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董仲舒:

天人三策罢百家

常常的,历史会在某一个时刻如闻神启,突然选择转身,从此走向与此前全然不同的另一条轨道。

也常常的,人们会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但不能不深思的是,如果离开某些具体的人的偶然出现,历史是否仍一定会在此时发生骤变?

帕斯卡曾充满隐喻地说:“如果克里奥帕特拉的鼻子再短一点的话,整个世界历史的面貌将为之改观。”他的意思是,埃及女王假如不是那么漂亮,凯撒大帝与安东尼就不会如此倾心于她,那么欧洲的历史将会改写。

欧洲的十七世纪被公认为天才的世纪。罗素说,近代文明的缔造就是缘于那时十几个天才的出现,伽利略居其首位,如果伽利略死于襁褓,那么近代文明将不复存在。

这便是梁启超不止一次所慨叹的,如果从历史中抽掉几个最伟大的名字,那么历史的面貌就会大为不同。

带着这样的目光回望公元前二世纪的汉朝,你会发现,因他的出现,才使自秦“焚书坑儒”之后沉寂萎靡的儒家学说,从此显登津要,独霸政体,使中国主流思想一统于儒;因他的出现,才使汉代经学由此兴起,并成为中国学术发展大势,形成以之为中心的历代学术研究主体。

不错,他是董仲舒。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就历史上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概言之,自孔子至淮南王为子学时代,自董仲舒至康有为则经学时代也。”

经学时代是否迄康有为而告终,尚属疑说,但自董仲舒而始则是定论。掐指粗算,子学时代统共三百余年,经学时代却已历两千余年之久!

能独树一帜,且将这面旗帜高擎为数千年文化主体,历沧桑而不倒,这本身就是奇迹。 OpviUDICZE/UXqe0OHCmBCxh2t8Uf7Vrku2PqpFYZs67RD1uA6wk39ZNfF9mokx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