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又将眼光射向淄博,去触摸那个“最为老师”的宽大衣袍。

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在遥远的齐国国都临淄,以稷下学宫为中心,形成了当时独一无二的中华精神汇聚点,最高等级的文化交流中心。

尤为可贵的是,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种学派荟萃的中心。

在这里,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商榷、吸收,出现了中华文化史上首次思想大碰撞、文化大繁荣的可贵局面。这里学术思想最为深厚,一派繁荣;这里学术交流最为畅达,百花齐放,海阔天空。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

著名的学者淳于髡、孟子、邹衍、宋钘、慎到、田骈、接子、屈原、鲁仲连等,都曾经是稷下学宫的学士。

这里不能没有荀子的身影。

天命之年的荀况,从邯郸一路向东,来稷下游学。

而这个当时世界上最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中心,自荀子莅临后,竟然在其以后两次离去又三次回来时,无一例外都将至高无上的最高学术职位“祭酒”赠予这个学养丰厚的老人,可见荀子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感召力是多么巨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如此记述的:“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况,与被齐王授予客卿、上大夫、列大夫、稷下先生、稷下学士荣誉称号的一帮游学之士,操着不同的方言,持着不同的学术观念,在讨论中争辩,在争辩中融合,在融合中发新,在发新中求异,使得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一时。齐国的国君面对这些学士,则不分国度,不管门派,不论老少,食享美味,衣着帛锦,出入车马迎送,均给予优厚的待遇。而且,虽不赋予他们具体的行政职权,但他们对国事、对君王可自由发表意见,这就是所谓的“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

由于“无官守,无言责”,自然形成了学术释放无忌、言路大开的局面。他们争相发言,各抒己见,不作违心之论,不献阿谀奉承之词,纷纷著书立说,将这里营造得一派人文炳焕,锦彩霞披。

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老师,老师也可以自主择生讲学,这些宽松自如的游学方式,和自由无碍的学术争执辩论,使学士们开阔了眼界,打破了私学界限,思想兼容并包,促进了各种学说的碰撞与发展,更有益于新的学说诞生,创立。

也许,正因为稷下学宫海纳百川、吞吐磅礴,这才成全了汲取儒、道、法等各家思想成就,而终成荀子自己庞大而严密的学术系统。

没有稷下学宫,仍然会有孟子,但没有稷下学宫,也许就没有荀子。 lk8vdxSJi0HKhk2UmFdZNnYv6+9qvukbP9/HVQwRrw3JnowSaXRe5cpcXCyLj9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