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的“放管服”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一是政府加速“瘦身”。2013年以来,累计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048项。公布2批企业投资项目省级部门不再审批事项115项。公布《国家级开发区全链条审批赋权清单》220项。赋予409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给经济发达镇行使。二是亮出权力“家底”,建立统一规范的权力清单制度。三是加快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成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四是简化优化行政审批手续,推行“3550”“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五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六是加强五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七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积极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降低创业办企业门槛。八是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省全覆盖。九是大力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

江苏的这些改革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很多领域在全国名列前茅,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李克强总理亲自批示予以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不见面审批”模式,“不见面审批”已然成为江苏名片、江苏品牌。2017年7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江苏办事可以“不见面”》为题,报道了南京市栖霞区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不见面审批是原则、见面审批是特例”的要求,加快构建“不见面”审批办事模式,将公司登记等48项区级审批事项、低保证明等134项街道级审批事项,通过“不见面”审批方式完成,极大地推动了“不见面审批”改革的落地,释放了发展的活力。除了栖霞区,南京各区已编制完成第一批“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打开微信就能审批地下管线规划;江宁区全面启动“预审代办制改革”;溧水区、高淳区行政审批局同时挂牌;一枚印章管审批,办证实现立等可取;等等。

2017年10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第四次大督查发现的地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江苏“不见面审批(服务)”得到高度肯定。此次通报表扬的典型经验做法共22项,涉及实地督查的18个省(区、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江苏省推行的“不见面”审批服务不断提升了行政审批效能,降低了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2018年5月23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向全国推广江苏“不见面审批”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激发了江苏人着力打造行政审批改革“江苏品牌”,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保障的热情。中办、国办肯定江苏省全面推进的“不见面审批”改革,形成了“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的办事模式,构建了“不见面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新型管理体系,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切实增强。

2018年11月30日,李克强总理考察“智慧南京”中心。该中心整合了近百个部门单位的数据和近300项服务事项,融合线上信息系统和线下服务窗口,使85%的事项可以全程网上办理,实现了“不见面审批”。总理称赞道,“不见面审批”已成为江苏的一张亮丽名片,是“放管服”改革的一大突破,推动了政务流程再造和信息资源共享,有力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极大方便了群众和企业办事,切实做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在更大领域里促进了公平。

各地各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各自实际,形成了不少经验做法。南京市试点开展全国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高度整合的并联审批体系;无锡市以江阴集成改革试点为牵引,大力推进标准化集成,着力打造“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章审批”服务模式;徐州市不断丰富12345热线服务内涵和功能,持续优化完善这一“听民情、解民困、分民忧”的为民服务平台;常州市深入开展“集中审批”,实行工业建设项目审批“一窗收、全程代、集中批”;苏州市以相城区、吴江区为试点,在全省率先实施“不见面审批”标准化,打造标准化示范模式;南通市积极构建四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连云港市推行不动产登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集成办”的“四办”服务,为企业和群众铺设不动产登记的“快车道”;淮安市创新确立了“市县共管、以市为主”的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新体制,打造规范有序、公平守信、廉洁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盐城市开展“一窗一网”改革,变“多窗受理”为“一窗受理”、“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路”、“分类集中”为“系统集成”;扬州市建立了投资项目“网格化”代办帮办服务体系,为企业投资项目、重大建设项目提供全流程保姆式服务;镇江市持续推进“智慧镇江”建设,在破解政府数据碎片化、应用条块化、服务割裂化难题上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泰州市在全省率先设立“一站式”企业开办专区,完成国家取消银行开户核准试点,实现开办企业“只进一门、只对一窗、只跑一次”;宿迁市深化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实行“先证后核”。

省级各部门也拿出了实招硬招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深刻转变。省发改委聚焦企业关切,制定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解决企业反映突出问题;省公安厅明确牵头处室,专门印发系列文件,系统推进公安领域“放管服”改革;省民政厅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向移动端延伸,推出19类高频刚需便民服务应用;省司法厅率先推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取消不必要证明事项,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省人社厅大力推进“一网通办”,建成全省统一的社保卡在线服务平台;省自然资源厅通过优化业务流程,有序压缩办结时限,基本实现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办结;省住建厅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建筑工程一站式申报系统”,实现施工许可前置环节区域全覆盖、项目全覆盖并联审批;省商务厅着力优化外商投资营商环境,在全国率先实现外资“一口办理”改革;省市场监管局大力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改革,在全国率先做到全程电子化登记区域、主体和业务三个“全覆盖”;省税务局深入开展全国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试点,在全国首创“套餐式”办税、线上线下结合开展发票服务、税银互动“金融街”等做法。

总的来看,各设区市都有走在全国前列、有影响力的改革品牌,各个部门也都有相应的改革抓手和特色做法。江苏“放管服”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也把政府服务改革的战线推到了最前沿。 MIUAlQFAu8IXhEhRqy6ydanNoaPp3o0UIht2WIZtb5Retkfn2cB/UUCs9mUx+M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