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荀子最为著名,也最为后世儒家所诟病的,就是他的性恶说。

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提出人性本恶,须要通过后天学习,由圣王及礼法教化来化性起伪,改掉恶行恶言,最终达善。

这便是他的“性恶论”。

基督教中有“原罪”一说,其学术起点就是——人性本恶。凡人,生下即为带罪而来。若想获得往生天堂,此生就必须不停自修、忏悔、完善,一点点去除身上沉重的罪业。

而早于耶稣三个世纪,荀子就已响亮地提出了这一思想。

《荀子·性恶》中说:“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能行,能止,能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有区别而对立存在,又是一致而并存的。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认为,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礼乐教化的结果,是善。如果一味满足人的本能性的欲望,那么人就会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所以,人要通过后天的礼义道德改造自身,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

这就和孟子坚持的“人性本善”有了直接的冲突。

在孟子那里,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类中这四个天赋的善端是“人性善”的起点。所以,人要尽心养性,反求己心,节制感官刺激下的物欲和名利欲,从而就可养成冲塞于天地的浩然之气,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人生至高境界。

荀子看出了孟子思想上过于理想化的浪漫主义色彩。他虽然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性之所不能免,为人所共有。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先天具有的本能,如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佚”,而这些都是社会起争作乱之源,“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这就是恶。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

怎样改造小人为君子,化性起伪?

荀子一方面认为,传统儒家所倡导的以德化人很好。通过教化方式,实施心理修补手术,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但另一方面他认为,这还很不够,不能彻底、根本地解决人性恶的问题,所以在承认礼义道德教化之功必不可少的同时,强调实行严格的法律制裁。他说:“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这就将法家的思想植入了儒学之中。

由于重法求刑,将权力与专政作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所以,他的学生里出现韩非、李斯这样的法家人物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只不过,老师还待在儒家的门户里,而走出去的学生们却跑得很远,他们甚至完全排斥了儒家。

也正因如此,后世儒家以讲性恶、重刑名的荀子偏离了孔孟的学说轨道,从而斥责其为儒之异端。

其实,这是个武断的指责。

来听听两位现代学者的发言。

冯友兰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吕思勉说:“荀子最为后人所诋訾者,为其言性恶。其实荀子之言性恶,与孟子之言性善,初不相背也。伪非伪饰之谓,即今之为字。荀子谓‘人性恶,其善者伪’,乃谓人之性,不能生而自善,而必有待于修为耳。故其言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之能为禹,则未必然也。’夫孟子谓性善,亦不过谓涂之人可以为禹耳。”

讲得真好。

荀子的不信天命,拒绝鬼神,主张人性本恶,需要后天改造,从根本上讲,是与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理论一脉相承的,但因其指责孟子,而最终被排斥在儒学正宗之外,两千多年来隐而不显。

你知道,这不是荀子本人的过错。

如果你承认法制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那么你更该知道,荀子的学说是多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Pu2BftVrwE2vGS5seJ+5lWe58IUhN5aJFWSAi+D1/5HDVIYWv8T764AnIr7vwQ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