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超与谢玄 ① 不善。苻坚将问晋鼎 ② , 既已狼噬梁、岐, 又虎视淮阴矣。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 ③ 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 ④ ,亦得其 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注释助读
①郗(xī)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③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④履屐之间:原指距离小,此处指小事。
词卡点读
字形由“人”和“壬”组成。“壬”含有怀孕、妊娠的意思。整个字表示女人承担着养育儿女的责任,由此产生任务、责任、使命等意思。
1. 动词
任凭。 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2. 名词
①任务。 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②责任,使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主旨品读
先有国后有家,在大义面前摒弃个人恩怨,是大丈夫所为。
思考练读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是必 济 事_____________
(2)元功既 举 _____________
2. 对文中画线句“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像恶狼一样吃了梁州、岐山,又看老虎在淮南
B.已经吃了梁州、岐山的狼,又在看淮阴的虎
C.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
D.已经吞噬了梁州、岐山的狼,又看了淮阴的老虎
3. 国家危亡之时,郗超力排众议,支持谢玄,从中可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结尾写“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对塑造郗超形象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郗超同意谢玄北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赏读
郗超与谢玄不和睦。苻坚正想图谋夺取晋朝天下,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这时朝廷中商议派谢玄北上讨伐,大臣中间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从这些事推断,任用他一定能使他建立功勋的。”谢玄大功告成后,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