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路宣扬王道,一路应驳辩难,口干舌燥的孟子,似乎自己都认为说话太多,有些喋喋不休。

他自我申辩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不得已,就是因为“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一流的辩论家,思采、文采、辞采、口才均属超凡绝伦。

秉承述而不作的古风,为推行王道仁政,建构儒学道统,一方面用他擅长的近比远譬向诸侯大夫或娓娓道来,或厉声呵责;一方面用他绵密的思维、善辩的口舌,向杨、墨、农家等学说进行批判,回应各种非儒学派的质疑和责难,廓清儒学发展的障碍。

他在儒学发展史上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至大至伟。

韩愈说:“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程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自韩愈的道统论给孟子点定确切的坐标之后,孟子应有的学术形象和学术地位才得以渐渐理清。

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一书开始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七年,孟子走进孔庙,配享孔子,宋儒开始把《孟子》从子书升格为经书。

继之,是学界中一场长达百年的贬孟与尊孟争论。司马光就曾著《疑孟》,认为孟子“鬻先王之道以售其身”,不是贤人,是忍人。

直到南宋时,朱熹写就《读余隐之尊孟辩》,拨云见日,一切非难孟子的哓哓之论才告停息。朱熹后来将《孟子》编录《四书》之中,从此,孟子站在了孔子身后,《孟子》则走上了所有读书人的案头。

一个东方的亚里士多德,就此定格。 QCq7UVl6aLnItZQNXMahO6CSjgB32Ht9urbdG6FSSPuTBYnGjRK42n+o9vNcfr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