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多次要求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强调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2018年一年内实施多项改革,对营商环境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提升。江苏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要求,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地区,放大“不见面审批”改革效应,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不断提高审批服务便民化,加快推动江苏自贸区建设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经济体系。
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禀赋、劳动力和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激励机制,也包括政治体制、司法制度、社会治安,等等。可以说,营商环境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营商环境是滋养企业发展、创新创业的丰厚土壤,直接影响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过去各地推动发展,往往比硬件条件、拼税收优惠;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区域之间的竞争既要看要素供给更要看制度供给,既要靠优惠政策更要靠营商环境。
目前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世界银行的评价体系比较有代表性,是世界上较为完善、广泛认可的一套衡量标准。世界银行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整理和归纳,建立了一整套衡量各国营商环境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开办企业、申请建筑(施工)许可、获得电力供应、注册财产、获得信贷、投资者保护、缴纳税款、跨境贸易、合同执行和办理破产这10个指标,近一两年又增加了“营商环境便利度”等指标。
自2003年至今,世界银行连续16年发布《营商环境评价报告》( Doing Business ),对全球近200个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估,并动态调整评价标准。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国家有新西兰、挪威、瑞典、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亚洲排名靠前的国家和地区有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中国近年来的排名不断上升,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为改革而培训》中,中国位居第46位,相比上一年度提升了32个名次,第一次进入世界前50之列,成为营商环境改善排名前十的经济体之一,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名次。这说明中国政府推进的改革措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中国取得的改革成就是多年累积的结果,特别是我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逐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给企业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是近年来营商环境得以大幅改善的根本原因。一是简政放权,做好“放”的减法。近年来,我国商事制度改革节奏快、频率高。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1元钱也能办公司。“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大量压减。从“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到“多证合一”,让企业深切感受到审批减少了、门槛降低了。二是放管结合,做大“管”的加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基本建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打破了各部门数据孤岛,把各地企业数据织成“全国一张网”,通过监管让违规违法无处遁形。三是优化服务,做活“服”的乘法。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企业“动动手指交材料,足不出户办证照”,政府真正当好“店小二”。
优化营商环境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全球经贸投资竞争激烈,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是培育引资竞争新优势、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中之重。世界银行的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另一研究表明,通过提高政策可预测性,能使企业增加投资的可能性提高30%。改革的紧迫性不仅来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更来自国内企业减负的共同呼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降低市场运行成本,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再次强调,在扩大开放方面,中国将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18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首个议题,是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2019年的两会报告及多个重要文件,都把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作为从“全面实现小康的攻坚阶段”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根本性举措。
在我国营商环境大幅改善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营商环境还存在许多重大问题亟待解决,如开办企业登记便利度不够高,政府部门内部之间衔接不畅,政企沟通缺乏畅通渠道,企业退出机制有待完善,企业获得感不强等问题。
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抓,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呼应企业、群众需求,努力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娄勤俭书记明确提出,“江苏要营造亲清政商关系,构建和谐营商环境”,“要把建设公平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对外开放的基础性、品牌性工作来抓”;吴政隆省长提出,要“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放管服’改革升级版”。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省各地、各部门齐心协力、合力攻坚,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在全省深入推进“不见面审批”。推进“不见面审批”是提高审批效率、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压缩审批中设租寻租空间的主要举措,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2017年以来,“不见面审批(服务)”作为一个普遍的制度安排在全省推广,全省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全部出台了“不见面审批”改革方案和“不见面审批”清单,“不见面审批”覆盖面不断扩大,“不见面审批”便利度不断提高。
二是加快推进“3550”改革。按照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改革成效要看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时间压缩多少、项目审批提速多少、群众办事方便多少”的要求,江苏省提出了“3550”改革目标,即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权证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50个工作日内完成。目前,全省“3550”改革达标率为97.9%。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试点,优化网上办税平台。
三是建立了科学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在全省全面建立以“一表两清单、两库一平台”为主要架构的“双随机”抽查机制,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在全省13个设区市各选择1个县(市、区)开展县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做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四是率先开展了营商环境评价工作。从2016年开始,借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的评价方法,对全省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127个开发区开展以“开办企业”“办理不动产权证”“办理施工许可证”为重点的简政放权创业创新环境评价,进行综合排名,评价结果以省政府督查通报的形式反馈给各地。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以评促改,充分激发各地改革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要求,江苏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地区,放大“不见面审批”改革效应,2018年12月18日,印发优化营商环境“1+10”文件
,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的行动方案》等10大行动方案。主文件重点围绕“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11大项25小项改革任务,力争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办理施工许可、纳税、跨境贸易、获得信贷、获得用水、获得电力、获得用气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0个子文件也就是10大行动方案,从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优化不动产登记等10个方面提出了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包括优化水电气接入、加快推进纳税便利化、优化报关通关环境、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推动信息共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