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公共演讲的进化历史

1.1 公共演讲的玄妙之门

我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基本交往方式。公共演讲,随处可见;公共演讲的机会,俯拾皆是;公共演讲的方式,与时俱进。当你在准备演讲的时候,你可以在互联网轻松获取海量信息;当你在发表演讲的时候,你可以使用PowerPoint、Keynote等辅助工具提升效果;特殊情况下,你甚至可以通过视频会议或网络广播等方式,发表远程演讲……对公共演讲而言,技术的进步,是机遇,亦是挑战。例如,演讲者必须精准选取最具信度的资料来支撑观点,必须有条不紊地应对视听辅助带来的演讲风险,等等。为了避免陷入弄巧成拙的困局,演讲者需要牢牢把握的要领有二:

围绕听众 听众,是接受演讲者信息的人。要成为一名有效率的演讲人,你必须以听众为中心。演讲前,必须充分考量听众的期待和要求;演讲中,则必须与听众密切沟通、形成共鸣。如何评价一个演讲?我们往往从演讲内容、听众融入程度和听众内化程度三个维度展开。以听众为中心,采用个性化语言,辅之视听工具,可以行之有效地吸引听众眼球,抓住听众注意力,让听众觉得“这对我很重要”。

技术手段的变革,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听众不一定在同一个物理空间聆听演讲者的演说,我们可以通过录像,欣赏数月数年前的演讲;我们可以通过直播,欣赏异地异国正在发表的演讲;我们可以通过录音,在用餐、休息、乘车时欣赏任意精彩演讲,演讲者对信息的掌握易如反掌,听众对信息的捕捉也是唾手可得。由于数字化资源具有可存储、可重复等功能,听众可以在演讲结束后甚至是演讲进行时,在线核实演讲者提及的信息,并在社交媒体发表个人看法,唯有以听众为中心,为所言负责任,才能真正实现演讲目标。

双向沟通 微信、QQ、微博、知乎、抖音、豆瓣、快手、Facebook、YouTube……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超越中央集权的传统媒体,依照多元生产和使用的需求,随时随地更新变化。然而,尽管现代技术为观点的交流提供了充分的便利,面对面的沟通依然是人类最基本和最必要的沟通方式,冰冷的显示屏永远无法弥合现实的温度。

为什么人际间面对面的沟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因为,只有直接的双向沟通才可以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文化层面的多重需求。

所谓“不变”,形成于数百年前的面对面的公共演讲的基本技巧,深入人心,历久弥新,本教材介绍的正是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金科玉律;所谓“变”,社会的进步,技术的迭代,演讲者与听众的角色在悄然改变,成功的公共演讲者一定是懂得审时度势、积极调整、回应时代剧变、满足公众需求的演讲者。厘清角色定位,把握沟通要义,在变与不变中取得平衡,这也是为什么本章开篇即言“公共演讲是进化的艺术”的根本原因。

1.2 人类传播的演化轨迹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也被称为语言传播,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语言和声音,空气是口与传播的媒介,所以声音是借助空气传递给信息接收者。由于演讲不会留下化石般的痕迹,因此,我们无法精确地知晓,人们第一次开始谈话的情形,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在人类发展史上,口头传播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普遍的一种传播方式,它提高了人类的思维水平,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直至今日,口语传播依然是人类传播的主要手段,语言是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传递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中介。

除了正常言语之外,其他一切自主的传达观点的方式,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接或间接的转移,或至少也要用真正的语言符号做媒介。循着传播发展的蛛丝马迹,研究证明,早在3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可以发出声音;原始人类结伴打猎、繁衍后代、形成部落,在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时候,形成了语言的出行;自此,经过数千年的磨砺,人们终于获得了驾驭复杂语言的能力。早期的人类使用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来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传达指令,公共传播的基础由此形成。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是指人类发明了文字和书写工具之后,通过手写文字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说话和听话只发生在近处和现在,但通过文字,一个人则可以向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还没有出生的人说话,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文字传播克服了口头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由此扩大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同时文字还可以储存所传播的信息,使更多的人甚至后代的人共同分享信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承。在此期间,最早的民主社会诞生,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以公开发表演讲,文明终于得以记录,为人类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传播阶段奠定基础。

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传播技术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促进了人类传播活动向社会更大范围进行开展,标志着大众传播进入了新的历史纪元。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信息渠道的畅通,极大地刺激了公众分享观点与交流表达的欲望,新闻事业兴起,带来了文化迅速传播的繁荣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是指以电波形式传输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包括电话、电报、留声机、录像机,以及广播、电视、网络等。

电子传播,打破了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的距离局限,使得声音和图像可以在远距离之间传播,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在中国新闻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上,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教授、国际传播学会前主席Larry Gross指出:不管我们喜不喜欢,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它的神经系统是电信网络。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这个电子神经系统,所有阶层、群体和年龄段的人们高度地共享文化饮宴。该时代,公众的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大众化的受众出现,公共话语空间急剧分化,新媒体诞生后,高端的个人交流技术日新月异,传播与沟通实现全球化。

1.3 人类传播与公共演讲

公共演讲具有其他传播形态的一些特征,但是,它在很多方面与众不同。理解这些异同点,可以帮助你在人类传播的谱系下,更好地理解公共演讲,在不同的语境下自如运用演讲技巧。

人类传播的种类

·人际传播 作为独立的个体,两三个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我们通过人际传播,与朋友、家人、同事建立人际关系。

·小群体传播 三个及以上的人们之间的互动,完成任务,共享目标。班委会、校园社团、小组作业等,都是小群体沟通的典型。

·组织传播 涉及信息流在组织内部的有序流动,其目的是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组织常常有特定的演讲地点,例如市场经理给高层管理者开会,传达指令,等等。

·大众传播 源自媒体组织的传播,诸如,人民网、新华社、凤凰网、澎湃新闻,等等。它们是面向大多数的、匿名的、不同类型的受众。

·公共传播 发生在特定的时间段,个人对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演讲或信息推送。例如,政治演讲,或在知乎等论坛发帖。

人类传播的模式

·模式的进化 最初级的传播模式,是一维的、单向的,从发送者到接收者,被称为传播的传输模式或线性模式。但是,严格地说,传播不是单向的活动。经过多年发展,学者们丰富了传播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概念(强调个体间的互动影响)、“渠道”的概念(人们传递信息的路径)。这些更加复杂的模型,揭示了传播的互动性和相互作用性,强调了听众的对演讲者的积极作用。

后来,传播模型变得更加复杂,引入了三个新概念:噪音、语境和环境。噪音,是指一切影响信息被准确理解的干扰因素;语境,是指一切社会互动的场景,例如,会议室、杂货店结账处;环境,是指一切外在的可能影响传播的力量,例如,最近的事件,甚至是天气。

任何现代的人类传播模式,必须从考量传播个体开始——你。在个性化已经成为文化主流的今天,“你”是传播时代万物的中心,信息和传播技术赋予个体巨大的自由和多样性。最新的人类传播模式被称为无处不在的通信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信息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在多维空间里实现多维度的分享和传播。

·演讲的要素 所有的传播模式都最先关注信源或信息的发送者,在公共演讲中,信源或信息的发送者是站在台前的演讲者,而信息的接收者就是台下的听众。除此以外,演讲的要素还包括信息、渠道、噪音、反馈和场合。

听众 如果把演讲者视为公共演讲的起点,而听众是终点,那么就会本末倒置,酿成大错。有效的公共演讲一定是以听众为中心的,这条原则关窗演讲的全过程,如果演讲者忽略或误解了听众的特性,信息就无法有效传递,在任何一个演讲场合,听众的需求和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

演讲者 演讲者是信息的源泉和发送者,这一个体——可以是你、同学、朋友、家庭成员、邻居和同事——可以是任何人,他是一场传播互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参与者,是中心角色。在公共演讲中,演讲者负责选择话题、研究主题、组织内容、发表演讲。

信息包括演讲者使用的词语(语言交流)和演讲者表达这些词语的方式(非语言交流),演讲者借此把观点传递给听众。在公共演讲中,听众会倾听演讲者的主要观点,观察他的运动、手势、目光交流、声音的运用,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到信息能否有效传达。

渠道 渠道是传递信息的模式或媒介。公共演讲常常包含多种渠道,其中包括语言表达、图表、音频、视频,等等等。演讲者可以运用演讲辅助工具提升演讲效果,听众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反馈意见,例如,发送邮件或留言等。

噪音 噪音,就是指一切可能干扰听众倾听和理解演讲信息的事物。在公共演讲中,噪音可能来自听众内在的干扰,例如,饥饿、疲倦等;外在的干扰包括影响听众倾听的一切事物和行为,例如,走动的人、昏暗的灯光、响起的手机铃声、失灵演示工具等。

反馈 听众反馈,让演讲者知道演讲的效果,以及改进的地方,获得并保持听众的注意,至关重要。点头、微笑,表明听众理解并可能赞同演讲者的观点;摇头、皱眉、面露疑虑,表明听众可能不同意演讲者的观点,感到困惑,或者压根儿就没有理解演讲内容。

场合 是指演讲的时间和地点。演讲的时间,影响主题的选择和演讲的效果,例如,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的演讲主题各有侧重;演讲的地点,影响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制约着听众反馈的形式,例如,相较于教室,大型的礼堂更显正式;相对安静的会议室比喧嚣的户外更容易吸引听众注意,等等。

1.4 传播技术与公共演讲

今天,传播技术前所未有地改变了我们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政治和文化。政治方面,例如,在传播技术昌达之前,只有各地经由选举的代表才可以汇聚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并建言献策。现在,当人工智能遇见两会,VR全景技术贯穿全程报道,网友沉浸式体验两会现场,全景式感受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变化。文化方面,流行文化不断丰富与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一个时下热播的综艺节目,可以多次荣登热搜榜单,可以捧红一个人、可以捧红一个团队,甚至节目中的一个段子都能发酵得人尽皆知,“严肃”、“神圣”等关于文化的标签被相继取下。

走近技术 技术对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不是单向的。传播技术为个体表达意愿、进行公众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便利,成为公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的新兴渠道,诸如新媒体的虚拟性、隐蔽性、实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充分保障了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的隐私安全,并得以广泛接触和讨论政治议题,有利于政府更好地依靠群众的智慧提升治国理政的效率。同时,技术让文化生产不再那么高不可攀,数码技术、互联网等,赋予了人们一切想要的资源,随心所欲地创造艺术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地,即使是选择、编辑和发布一张照片到社交媒体,也可以看作是一次小规模的,但是极富意义的文化生产活动。

2019年6月12日,“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发布了《2019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7日,全球市值前30大互联网公司榜单中,美国占据18家,中国则占据7家,成为全球第二大互联网企业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短视频行业异军突起,从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中国短视频APP日均使用时长从不到1亿小时增长到超过6亿小时,成为行业黑洞抢夺中国用户时间;2019年7月11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在2018年底已经达到了8.29亿,2019年全年新增了5663万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6%,同时,2018年在线视频的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9.1%,达到2016.8亿元,国内最早的网络视频付费业务在2010年推出,直到2018年,中国网络视频付费用户的比例才超过一半,达到53.1%,同比增长23.8%。传播技术无孔不入,我们都期望与信息和他人实现无缝对接。

另一方面,今天的演讲者必须认识到,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水平的差异,数码区隔长期存在且难以逾越,作为一种社会差异的存在,为保证演讲的有效性,演讲者不可以先验地假设,每一位听众都非常熟悉网络技术和文化。

慎用技术 由于我们的传播图景持续变化,演讲者和听众也在面临全新挑战。例如,截至2018年12月,微博的使用率达到42.3%,较2017年底上升1.4个百分点,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实至名归。尽管,随着互联网渗透日益加深,社交平台与传统媒体正在融合发展,传统媒体称为社交平台优质内容的重要来源,越来越多的正能量信息依托社交网络影响了更多用户,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交平台的可信度,但是,你能够相信一张从网络上转载下来的图片吗?网络上点击量惊人的信息就一定可靠吗?他们与公共演讲的关系是什么?——凡此种种,都是今天公共演讲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书将系统阐述公共演讲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成为有效和成功的公共演讲者。 5vlTSJ6IjwsopSOVD+uRAVxi4z42XNXXjO+o2co7xrbB37dU2DAYKoCUkgDiyl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