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社会等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见面审批”正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在江苏大地开展的一项生动的改革实践活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基础上,在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与思考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首次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表述写进党的正式文件,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加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都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根本原则在发展理论上的创造性运用,其基本内涵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动力、趋向等问题的科学回答。第一,发展为了人民,这是对发展目的问题的回答。发展为了人民,就是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与归宿,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第二,发展依靠人民,这是在发展动力问题上的主张。发展依靠人民,就是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第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对发展趋向问题的阐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表达,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新时代的理论集成创新。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在这一新阶段,发展面临新条件、新任务,需要采取新战略、新政策,需要以深化和统一认识为前提。在发展阶段转换的关键节点,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有利于破除“速度焦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发展阶段的演进,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增强,劳动等生产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如果为了保持原有的经济增速而片面扩大投资、延续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方式,不仅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而且难以实现其他发展目标,更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保持中高速增长,坚持稳中求进,开创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的发展新格局,则能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其次,有利于更好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应围绕新需求不断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实现发展的转型升级,同时更加切实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再次,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是检验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凝聚最广泛的改革共识,把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改革和发展上来,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系统的科学思想理论,同时也是重大的实践方略,体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内在统一、历史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治国理念与治党方略的有机统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要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作为一切行动的准则,贯彻到改革和发展的全部活动中去。
江苏“不见面审批”从转变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出发,始终坚持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实践,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等一系列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审批服务便利化,切实增加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切实保障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增强了各领域的动力和活力,更加有效地推动了江苏高质量发展。
“不见面审批”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一切从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出发,从“政府端菜”转向“企业和群众点菜”,从“我要怎么办”转向“企业和群众要我怎么办”,从老百姓最关心、企业最闹心的实际问题着手,通过广泛收集公众和企业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紧盯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按照需求导向推出政策和举措,切实满足企业和群众的需要,而不是闭门造车。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标识,体现的是服务理念的转变,这也倒逼审批制度、营商环境在满足企业和群众需求的过程中得到真正改善。
“不见面审批”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办事全过程,努力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企业和群众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地把事情办好,在与各级政府部门互动过程中切实提高获得感,有效提高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和工作满意度。纵观“不见面审批”整个过程,不管是审批内容和清单的确立和公布,还是“不见面审批”从咨询、申请到审批的各个环节,最后是审批结果的送达,以及企业、群众的各类意见、建议和评价,全部可以通过“不见面”的方式高效完成,每个细节都能很好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