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引并留住消费者?这似乎是一道摆在企业面前永恒的难题,市场是如此的变幻莫测、波诡云谲,消费者拥有万千选择,想要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实属难事。除了竞争激烈的传统线下购买渠道,如今线上购买渠道也已经是一片如火如荼的红海“战场”。无论消费者是在确有购物计划的前提下主动搜寻商品信息,还是在出行、社交、工作、旅游等其他并不以购物为主要目标的日常生活中,海量的商品信息都会以各种信息载体与呈现方式铺天盖地地向消费者涌来。尤其是在线上渠道中,消费者可以毫不费力地做到货比“百”家,甚至是千家、万家,当购买不再因地域、沟通等限制而产生商品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垄断时,线上市场逐步迈向了完全竞争市场。同时,线下的市场在线上口碑传播体系日益成熟发达的辅助下,也渐渐不再受到地域的严格限制,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口碑平台与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在未亲临现场的情况下就能作出判断与选择。
消费者决策的场景由线下延伸至线上,国内外关于消费者决策流程的研究也一并跟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演变得愈发复杂,以此贴合消费者决策的真实情境。从广义范围来说,消费者决策的阶段在各类模型与理论中基本不外乎两个阶段:购买前与购买后,无论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还是电商渠道一键下单等待派送的延时收货,购买行为都是一个瞬间行为,以交付或下单的那一刻为分水岭,将消费者的决策心理划分为购前阶段与购后阶段。
在购前阶段,决策行为更偏向于是消费者与自己博弈的过程,尽管消费者会接触到产品的外观、性能、价格、甚至是其他消费者详尽的使用感受等口碑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可以让消费者感同身受、让产品跃然纸上,但在消费者没有真正切身使用之前,再如何栩栩如生的展示与描述依然只是抓住了产品的“形”而非“神”。固然产品信息和口碑评论提供了决策的基础与参考,但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体验依然有开放式的可能性,若消费者从产品与外部信息中捕捉到了一些负面的信息,消费者也可以利用其感性思维模拟想象美好的产品体验,以此与产品的负面信息抗衡,或是直接质疑负面信息的真实性与普适性。因此多数情况下,购买前消费者会在自己脑海中形成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小战场,在此消彼长之间,购买的驱动力甚至会从“对产品的需求”转变为“想要拥有的渴求”,到最后,产品成为一个符号化的战利品,奖励给脑中获胜一方的主导思维。特别地,需要明确的是,与自己博弈的结果不仅仅是决定“购买什么”,还可能是对“什么时候购买”等问题形成一种偏好。
而在购后阶段,消费者获得了产品的所属权与使用权,购前阶段对于产品的想象和期望此刻开始与消费者的真实感知“正面交锋”,优点与缺陷均已不再被想象的朦胧薄纱掩饰,而是在切身体验后暴露无遗。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提出的,消费者在购买后所体会到的期望与感知的正向或负向落差能够进而引起正向或负向的购后评价和购后行为。在当下商品选择增多、价格更加透明、口碑信息丰富、消费频率加快的市场中,消费者购买后的心理与决策对于企业而言愈发重要,不仅因为消费者个人是否选择再次购买与购后心理息息相关,更因为在如今这个开放、平等、高效的信息时代下,任何一个网民的网络发言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尤其是负面评价在网络世界中更容易从一片涟漪被推波助澜直至最后演变成猛烈冲击企业形象与口碑的鲸波怒浪。正如吸引消费者首次购买是“1”,而后消费者的再次购买是在“1”右边的一串“0”,虽然没有第一次的购买也就不存在日后的回购行为,一切都只是无意义的“0”,但想让这个数字真正庞大起来,却需要依靠右边这一系列“0”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