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折扣理论指出,在跨期决策过程中,不同于对于现在选项的价值感知,决策者对决策框架里未来选项的价值感知,会经过时间上的折扣形成更低的主观价值,在经过价值比较权衡之后再作出选择(Green和Myerson,2004)。然而事实上,跨期决策不仅仅受到决策框架本身的影响,内部因素以及其他外部因素都有可能会造成决策者对决策框架内部选项价值的感知产生差异,从而影响决策方向(Bos等,2014)。
事件的发生是现实生活中最正常且自然而然的因素,且可根据效价将其分为正效价事件以及负效价事件。本研究里的正负效价来源于心理学中对情绪效价(emotion valence)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正效价情绪与负效价情绪分别和传统意义上的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联系起来(宋爱玲,2017),并被广泛应用于情绪与决策的研究中。其中,正面情绪包括人们日常感受到的感动、成就感、开心等正面、愉悦的情绪体验。负面情绪则相反,是人们体验到的包括痛苦、紧张、害怕、悲伤等负面、不满的情绪状态(宋爱玲,2017)。本研究借鉴心理学研究成果及事件相关历史文献(王明月和毕重增,2016;袁加锦,2012;王霞和于春玲,2012;尧国靖和张锋,2013;Claire I. Tsai和Min Zhao,2011),将效价事件(valence event)定义为能够引起个体情绪变化的事件,而引起正面情绪、让个体持有期待的事件为正效价事件,引起负面情绪、让个体持有抵触的事件为负效价事件,正负效价事件能够引起情绪变化的属性为事件效价(event valence)。
我们经常感到未来某事件会影响我们对未来某个时间段的时间感知(time perception, TP),从而影响我们的跨期决策行为。例如,同样是一周之后,甲要与久未逢面的男朋友约会,乙因信用破产要面临银行收回房子。在第一种情况下,甲经常会抱怨时间过得太慢,而另一种情况下的乙则很有可能抱怨时间太短。此时一位朋友过来准备还之前欠下的1万元钱,但是他提供了一个选择,他对甲表明说他可以现在还也可以在甲去见男朋友的时候多还100元,他对乙表明说他可以现在还也可以在乙家银行上门的时候多还100元。再如,甲公司为员工购买了一次带薪国外旅游,时间为一个月后。而乙公司则在一个月后安排了紧张的职业汇报。通常情况下,甲公司的员工会热烈期盼,感觉假期前的一个月更加难熬、更加长久了。而乙公司的员工则觉得时间不够用,一个月的时间过得太快了。此时,甲乙公司都提出一项内部投资计划,员工可以选择延迟一个月领取更多的工资,甲公司宣传道“去旅游的那天发还工资”,乙公司宣传道“汇报的那天发还工资”。很显然,虽然甲乙公司给予的决策区间都为未来的一个月,但一个月后完全不同的事件给决策者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消费者完全有可能作出不一样的决策。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跨期决策框架主要由三个元素构成:近期的选项、远期的选项以及选项发生的时间。在以往的跨期决策研究中,选项发生的时间往往是明确的,如一天、一周、一个月等。而在有事件发生的跨期决策背景下,事件本身可以成为时间的指代词,如在音乐会召开的时候、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在军训前等。此时,事件发生的时间会成为个体感知选项发生的时间的重要参照,选项发生的时间可以与事件发生的时间一致,也可以一前一后。
本研究试图验证不同效价的事件是否会影响以该事件来指代未来时间的消费者跨期决策,以及其影响方向和影响路径。特别地,本研究试图发现当事件发生时间与未来决策选项发生时间不一致,但依然存在时间联系时,影响关系是否存在,以此来验证结论的稳健性。
同时,个体的潜理性主义(lay rationalism, LR)将在跨期决策尤其是本研究的效价事件背景下产生很大的意义。古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选择长期蛰伏一举大败吴军;也有鲁智深见良家妇女被欺,三拳打死镇关西,最后被逼上梁山;某些地方政府见益心喜,牺牲环境大量移土建厂;班级学霸拒绝沉迷游戏,早早复习备考。具有低潜理性主义特质的决策人更多地依靠感知、情感(feelings)进行决策,而高潜理性主义的决策人则更多地依靠逻辑、事实、原因(reasons)进行决策(Hsee,2015)。对于低潜理性主义水平的决策人来说,面对事件及以事件为指代的时间时,更有可能产生相应的感知,并且凭借感知进行决策;而对于高潜理性主义的决策人来说,面对事件及以事件为指代的时间时,更有可能以一种客观的态度看待事件的发生,客观评估时间,并理智作出决策。
所以,本研究也试图通过实验探明决策人的潜理性主义在事件与跨期决策之间起的影响作用以及其影响方向,帮助个人及组织更为高效、准确地作出决策。
从研究目的出发,此研究具有两大方面的研究意义。
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说,本研究能够丰富消费者决策领域跨期决策以及心理学中时间感知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及解释变量。之前的研究鲜有将事件作为自变量来探讨与跨期决策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认为事件可以成为时间的指代词,不同效价的事件会通过消费者不同的时间感知来影响跨期决策。拓展性地引入事件因子,有助于丰富跨期决策领域的因子研究,也能够帮助研究者了解当事件作为时间指代词时对消费者时间感知的影响。同时,本研究认为这种影响会受到个体潜理性主义的调节。而在国内现有的消费者决策风格相关的研究中,决策风格分类不统一,或将各类决策风格分割来进行研究,且很少有人将潜理性主义运用到跨期决策研究中去。本研究借鉴了国外关于潜理性主义的研究,将决策过程中个人特质的理性部分与感性部分综合考虑,将其融入有事件背景的跨期研究中去,有助于帮助研究者了解消费者决策风格对事件时间感知的影响以及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
另一方面,跨期决策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跨期决策的影响路径,首先有助于帮助消费者个人认清自我,更理智地进行跨期选择,而从组织层面来说,可以帮助企业根据需要进行话术制定及宣传广告用语,刺激消费者提前或延期选择。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与人对话或广告宣传中的时间表达往往不是明确的时间词汇,而是利用可以参照的事件来传达,如“双十二活动即将到来”“期末结束后去吃一顿吧”“你过来找我的时候我再把它给你”等。同时,人格特质的差异在消费者群体中具有普适性,有些消费者倾向于逻辑思考,有些消费者倾向于情感带动。例如健身期间,有些消费者严于律己,选择对增肌降脂有效的食物,而有些消费者则被眼前的美食所诱惑,受情感里的“我喜欢”而不是“有用”支配,选择将健身的任务延期;等等。本研究认为当事件成为时间的指代词,不同效价的事件会影响消费者的跨期决策,而不同决策风格的消费者受此影响的大小不同。总的来说,本书的研究出发点契合了现实情况,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