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从两大具体的消费者决策阶段出发,去探究消费者决策行为背后的心理路径与判断逻辑。
在第一个决策场景研究中,决策者面对的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效价事件,以及在这个环境中要作出的跨期决策。效价事件与跨期决策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时间属性。在传统的跨期决策研究中,跨期决策框架往往由近期的选项、远期的选项以及选项发生的时间三个部分构成,其中选项发生的时间使用时间词汇进行明确直接的表达,如“是选择现在的100元,还是一个月之后的110元”“是选择明天出售的第一代手机,还是一个月之后发行的更新版手机”等。消费者需要在当下作出跨越时间、关乎未来的决策。但本书发现,在日常生活中,选项发生的时间也经常使用“事件”来进行表达。例如,“是选择现在吃零食,还是下课后煮面条”“是选择自己立马去旅游,还是等待好友痊愈后再出行”等。而在这些例子中的“下课后”“好友痊愈”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效价事件。本研究试图探索效价事件是否会影响跨期决策,而其影响路径又会是怎样的,对于不同的决策者是否会有不同的影响结果。
在第二个决策场景研究中,主要考察产品的两大重要属性视觉美感与耐用属性在购后阶段对于消费者享乐适应过程的影响,时间在该场景中依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体现于消费者享乐适应速度的快慢。该场景中主要研究的问题有三点:第一,产品视觉美感如何影响消费者在购买后的享乐适应过程;第二,产品耐用属性是如何调节这一影响关系的;第三,品味期待效用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且有助于延缓享乐适应过程。
按照以上研究内容,实验会设计两个使用场景:即时使用与延迟使用。延迟使用场景的引入主要是为了激发出参与者在等待过程中的品味期待效用。研究问题一时,既考察了即时使用场景,也考察了延迟使用场景;研究问题二时,由于在延迟使用场景下较难测试耐用品的享乐适应过程,因此只考察了即时使用场景;研究问题三时,由于品味期待效用就是通过延迟参与者的使用而激发的内在心理机制,因此只考察了延迟使用场景。
这两个决策场景在明显的场景区别之外有着隐含的联系。跨期决策场景专注于研究不同效价事件给消费者跨期决策带来的影响,决策的行为对象指的是决策者所有的日常行为,包括购买行为。享乐适应场景试图研究之前购买行为对消费者享乐适应的影响,其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后续购买的意愿。当我们将行为场景缩小至消费者购买领域,跨期决策场景更多的是研究购买前事件经历对购买决策的影响,而享乐适应场景更多的是研究购买后体验对再次购买意愿的影响。两大决策场景的相同点在于:消费者都是在当下时段形成对未来行为的感知与判断,时间因素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隐含因素。
从研究目的出发,本书将从以下7个章节分别展开论述。
第1章为导论。本章试图将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内容,及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梳理本书的结构层次。
第2章与第3章为跨期决策场景研究。第2章对跨期决策理论进行了阐述与梳理,第3章进行了充分的文献及理论分析,并根据所研究的跨期决策问题构建相应模型,提出研究假设,设计并展开相对应的实践调查,通过问卷收集与数据分析,试图对假设进行检验,总结出本研究的研究结论。
第4章则进入本书第二个消费者决策场景的研究:享乐适应,对享乐适应理论的源头、形成、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
第5章梳理了产品视觉美感的作用,提出了研究模型,并结合逻辑分析提出了3组共计6个假设,并阐明选择相应实验材料的原因与合理性、变量测量量表的来源、实验流程设计与参与者等。通过采用不同统计检验方法分析收集的数据,结果验证6个假设均得到了数据支持,最后总结了假设验证后的研究结果。
第6章则对于享乐适应的干预策略进行了研究,引入品味效用这一概念,对其定义与发展进行了归纳总结,针对享乐适应干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模型与假设,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最后提出研究结论。
第7章为研究结论、理论贡献及实践价值。本章拟对本书研究进行总结,归纳两大研究中发现的核心结论,并探讨其中的理论及实践含义与价值,同时分析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为本书奠定理论基础,并从已有研究的不足来阐述研究的必要性。文献阅读与分析的路径和本书两个研究设计的变量与关系紧密结合,从国内、国外双渠道对主要变量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理解,建立本书两个研究完善的理论逻辑。
其次,试图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将本书两个研究中所涉及的市场营销科学、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并相互印证或补充。
再次,从实践出发,运用调查研究及实验法,设计合理科学的问卷及实验流程,为本书研究结论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
最后,在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法,在数据分析软件SPSS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来验证本书的研究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