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孟子心中,这个使命便是定纷止乱,于嘈杂一片中确定一种清朗之音。

孔子殁后,儒分为八。韩非在《韩非子·显学》里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当然,这只是韩非个人的学术观念,所以他不仅在八派中剔除子夏一脉,使后人费解,而且又将孔子及门下弟子与再传、三传弟子并列,更使学者不知所从。

儒学八派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学术界定意义,只是孔子去世之后至战国末年的儒学大概情况。但从这个梗概之中可以看出,权威坍塌,众口哓哓。

凡为一代宗师,必定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有着开宗立端的创始意义,有着极高的成就,他端坐在高处,身影也必耀古烁今。但,这也附带形成了宗师的不幸。他磅礴的体系,他巍峨的高度,他深浑的厚度,都使他的衣钵传承者难以悉数承接和传递。

空谷回音,这音色难免浑浊、失真、褊狭起来。

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四八六年在拘尸那迦城附近裟罗林中入灭,公元前三八七年佛教开始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两部。

基督升天之后,公元一〇五四年,基督教分化为希腊正教和罗马公教两宗,十五世纪出现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义宗(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其后又从支派中再次分裂出各种小教派。

儒学也逃脱不了这种宿命。

原因不难理解。孔子在世时,他创立的儒学呈现出博大、开放的气象。孔子对弟子十分讲究因材施教。讲授中,尽管有着基本的共同原则和大体相仿的教学内容,但因弟子之间彼此个性与天赋的差异,他会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罕譬而喻,予以启发。这样,就造成了弟子们学有所专的结果,客观上使孔门后学在学术上趋向分化。

到孟子之时,儒学的分化与式微,孔子学说不同程度地遭受歪曲,法、墨之家的异军突起,都让儒学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回应这种挑战的人正是孟子。

孟子的学说来自子思。子思为曾子高足,以昭明圣祖之德为己任。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据此可知,思孟学派的学术主张是“法先王”,并据往旧思想资源造作五行说,在战国中晚期形成非常非常大的影响。

述仲尼之意的孟子,在与这些对立学派的反复驳难、互相攻诘中,重新找回儒学。针对法家的刑名之术,孟子倡言仁义,以王道对抗霸道;针对杨、墨兼爱、尚同之说,孟子强调人伦纲常的重要性;针对许行学派的自食其力、市贾不贰的主张,孟子坚持社会分工,强调“物之不齐”的必然性;针对告子的性无善恶说,孟子坚持人心本善,仁义礼智根于心。

正是他的睿智与善辩,凛然与高迈,折服了一个个强词夺理的对手,使得儒学得以重振。

韩愈在《孟子序说》中说:“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这就是孟子的作用。 6kYGe+oaXeREZReJDXA4VRqV1AolvzevCB7Z/qDhSNoDECclZYKOruFqwXcnyb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