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在推动“不见面审批”改革的过程中,以利企便民为目标,以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依托,不断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确立了“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快递送、一号答、不见面”的实践应用模式,大力推进网上办、集中批,创新推行多图联审、多评合一,主动开展区域评价、代办帮办,积极推行快递寄送、统一12345服务,多方式方便群众、企业办事,优化营商环境。
(一)网上办。认真抓好江苏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将省直部门和所有市县的政务网整合成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网,实现政务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围墙”,由分散的、独立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变成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大平台”。充分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自助终端、移动终端的政务服务入口,不断提高不见面审批占比,实现更大程度便民利企。省发展改革委“3698”不见面审批服务平台、省市场监管局企业开办“全链通”一站式服务平台、江苏公安“微警务”集群、省卫健委集约式预约诊疗服务平台、省人社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网上办理等改革创新举措,实现企业、基层和群众“不推一扇门,不找一个人,办成所有事”的目标。南京市不动产交易登记一体化信息平台开创全国先河,先后上线电子购房证明在线开具、商品房交易登记和存量房交易登记平台。南通市在“南通百通”App上整合实现516项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理”,同步进驻江苏政务服务App。连云港市在全国率先实现医保业务在政务服务网上100%不见面审批。截至2019年10月,省市县三级可以通过网上办理的事项为128283项,占比96.7%。
(二)集中批。推动建立五级政务服务体系,起草并提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完善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苏政办发〔2018〕37号),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1 343镇级站点、21129村站点全覆盖,网上站点覆盖率分别为100%和99.9%。大力推进“一门”“一窗”改革。截至2019年5月底,南京、徐州、南通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综合性实体政务大厅比例达90%以上;南京、徐州、宿迁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比例达到80%以上。各地不断推进全科服务模式,南京市尧化街道等9街道推进“全科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无锡市滨湖区集成服务“全科窗口”通柜办,苏州市相城区实现“一窗办理,全科服务”。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按照“撤一建一”的原则组建行政审批局,将市场准入、投资建设、复杂民生办事等领域的行政许可权划转至行政审批局行使,实现相关领域“一枚印章管审批”。在首批南通、苏州工业园区、淮安盱眙县、盐城大丰区4个国家级试点的基础上,第二批在苏州、无锡等4个设区市和南京江北新区,张家港、江阴等7个县(市、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试点工作。
(三)联合审。大力推进“3550”改革,优化“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办理施工许可”流程。在全省推广“五联合一简化”“多评合一”“网上联合审图”“电子踏勘”等经验做法,大力推动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评估报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三书合一”。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建设项目“多评合一”“多图联审”的指导意见,全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基本实现7个工作日完成审图,40个工作日完成评估。南京市打造“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构建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体系架构。常州市投资项目网上并联审批系统,完成8个市级涉建审批部门信息系统对接,形成了全市一体的高效“数据链”,实现“一门受理、集中审查、联合办理”。连云港市施工图数字化联审云服务平台实现建设项目施工图报建“网上办、不见面”。徐州市实行规划方案“4+X”并联审批,进一步方便企业办事。
(四)区域评。为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全省各地大力推行区域评估服务模式。出台《江苏省以“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取代项目能评、环评试点工作方案(试行)》(苏政办发〔2017〕19号),在环评、能评、安评等方面,探索开展区域评估,取代区域内每个独立项目的重复评价。江苏在开发区统一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区域性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开发区内项目共享使用,节约了项目落地时间,减轻了企业负担,获得国务院办公厅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通报推广。省地震局推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试点高邮市区域性地震安评项目和南京空港新城、江北新区区域安评项目。徐州市国土资源区域性联合评价,建设项目平均节省评价费用8万—10万元,压缩办理时限10—15天,累计办理85件。在开发区统一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地下水水质监测等区域性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开发区内项目全部共享使用,通过政府买单、企业共享,节约了项目落地时间,减轻了企业负担。
(五)代办制。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建立健全部门联办机制,在全省开发区、高新区、乡镇(街道)率先大力推行全程帮办制,提供“店小二”式专业化服务,由各地公布代办事项目录,组建专业化代办队伍,为企业提供无偿帮办服务。常州市天宁区推进“工业50”全程代办。淮安市金湖县构建建设项目全程代办“不见面”审批服务机制。南京市溧水区开通“代办直通车”,打造预审代办服务2.0。徐州市运行市县镇村四级全程代办服务网,实现政务服务全覆盖。扬州市建立投资项目“网格化”代办帮办服务体系,搭建各个层面的“店小二”代办服务先锋队。南通如皋市打造五星级帮办协办服务体系,项目审批速度提升60%。宿迁市四级联动代办帮办,2018年办件量超25万件。
(六)“快递送”。积极推行审批结果“两微一端”推送、快递送达、代办送达等服务模式。江苏邮政EMS快递服务已进驻全省121个政务服务中心,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全覆盖。群众和企业可自主选择政务服务办理材料上门快递揽收和办理结果快递送达服务。截至2019年8月,全省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寄递审批结果超过936万件。江苏省税务局在全国率先提出“发票区域集中配送”,为符合条件的纳税人提供发票领用、发票代开等物业事项的“线上快捷申请、订单式智能处理、自动发放打印、集中物流配送”,逐步实现发票业务“离厅办理”,实现征纳“双减负”。截至2019年8月,已完成业务办理688万户次,日均邮递配送发票1万户次以上,累计成功配送发票1.7亿份,全省40%以上的发票领用业务实现了邮递配送渠道办理。
(七)“一号答”。推进政务服务“一号答”电话服务专席,加强对江苏政务服务网运行特别是“不见面审批(服务)”的配套咨询服务,解决群众不熟悉政务服务网、线上线下办理不同步、“不见面审批(服务)”难等问题,专门接受企业和群众对“不见面审批(服务)”和江苏政务服务网的建言评价。除了热线电话服务模式,江苏12345在线平台构建了电话、微信、微博、App、网站等多个联动服务渠道,为社会公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全媒体渠道保畅服务。2017年11月,江苏12345在线全面启动政务服务“一号答”工作,推进政务服务“一号答”电话服务专席,实行标准统一的全省电话“一号答”语音导航、数据标识和服务口径。在江苏政务服务网等各渠道中,统一设置“一号答”专项入口。提供行政权力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咨询和协同办理,解答政务服务特别是“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的办事流程、所需材料等,接受企业和群众对“不见面审批(服务)”和江苏政务服务网的建言评价,进一步增强江苏政务服务的协调性和协同性。
(八)“不见面”。“网上办”是“不见面审批(服务)”实现的主要形式;不能“网上办”的,通过“代办制”“快递送”实现“不见面”;“一号答”是实现“不见面审批(服务)”的总客服,接受群众和企业的线上线下咨询和吐槽;“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等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审批流程、推进信息共享、减少审批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需要见面的环节,是实现“不见面审批(服务)”的重要举措。这八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系统化推进“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