度,还是儒生的学习广度,都远远不如其他经典。在政治地位上、传授规模上、接受人群上,都远逊于其他诸经,属于儒学中的冷门科目。

如此看来,戴德、戴圣的“扁舟野渡”式的冷学独传,其学术意义就更加非凡。 4owIRtWUMQfVm8TctTD8o8yj4tpe2XG6CMbg40x9ga336ijEFuJoO4BtT9FjQQ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