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坐如钟,不做“小老头”

和站姿一样重要的就是坐姿了。在开会、学习、吃饭,甚至工作、谈话闲聊等各种场合,在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是坐着的,因此,得体的坐姿显得尤为重要,更能传达出一种静态的美。对于青少年来说,一天大部分时间在教室里坐着,学生的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如果不能保持正确的坐姿,就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实,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保持健康、正确的坐姿并非难事。

正确的入座方法

首先,入座时动作不要僵硬,保持自然、流畅、轻盈、和缓、从容自如即可。当然,如果你能够做到从椅子的左边入座,更能体现你在礼仪细节上的修养,因为这是入座时的一种礼貌。落座后,臀部至少要坐满椅子的2/3,不要贴着边坐,一来不安全,二来不雅观。

上身姿态

落座后上身要保持正直,直观地说就是跟站立时一致。头平正,不可歪斜肩膀、含胸驼背。注意,即便你的座位后面有靠背,在正式场合你也不可以将头向后仰靠或摆出“葛优躺”的姿势。

双腿

双腿保持自然下垂的姿势,其间距和肩宽大致相等,双脚自然着地。如果需要移动椅子,应站起来先把椅子移动到相应的位置,并做到轻拿轻放,然后再轻轻坐下。切忌随意拖动,这样很容易发出刺耳的摩擦声,让人生厌,显得十分不礼貌。

手臂

就座后两臂可弯曲放于桌上或椅子的扶手上,也可自然置于两个膝盖处。不能两手叉腰,不能将两臂交叉于胸前或摊在桌上,这样显得过于随意,也毫无美感。

小故事

大道理

古时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周礼》有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也。”在六艺之中,“礼”排第一,是古人最看重的素养。《周礼》对人们的言行制定了大量的礼仪规则,其中也包括坐姿礼仪。

关于坐姿,古礼是很有讲究的,决非随便找个地方把屁股放上去就可以。在古代,“踞”就是坐,即两腿分开向前平伸,上身与腿成直角。踞坐形似簸箕,也可形象称之为“箕坐”。这种姿态带有倨傲不恭、旁若无人之意。《史记》中记载,荆轲刺秦王事败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其中“箕踞”就是荆轲对秦王的最后一击,是意志上、礼节上的羞辱。

再来看看庄子。他是个浪漫的乐天派,他是鲲,是大鹏鸟,并不屈服于世俗礼教之下,他在妻子死后,惠子前来吊唁之时,“箕踞鼓盆而歌”。

人们发明了席子后,便将草席铺在地上,“席地而坐”就是这样来的。当年管宁、华歆同席而坐苦读诗书,有显贵的车驾经过门口,华歆便跑出去看热闹,管宁于是割席与他分坐,并道“子非吾友也”。现代汉语的“出席”“主席”等,都是据此引申而来。其实古人的一些坐姿,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到,在朝鲜和日本还保留着这种坐法:双膝并拢着席,形似跪姿,只是臀部要落在脚跟上。

总之,在古代坐姿需秉持礼仪,座次也需要秉持礼仪。这是专门用来迎合人们社会地位的不同,直白地体现尊卑有别。

古人以左为尊,如果要表示对对方的恭敬,多半会把左边的位置给让出来。信陵君窃符救赵时,便让出了左边的位置给侯生;“无出其右”也是一种座次礼仪。

由此来看,古人在坐姿和座次上是十分讲究的。我们不能否认其中有糟粕存在,但作为一种待人礼仪,我们还是应该继承其积极的一面。 JatUNvKDj/wf5i9UXBHFTpCXNx1S3gtLqFRsAtaBf1m0IyCQ06OxdwWn+F6ZoTR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