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个学人的最大能耐,是能以盘桓于心中的浩然之气养一己之身,不为富贵所淫,不为贫贱所移,不为威武所屈。故而,流放到岭南烟瘴荒蛮之地的苏东坡,可以欣然有得地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董仲舒也果真了得,可以用自身的刚正罩住自己,百毒不侵。“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的胶西王,并不敢怎样董先生,“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但与此物相伴,终非心愿,何况,董仲舒也担心在此久留,难免获罪,于是以病为由,请免归家。

一为江都王相,一为胶西王相,服务对象均为生性残暴、骄纵跋扈的汉武帝哥哥,这就是董仲舒的全部政治生涯。班固感慨地说:“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

终于离开那个永不适合自己的政坛了。

那就关起柴扉,潜心学业,在青灯一盏、书籍环绕中了此残年吧。如晚年的孔子一样,司马迁说他“推《春秋》之义,颇著文焉”。班固详细指出:“仲舒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但汉武帝没有忘却这个归隐的文化老人,甚至是直到这时,他才让董仲舒发挥国之重器的能量。作为帝国的智囊,汉武帝此前没有有效启用他,但自此开始却来向他不断讨要智慧。

一个翠华摇摇的马队从长安城迤逦而来,恭敬地停在这个不起眼的宅第前,然后带着释疑后的愉悦神情告辞而去,“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这里俨然成为大汉帝国的政策咨询所与研究室。谁能想到,一个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方针、政策,一条条影响帝国走向的战略部署,都经过这个简朴草堂里的一位老人的斟酌与审量?

董仲舒不光是被动地接受请教,他人在林下,心怀万民,时时致书魏阙,对时政予以点拨指正。《汉书·食货志》中记载的董仲舒提出的“限民名田”、“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等政论主张,应该皆是此时的发言。

其实,这就够了。

作为一个发幽启明的学人,他著作等身,影响深远。“仲舒所著……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掇其切当世施朝廷者著于篇。”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作为一个独有创树的儒宗,他用全新的思想影响了一个帝国的政治走向,“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并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政体所居的正朔之位。

公元前一〇四年,董仲舒卒,享年七十五岁。

梁启超说:“两汉之以著述得名,惟江都(董仲舒)、龙门(司马迁)二子独有心得,为学界放一线光明。”又盛赞“江都《繁露》,虽以说经为主,然其究天人相与之故,衍微言大义之传,实可为西汉学统之代表”。

其实,今文经学虽自西汉末年遭到古文经学的严重冲击,但以“公羊春秋学派”立宗的董仲舒,在东汉时代仍然影响巨大,不仅东汉明帝、马皇后尤善董仲舒之书,而且应劭等人亦仿董仲舒的写作体例,撰《决事比例》、《春秋断狱》等书,可见其香火有传,后学有继。

北宋司马光诗云:“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守一己幽独,在穷经中皓首,于枯灯下消磨,这是他为自己人生所作的注,同时也是为千载之下的所有文人塑造的精神楷模。 YGTD+SXSV5Rh5TcEIAgFp54+YFBhoqm8KOr0+Bxu4pqZix+7j/pxvft6vn0xOLk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