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职能:
引领企业无限趋近效率极限

企业经营总是围绕着一层看不透的迷雾。往往刚刚自以为知道了点端倪,突然又出现一些变数,让你发现以前所知道的经营模式都是错的。各方利益交织,人人想法迥异,导致各种变数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为企业经营寻找一条普适性原则,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商业界通常将一些成功企业家设置为学习和探索的对象,进行所谓的“标杆管理”。曾经一度,全世界掀起了学习乔布斯经营哲学的热潮,就很典型地反映了这种思路。

不过,这种方式还是有局限性的。详细剖析那些成功的企业,深挖其崛起背后的经营哲学,这个思路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不管多么成功的企业都难免有没落的那一天,例如众所周知的诺基亚。诺基亚曾经是全球最具创新性的企业,被无数的企业模仿和借鉴,可是它最终还是从显赫的位置上滚落了下来。如果说诺基亚的成功本身就源自偶然的因素,那么人们如何才能找到具有必然性的经营模式?或者说,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这种模式?

我希望寻找一个能够很好地阐释经营模式的办法,而不要空谈理论。因此,我会尽可能地把自己在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以及自己在经营一线上的见闻与感受,展示给大家。

在本书中,我将与各位读者共同分享,我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领悟到的经营哲学。

角色:
像大脑一样分配权力

没有企业,就谈不上经营。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他对企业有着绝对的影响力。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对一个国家和企业的兴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优秀的领导者可以让员工心甘情愿地追随他,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业绩,并不断地为企业的未来创造发展契机。相反,平庸的领导者,不仅无法创造业绩,还会耽误企业和员工的未来。 作为领导者,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运营好企业,这是领导者的义务,同时也是职责所在。

领导者本身就存在差异,企业的整体情况、规模、经营目标、自身性质等也不同,因而对于企业的好与坏,无法设定单一的评价标准。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同一批人马,在市场行情极为火热时和市场行情异常惨淡时,其情况也是完全不同的。当然,如果一定要给出一个标准的话,我个人认为,“好企业”首先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 员工有极强的主动性

· 员工彼此合作默契

· 当出现问题时,企业要能够迅速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理想的企业。这种企业真的存在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要怎样才能打造一个这样的企业呢?基于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实际上并不存在。企业的规模越大,它们距离这些极限条件的距离就会越远。 显然,人们都极度渴望能够缔造一家完美无缺的企业,而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希望通过一劳永逸的经营策略来实现这种渴望。

几年前,在独自思考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了一个几乎符合这些条件的组织案例。无数蚂蚁组成了非常严密的群体社会,蚁后不必下达指令,工蚁们便会自觉地劳作、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分工体系。当群体中发生问题时,蚂蚁都能够迅速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正是因为拥有这种惊人的组织能力,它们至今还保持着旺盛的繁殖力。

我曾想,蚂蚁群难道不就是最理想的案例吗?不过,我马上又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的。蚂蚁这种工作模式的目的就是维持自身生存,从古至今这一点都没变。虽然蚂蚁的个体进化了,但其分工模式仍延续着古老的传统。从通过进化不断强化自身力量的人类来看,蚂蚁群体其实被这种工作模式框死了。

后来,在寻找其他案例的过程中,我发现,或许人类的身体很适合用来类比完美的组织。我们的身体如同一个严密的组织,大脑居于核心位置,它负责思考并指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发挥作用。不过,仔细想想,大脑的功能和作用似乎并没有那么强大。大脑虽然管控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器官,但从表面上看,它并非通过下达具体“指令”来控制人们的身体。

例如,当眼睛里进了异物时,大脑不会直接下达眨眼睛的指令,但人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眨眼睛,阻止异物侵入,或者流眼泪,避免异物粘到眼球上。当受了风寒而身体发冷时,人们通常会减少手中的工作,吃点药,睡上一觉;当遭遇劲敌或极度紧张时,人们会蜷缩身体或直冒冷汗。由此可见,大脑通常会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来判定危险情况的等级。如果出现危险,人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是应该逃生呢?还是应该与之对抗呢?这时候就要靠大脑来做出决定。这便是人体的运作机制,经过了几亿年的进化,几乎趋于完美。当然,在动物身上也发现了同人类相类似的情况,但两者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别。人类可以感知身体的症状,并找到治疗的办法,而动物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那么这种差别是如何产生的呢?研究生物进化学的学者们认为,这是因为人和动物的大脑不同。作为器官的领导者,人的大脑和动物的大脑存在功能上的差异,人类拥有超强的适应能力,这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

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像大脑一样工作”。既然大脑无法直接控制整个身体和内脏器官,那么领导者也不要在下属做事时频繁地指手画脚。大脑对身体无须给出事无巨细的指令。

人类的大脑并非直接向身体部位和器官下达具体的指令,也不能直接治愈身体出现的症状,它只是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身体部位和器官出现的症状,并拿出解决对策。当身体出现异常时,大脑会决定到底是去医院,吃药,加强运动,还是减肥。它可以驱使身体采取对策,间接治愈身体上出现的异常。例如,当身体出现脂肪肝症状时,大脑会告知人们少喝酒、多做运动。大脑无法直接分解脂肪,但可以通过间接地控制人们的习惯,使身体得以恢复。针对具体情况,未雨绸缪,为以后做好准备,这便是大脑在整个身体中扮演的角色。

大脑的功能和作用似乎并没有那么强大,并非每次都通过下达具体指令,来指挥身体部位和器官。

如果将企业经营比喻成人的身体,那么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像大脑一样工作”,也要为了下属的未来,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在过去数百万年中,大脑经过了漫长的进化之旅,才具备了今天的功能。虽然领导者无法像大脑一样,经过时间的反复打磨,但也要为了做到极致而努力,通过向内部员工赋权,引领企业向前发展。

这里我想再举一个例子。医生提醒人们,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吃好、睡好,这是身体健康的基本前提。除此之外,人们还需要摄取充分的营养,将不需要的废物排出体外,注意保证睡眠。我觉得,企业经营也是如此。身体需要摄取充分的营养,健康的企业也需要优秀的人才。人的身体需要将废物排出体外,对于企业而言,当一些项目无法创造利益时,它也需要大胆叫停。不仅如此,充分的休整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增强企业活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我用身体做例子,说明了如何打造理想的企业和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如果各位读者现在正在经营某个企业,或者担任企业的领导岗位,那么你可以试着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我是否扮演着大脑的角色?

我是否为员工搭建了平台?

着眼企业未来,我准备了什么?

差距:
优劣的分野往往基于态度

很多领导者自认为,自己在公司中扮演着大脑的角色,但领导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大脑的功能,这一点却是因人而异的。即便从事相似的项目,人们所取得的业绩也是千差万别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确实,每个人的天赋不同,但我认为,不同的原因更多地应该归结于每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下面我将领导者对待工作的态度分为四种类型,并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1.主动出击型(Proactive)领导者

这种类型的领导者具有挑战精神,为了实现目标不断发起新的挑战。他不惧怕尝试新事物,大胆,有魄力。这种类型的领导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积极主动,永远都是先行者,当然,他也因此经常会品尝失败的苦酒。不过,这种领导者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给企业会带来了活力,因此总能成为最受推崇的领导者类型。如果用人的身体来比喻,他代表了人体最正常的状态,只要保证劳逸结合即可。

2.保守求稳型(Reactive)领导者

这种类型的领导者愿意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处理工作。他们始终都更愿意跟在别人后面,做第一个追随者,进而尽量降低失败的概率。这种类型的领导者有时也会创造出佳绩,他的优点是不会出现大的失败。如果不断努力寻求蜕变的话,有朝一日他们很可能会成为主动出击型领导者。如果以人类身体来类比,这种人代表着亚健康状态,只要适当采取治疗,就可以恢复正常机能。

3.被动应对型(Passive)领导

这种人始终被别人推着走。其实消极和领导是相互排斥的东西。领导者需要起带头作用,而消极应对型领导者始终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由这种领导者管理的企业通常非常不景气,无论外界市场发生什么变化,他都不会受其影响。企业上上下下看上去都在努力工作,但业绩却怎么也上不去。因为没有发展,企业很快就会走下坡路。这种情况下,需要尽快更换领导者,这就好比身体的器官移植。

4.消极怠工型(Defensive)领导

这种人一定是败坏企业的罪魁祸首,他只会推卸责任,怪罪他人,浑身都是负能量。这种领导者会让部门之间产生隔阂,让员工彼此缺乏信任。因为领导者总是愿意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所以企业内部常常弥漫着一种负面的能量。这种领导者往往会毁掉整个企业,要尽快免职。就像身体长了恶性肿瘤,必须尽快通过手术摘除。

我针对上述不同类型的领导者,与人类身体进行了类比,并找到了应对策略,我将其称为“4R策略”,具体如下:

主动出击型领导者,要多“休息”。

保守求稳型领导者,要对其“再教育”。

被动应对型领导者,要换人。

消极怠工型领导者,要免职。

早在19世纪后期,东方就出现过这几种领导类型,并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时代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没落的朝鲜王朝却一直消极怠工,最终沦为殖民地。相反,早早接受西方文明、主动出击的日本则发展为新兴强国,在亚洲首先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LtJ9/Hu+Wu4fT2VRpFB8fiXMZeWP+opGf+G0PS9/4FThhMZHXeKUXtJSTSEDyHQ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