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各地推动发展,往往是比硬件条件、拼税收优惠,现在更多的是在营商环境上竞争。事实也证明,人才往哪走、资金往哪流、项目在哪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里的营商环境好。近年来,江苏出台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全省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全部出台了“不见面审批”改革方案和“不见面审批”清单,“不见面审批”覆盖面不断扩大、便利度不断提高。
为了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江苏提出“3550”改革目标,目前,全省“3550”改革基本实现。江苏全面实现不动产登记、房屋交易、缴税“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是全国唯一实现常规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办结的省份,70%以上地区已经实现3个工作日内办结。全省不动产登记网点共1111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群众办证同城通办,离最近网点平均不到20分钟。省税务部门优化网上办税平台,累计推出740项办税服务功能,“不见面”办税服务业务量已达90%以上。全省企业开办发票领用平均办理时间从15个工作日缩减为2个多小时。江苏的改革成效得到各方肯定。2018年7月,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对全国进行了营商环境七项指标调查,江苏省综合排名位居前列。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江苏研究制定了《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苏审改办〔2018〕29号),《实施意见》包含了10大行动方案(以下简称优化营商环境“1+10”文件),并于2018年12月18日正式印发。“1+10”文件形成了具有江苏特色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囊括了1个主文件、10个子文件。主文件重点围绕“加快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11大项25小项改革任务。而10个子文件就是10大行动方案,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省市场监管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的行动方案》、省自然资源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优化不动产登记的行动方案》、省住建厅制定的《关于进一步优化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的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用水接入的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燃气接入的行动方案》、省电力公司制定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电力接入的行动方案》、省税务局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纳税便利化的行动方案》、南京海关制定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报关通关的行动方案》、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制定的《关于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行动方案》、省大数据管理中心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应用的行动方案》。
江苏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也不断创新举措。2019年7月,苏州工业园区发布了《苏州工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从优化企业对外投资服务、精简企业办事环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人才服务举措五个方面对现有政策环境和服务水平作出新的升级。其中精简企业办事环节,按照“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合则合、能快则快”的原则,优化“一网通办”服务模式,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办事时限。为提高服务质量,苏州工业园区“一网通办”系统于7月26日上线。作为江苏省首家“一网通办”平台,苏州工业园区出台了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在保证数据交换共享安全的前提下,确定数据无条件共享原则,打通不同部门、条线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一次采集,资源多方共享”。苏州工业园区将451项事项同步接入,辖区内81.3万常住人口和12.7万市场主体实现“数据共享、一网(窗)提交、一网通办、一次办成”。针对不同业务,通过数据共享和标准统一确保“办事一口入”,未来只建一个网上政务大厅、一套综合受理系统,各单位业务系统通过接口对接、系统跳转或二次录入等方式与“一网通办”网上大厅和综合受理系统对接融合。“一网通办”系统具有统一用户身份认证体系、多终端支持的网上政务大厅,具备综合受理、数据共享交换、统一政务数据库等功能。该平台的运用,使得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江苏首家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的开发区,提升了政务服务管理智能化水平,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更进一大步。南京市2018年以来,制定出台了《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聚焦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环节,下大力气解决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共性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堵点、痛点、难点。同时南京不断深化“3550”改革,积极拓展“不见面审批”服务,获选全国“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改革试点。2018年南京入选国家营商环境试评价城市,不动产登记效率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营商环境评级中位居全国第一,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864”改革处于全国第一方阵,“不见面审批”“预审代办制”等“南京经验”在全国推广。在《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中,南京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总分位居全国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