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文主义者莫尔在他的《乌托邦》一书中,企盼人类应该实现有文化意义的富足。在他看来,贫困往往导致猥琐、卑鄙和粗糙。所以,喜欢喝白开水的乌托邦人,“通常在水里加上煮过的蜂蜜或当地盛产的甘草”。

其实,一个没有文化与教养做铺衬的富裕社会,往往比一个大规模经济衰退造成的萧条世界更让人感到恐怖。荷尔德林就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不是“人,要腰缠万贯地生活在大地上”。

这也许就是儒家重礼,并将之作为重要学问的原因。

汉初礼学方面的经典为三部:《仪礼》、《周礼》和《逸礼》。

《周礼》又称《周官》,专讲官制和政治制度。

《仪礼》则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这其中,《周礼》和《逸礼》属于古文经学,在今文经学大行其道的西汉前期,这两部经典一直被弃于民间,而只有作为今文经学的《仪礼》被立于学官。

如何使先秦的儒家经典文献《周礼》和《逸礼》得以流传?如何廓清时人据残缺不全的典籍、支离破碎的口授,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测形成的今文经《仪礼》?

这是戴德、戴圣认真考虑,并为之努力的方向。

他们根据手中的先秦典籍,分别为《礼》作记,不仅将先秦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在一起,而且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形成了《大戴礼记》、《小戴礼记》。

自然,与“五经”中的《春秋》有属今文经学的公羊和古文经学的谷梁之争一样,戴氏叔侄的《礼记》自然与在官学盛行的今文经学《仪礼》形成了学术上的对峙与抗衡。 d5uByJc+itZNwK6IqIF8WCBFJyP53/5Gki9Gi6GGJM6swzhFcBI4aSHPFlBf5T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