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跨期决策的研究现状

早期,Samuelson(1937)在经济学领域中提出了折扣效用理论(discounted utility theory),为跨期决策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后来的跨期选择研究中,研究者们有一个重要发现:当未来某时间距离现在越来越远,个体对在这个时间点发生的同等收益的主观价值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与近期收益相比,人们主观上会认为远期同等收益价值更小。研究者们把这个现象叫作延迟折扣(delay discounting),也叫作时间折扣(time/temporal discounting)(Green和Myerson,2004)。而延迟折扣率则是研究者们在研究延迟折扣时使用的重要衡量标准,指的是人们对未来收益的主观价值相对于客观价值的折扣情况(梁竹苑和刘欢,2011)。延迟折扣率越大,表明延迟选项的价值在个体心目中折扣程度越高,使得个体更为偏好近期选项。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计算模型,试图归纳时间折扣的规律。早期,Samuelson(1937)认为人们会将未来时间点的效用按照一个匀速减小的比率进行折扣。后来Mazur(1984)提出双曲线模型,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对远期收益的主观价值下降,且速率非恒定、趋慢。已经有很多研究都表明,相对于折扣效用模型,双曲线模型能符合现实中的一些跨期决策行为(Kable和Glimcher,2007a;Cooper等,2013)。而Laibson(1997)在双曲线模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准双曲线模型,修改了折扣曲线的斜率,加快了在短延迟时间下主观价值下降的速度。尽管模型一直在优化,但是并没有一个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跨期决策中所有的现象。但是时间折扣率(rate of time discounting)却在这个过程中被普遍地应用到跨期选择的研究中去,研究者们使用它来代表消费者的跨期选择偏好。

影响跨期决策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决策框架、决策背景以及决策主体三个大方面。在决策框架方面,损失与收益、客观价值大小、时间表达、金额表达等都是影响跨期决策的影响因素。例如:MacKeigan, Larson, Draugalis(1993)研究发现人们在未来获利(gain)框架下的时间折扣率高于未来损失(loss)框架;Chapman(1998)发现当间隔时间固定时,小额收益比大额收益的时间折扣率更高,人们更加倾向选择即时奖赏;Dshemuchadse(2013)发现以具体日期呈现时间的方式(如在2012年9月20日那天)比以时间段呈现时间的方式(如在30天后)的时间折扣率更低。在决策背景方面,背景情绪、社会环境、自然灾害等因素都会通过影响个体的动机、注意等来影响跨期决策。例如:大量研究发现预期想象可以降低时间折扣率(Peters和Büchel,2010;Palombo, Keane, Verfaellie,2015)。Jin Zhen(2011)发现“5·12”汶川地震后,灾区人们对价值判断的时间折扣率明显升高,更加看重眼前利益。在决策主体方面,个人的特质性因素会影响跨期决策偏好,如冲动性、成瘾患者、时间洞察力等(Bos等,2014)。

总结来说,跨期决策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折扣现象,远期收益的价值会被折扣成主观价值,与当前收益的价值相对比。而影响这种折扣现象的因素很多,决策本身、决策人、决策背景都会影响时间折扣率,从而影响跨期决策。 4FRnxDfzloLB/RnL2Fcj3lqGP2amM3fPwxuxvyOmX7o6stHDGJ3JqMqrMkGI6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