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将行政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加以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是新阶段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成为本届政府深化改革的“当头炮”“先手棋”。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推进。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大胆创新,为新动能成长、扩大就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不见面审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放管服”改革的江苏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国务院每年都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对“放管服”改革作出部署,不断将“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形成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放管服”改革的内涵也随着改革深入不断丰富和拓展。

“放管服”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大举措,主要是指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营商环境,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中,简政放权就是以减少行政审批为主要抓手,将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交给市场、企业和个人,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放管结合就是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从,“严进宽管”转向“宽进严管”,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强化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优化服务就是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办事流程,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为企业和公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李克强总理指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极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努力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宏观环境的同时,紧紧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着力减少政府的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放手让企业和群众创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改革整体布局看,坚持不懈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环节,旨在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是触利益、动格局的改革,是与企业和社会民众利益直接相关、增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近距离改革,看似是“小切口”,实则收“大成效”。

江苏以“不见面审批”为抓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仅营造了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而且进一步优化了政府治理体系,推动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从体制机制上破解长期存在的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问题的杀手锏,有力促进了政府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变革和管理手段创新,使行政效率明显提升,服务意识明显加强,而且从源头上遏制了权力寻租问题,促进了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切实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政府形象明显改善。

(二)“放管服”改革的江苏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放管服”工作,把推进“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先手棋”和“当头炮”,多次就深化“放管服”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就“放管服”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放管服”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把深化党和国家机构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结合起来,加快转变职能,理顺职责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面对新时代“放管服”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江苏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认真梳理“放管服”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准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破除制约“放管服”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使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实现更精准放权、更有效监管、更规范服务,形成了“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放管服”改革品牌,从而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实现江苏“强富美高”发展目标注入强大动力。

(三)“放管服”改革的亮丽名片

江苏坚持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实现经济社会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统筹推进一系列重点改革工作。

在简政放权改革中先行先试,从提出“建立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的简政放权“517”改革架构,到出台18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措施;从试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到组建“一颗印章管到底”的行政审批局;从“五图联审”,再到“省市县三级权力清单标准化”工作的率先完成,取得了良好成效;坚持能放则放、能简则简的原则,不断压缩和下放各种权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群众和企业的负担,直到许多事项可以一次性、简便性、不见面办结。

在放管结合改革中,遵循监管规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重心,及时跟踪市场活动,查找问题,努力提高监管水平;倒逼审批环节尽可能压缩,前期审批环节集中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可以逐步向监管环节转移;推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开放、应用;建立依据权责清单追责的机制,助推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创新;通过“互联网+监管”实现全过程监管数据实时共享,重点监管环节实时联动,改变了过去碎片化、滞后性的监管情况,实现综合监管,助推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在优化服务改革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改革方向,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通过新技术和制度创新的融合,建立了“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的审批模式,力争“建好一张网、能办所有事”,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一网一端一号一码”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探索网上全流程办理,实现网上咨询、指南、预约、受理、办理、查询、监督、反馈、评价、结果推送;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优化审批流程,推动信息共享,特别是企业设立登记、不动产登记和项目投资等公众关心的事项。

随着“不见面审批”改革在全省推行,改革逐渐形成品牌效应、集成效应,其成效得到中央肯定,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李克强总理称赞,“不见面审批”已成为江苏的一张亮丽名片,是“放管服”改革的一大突破。 MIUAlQFAu8IXhEhRqy6ydanNoaPp3o0UIht2WIZtb5Retkfn2cB/UUCs9mUx+M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