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说来脸红,作为一名从2007年开始从教的半老教师,2012年做博士后并在大学授课,2014年进入科研院所工作,2016年底晋升副高,但我居然去年才想起来应该去考一个中学教师资格证。毕竟按照政策法规,无论是谁,只要想涉足中小学生课程教学领域、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都应该报考并获得此证。这可真有一种与教师这个职业经历多年的爱情长跑,终于领证结婚的感觉。国家对教师行业的严管当然是一件好事,之前只有在体制内中小学教书的教师才需要教师资格证,以后体制外民办培训机构的教师们也都需要教师资格证了。这使得诸多非师范专业出身的民办机构教师也都开始有机会系统接触并学习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了。

但其实我已经很老了,周岁34,虚岁已经35了,四舍五入就是40岁了。要和年轻人一起重新开始准备一个全新的考试,想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查了查相关的政策与资料,得知要想获得教师资格证,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证的笔试、面试试讲和普通话考试。我暗自琢磨,对于普通话考试,虽然比不上播音员,但毕竟是中国人,应该也能凑合混个二级甲等——后来果然如此;至于试讲的部分,毕竟讲了这么多年课了,应该也能通过——后来果然如此。所以真正麻烦的是笔试部分。

笔试一共设置了三个科目。一个叫“综合素质”——其实就是大杂烩,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历史、政治,什么都考。我试着做了做题目,不算太难,主要是覆盖面太广,所以几乎没法儿在短时间内进行特别有的放矢的复习。另一个科目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这就完全是考自己所教授学科内的知识了:英语教师就考英文教学,语文教师就考语文教学,这个倒相对比较容易。真正让人挠破头皮的,就只有一科“教育知识与能力”。我提前买了一本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模拟题,试着做了做,立即崩溃了。这个科目里面的知识多且杂乱,涉及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若干知识,需要记忆的人物多如牛毛,而且每个教育学家似乎都反反复复地说了好多观点,相似却不相同。这些内容居然大都需要识记,但我这把年纪已经力不从心了,硬生生地背诵是真的背不下来了。

唉,这可怎么办啊?

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职业危机。我想起自己常常对学生说的“输出是检测输入的最优方法”,于是我开始在每天的复习之后,尝试把读到的知识点通过某种脑洞大开的思路串联在一起,写成四不像的问答小文章。譬如:

西方早期有没有类似孔子的超牛教育家?

涉及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有的。涉及四代四个人: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和昆体良(Quintilianus)。其中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昆体良说自己深受柏拉图影响,但其实不是直接的学生,所以算是一个庶出的弟子吧。

苏格拉底牛啊,他的教育理念以“产婆术”(art of midwifery)著称,并且善用讽刺。“产婆术”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说老师更像是助产婆,只是助产,却很难代劳。学习本质上是学生的自我领悟过程,知识经验必须由学生自我孕育,老师更像是化学中的催化剂。随口说一句,一般乐于隐晦地讽刺他人的人,都聪明——譬如苏格拉底、钱钟书。

柏拉图牛啊,他第一个建立Academy,而且强调寓教于乐。到现在为止,能够“让学生永远在快乐中学习”是所有老师都不愿意醒来的美梦,这可比“柏拉图式的爱情”都更令人向往。

亚里士多德牛啊,他的《政治学》一书第一次强调“德智体”同时发展。所以啊,所有小时候得过“三好学生”称号的我们,都得感谢他提出了这个“三好”的标准。不过,“五好学生”不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其中的美育是我国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首提的。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教育年龄分期理论,强调教育要遵循自然。后面各位大教育家们譬如夸美纽斯(Comenius)、杜威(Dewey)、陶行知,多多少少都从中获得了启示。别担心,后面我们还会反复提及这几个亚里士多德的精神门徒,不要着急背诵,留个印象就好。

昆体良牛啊,他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还写了一本书叫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好吧,其实他就是传说中的“吵架之神”(哈哈哈哈)。他最开始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论。现在很多洋气的教材都是从这套理论衍生出来的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啊。

大家看得出来,我有很重的逗自己玩儿的情绪。复习太辛苦,知识点太繁杂,如何才能如柏拉图所说“在快乐中学习”?如何才能确保这些逗趣儿的小文章有意义呢?在这些能够被愉快阅读的小短文后面加入了过去数年内曾经考过的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能把题目做对,就够了。

譬如我在上面一段小文章的后面就放置了下面这个题目:

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论的教育家是( )。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里士多德

D. 昆体良

这种琐碎的小文章,随着我自己的复习,越写越多。直到考试那天,我庆幸地发现, “教育知识与能力” 这个科目考试的考题我都能答。单选题能选,问答题也能洋洋洒洒地写上一堆。其实想想也能明白, “教育知识与能力” 这门课, 本质上要求的也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为了引导教师们能结合真实的教育环境,理解诸多教育理念,并且在比对古代诸贤的观点碰撞中,形成对一线教学实践的指导。

我算是考试过关了,而我的这小十万字的笔记,就躺在我的公众号上,被很多后来要准备这门考试的同仁们免费看着玩儿,阅读量巨大。甚至还有同事整理成了格式良好的版本,打印出来,当作正式的考前学习素材:一边复习,一边哈哈大笑。我惭愧地问及意见,大家反馈说我的笔记虽然并不深邃,但至少可读性很强,让人愿意阅读下去。而在这个注意力极度短缺的年代里,能够有一本书让人愿意阅读下去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后来突然有一天,在年底的教师资格考试如火如荼进行时,出版社的编辑孙老师找到我,说想要出版我公众号上的这一系列归纳教师资格考试备考知识的问答,认为这将会是一本思路奇妙的备考读物。孙老师表扬我,我当然高兴,而且还能有稿费,哈哈哈哈。于是我又修订了一下这系列的文章,把里面的知识点进行了核实、校订,使其更加准确。另外,也在每一个问答的后面,增加了更多考过的真题,工整地放在每一个插科打诨的小问答后面。各位读者朋友自然也就可以通过这个内容来确认刚刚那一段愉快的阅读时光有没有白费。

我想,我的这本小书的功能也就在于此了。大伙儿很难从这本小书之中读出什么高深的教育学理论,但是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大家能够将教师资格考试中所涉及的内容了解清楚,迅速地通过考试,就已经再好不过了。

最后让我再多说两句吧。

我猜测购买这本书的读者,都正在考虑成为一名教师吧?但大家伙儿还是要三思啊:做教师从来都是一件苦差事。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说法当然美好而富有诗意,也可能是因为其中提及了树、云朵、灵魂这些美好的事物。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个比喻句真正打动人之处在于它真的描述了这个职业的困难:一棵树如何才能撼动另一棵树呢?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经历过不同的生活,拥有着不同的背景,想要让每个孩子都取得好成绩,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更何况这年头,想要吸引一点儿学生的注意力,多从“抖音”和“王者荣耀”的手里抢过来一丁点儿的时间,引诱甚至强迫他们多学一点儿知识,都必须耗尽全力才能显得毫不费力。

可是,人都是追求成就感的动物啊。还有什么事儿会比“传递人类知识,改变别人的思维甚至改变别人的人生”的教师职业更令人有成就感呢?阿瑟·克拉克( Arthur C . Clarke )曾说过:

“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

若是沿用这个说法,教师作为传递知识的职业,就是那传递魔法口诀给新人的大法师。这个人设简直太刺激了,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对了,关于前面提及的那个“一棵树如何才能撼动另外一棵树”的比喻句:如果我们真的是魔法师,那么我们就可以变成《银河护卫队》里的树人格鲁(Gru),强壮却温柔,能恰到好处地撼动另一棵树。

同行,你好!

大法师,你好!

文勇
2020.1.17 pu7HumzT3tTy6FtlleAwyc6dfvbmJYR20eJa/i2LtfofPUu15gjGcp1a2WGu58S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