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1节】
何谓归纳概括

一、归纳概括的含义

【例1】元老板与方老师约定中午一同上路,过了中午方老师还没有到,元老板就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下午,方老师来到元老板家,看到元老板七岁的儿子元芳在玩耍,问元芳:“你父亲在家吗?”

“他等了您好久,不见您来,已经走掉了。”

“真不是人啦!与我约好一同上路,却自个儿走了!”,方老师愤愤不平,没想到小元芳竟针锋相对:“您和我父亲约定中午一同上路,到了中午你没来,便是不讲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父亲,便是不讲礼貌!”

方老师哑口无言,心悦诚服。元芳是怎样让方老师哑口无言,心悦诚服的呢?因为元芳能够一语破的——对事情准确的概括、定性,一语道破事情的本质,一针见血指出对方“无信”“无礼”。

简短的对话,元芳经历了对事情进行概括的过程。概括出方老师犯的错误属于什么性质——将“约定中午一同上路,到了中午你没来”概括为“无信”(或者说“约定中午一同上路,到了中午你没来”属于“无信”)。将“当着儿子的面骂父亲”概括为“无礼”(或者说“当着儿子的面骂父亲”属于“无礼”)。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定性分析,确定事情的属性(属于什么)的过程。

【例2】小李去逛街,同学顺口问他干嘛去?小李回答“买书去”。这里小李没有必要详尽的说“去建设北路新华书店二分店买一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哲学原理》”。这里,小李抛弃了“建设北路新华书店二分店”这一次要信息,因为这一信息可能不是同学关注的重点;小李还抛弃购买对象的特殊性抽取出共性直接概括为书,使答话简略。由此看来,运用概括有利于抓住要害,简明扼要的表达思想,从而提高沟通的效率。

(一)在汉语词义上,归纳带有归类的意思(即把零散的东西区分异同,将同类的归拢在一起,使零散的东西变得有条理)。因此,归纳往往采用归类法。

在逻辑学上,归纳是进行正确思维和探索真理的重要思维方法。是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类、抽象、概括、综合等理性思维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 从个别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从个别事物中探索出关于该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一般规律、真理)的思维方法。

(二)概括,这个词有多重含义:①具有归纳、总结、总括、概述的意思。②扼要重述,使文章更简明,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③对概念的概括就是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外延,从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从个别性认识过渡到一般性认识,从较小的类过渡到较大的类,扩大认识范围。④对一群事物的概括就是抽象出这一群事物的共同本质。

通过概括将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推广到同类事物身上。这是认识的扩展与深化,可以帮助我们加深认识的程度,扩大认识的范围,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概括有助于我们形成关于这一类事物的概念和规律性、普遍性的认识 (归纳概括出精辟的概念是答案的亮点) ,以便进一步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未来的实践活动。

(三)申论题目中,有时称“归纳”,有时称“概括”,有时称“归纳概括”,有时称“概述或简述”,有时称“简要解说”,有时称“总结”。部分申论题目作答要求中出现了“梳理”这个词,“梳理”本质上就是归纳概括。其实,在申论考试中这几个“词”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归纳与概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括本身就带有归纳的意思,归纳的过程往往就是概括的过程。概括必然要归纳,归纳必然要概括。我们也不再区别这几个“词”,统一简称为“概括”。

总而言之,申论给定材料往往是分散的、无系统的,归纳概括不是对给定材料的缩写,不是语文里面的概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归纳概括材料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事(材料)”中“求得一般规律性认识(答案)”。是通过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类、抽象、归纳概括、综合等理性思维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从个别现象入手,透过现象抓本质——舍弃无关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把有关的、主要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由事实上升到观点,由具体事物上升到本质属性,从个别性认识上升到一般性认识,从种概念上升到属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分散事物综合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去伪存真,提纯去杂,化繁为简,使认识对象纯粹起来。

【例1】最近新闻联播报道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国家深海中心基地建设,这是国家投资项目,按原来的管理审批程序,有好几道,要盖几十个公章,至少要两年。现在中央把有关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两个月就落地了。从这个例子看,下放权力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效率。(本例句来源于《2013年11月1日李克强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下放权力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效率”就是从国家深海中心基地建设这一个别性事例中归纳概括出的一般性结论。

从表达的角度来说,归纳概括往往把含蓄的言辞转化为直白的,把间接的表达转化为直接的,把形象的转化为直白的,把繁杂的转化为简明扼要的。一般来说,概括性语言是综合的、抽象的、直白的、正面的;非概括性语言是具体的、形象的、含蓄的、侧面的、反面的。

申论答案往往是概括性语言,概括性语言具有把握事物本质,一语破的,切中要害,不纠缠细枝末节,清晰地勾勒出事物的轮廓,使问题简单化,使研究对象纯粹起来的特性。这一特性对于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二、归纳概括的方法

概括,经常使用归类法,明确事物属于哪一类,本质上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 “男人、女人”概括为“人”(即,男人和女人属于人),即从“男人、女人”这两个种概念过渡到“人”这个属概念。本质上就是把“男人、女人”归到“人”这一类。这一概括就是使用了归类法。

例1,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概括为水果。对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抽象出它们的共同本质特征就是水果(都属于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例2,在超市看“一瓶饮料”,从这一瓶饮料中揭示出这瓶饮料属于“能喝的、不贵的、甜的、不含酒精的、用于交换的、上海生产的、没有过保质期的、2升的、含果汁的、看上去不透明的”等多重属性。发现“用于交换的”这一属性是超市里诸多“商品”的共同本质属性后,就把“用于交换的”这一共同本质属性推广到全部商品身上去,概括出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种商品,都具有“用于交换的”本质属性(实际上就是共同的关键的特征)。

例3,个别新公司往往把过多精力放在抓速度、抓规模上,简单模仿,同质化竞争,这种缺乏远见的行为不可持续。“这种缺乏远见的行为”就是对“抓速度、抓规模,简单模仿,同质化竞争”的概括,即“抓速度、抓规模,简单模仿,同质化竞争”属于“缺乏远见的行为”。

三、概括与限制是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两种相反的方法

(一)概括与限制综述

alt

(参见表中的例子)概括是减少概念的内涵扩大外延,从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从个别性认识过渡到一般性认识,从较小的类过渡到较大的类,扩大认识范围。概括的基本思路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抛弃个性,抓住共性;减少内涵,扩大外延。限制与概括相反。限制是增加概念的内涵缩小外延,从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从一般性认识过渡到个别性认识,从较大的类过渡到较小的类,缩小认识范围。限制的基本思路是:基于共性,添加个性;增加内涵,缩小外延。

对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可以进行连续概括,但到底概括到什么程度要看实践的需要,概括的程度如果能精准表达思想,顺利实现人际交流(作者与读者之间顺利交流思想),我们就说这一概括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就是不可接受的或不当的。如果说概括的结论会让读者产生歧义,那么这一概括是不可接受的。在申论考试中如果考生概括出的答案,会让阅卷者产生歧义或认识模糊不清,不能顺利实现考生与阅卷者之间的思想交流,那么这一答案是不可接受的。

概括也是有限度的,概括的极限是范畴,因为范畴是某一领域的最高属概念。如物质、意识、运动、静止、原因、结果等范畴,再也找不到属概念,当然就不能再进行概括了。

对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可以进行连续限制,但到底要限制到什么程度,则要看实践的需要,限制的程度如果能精准表达思想,顺利实现人际交流(作者与读者之间顺利交流思想),我们就说这一限制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就是不可接受的或不当的。限制也是有限度的,限制的极限是单独概念。如地球、天安门、长江、上甘岭等单独概念,再也找不到种概念,当然就不能再进行限制了。

在汉语语法上,概括有时表现为抛弃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语言成分,但有些概括不是表现为抛弃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语言成分,而是过渡到一个新的属概念。例如,把“男人”概括为“人”,就是抛弃“男”这个修饰限定成分,但是把“人”概括为“动物”就不存在抛弃修饰限定成分的问题。

与概括相反,限制有时表现为添加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语言成分,如在名词前加定语、在动词形容词前加状语。但有些限制不是表现为添加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语言成分,而是过渡到一个新的种概念。例如,把“人”限制为“男人”,就是添加“男”这个修饰限定成分,但是把“动物”限制为“人”就不存在添加修饰限定成分的问题。

无论限制还是概括,都必须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之间进行。

(二)对概念进行限制和概括专项练习

对概念进行概括就是通过减少某一概念的内涵来扩大该概念的外延,从种概念上升到属概念。如对“英语词典”这一概念减少“收录和解释英语”这一内涵,概念的外延就相应扩大而上升到属概念“词典”,即“英语词典”概括为“词典”。而限制与概括相反。“英语词典”限制为“牛津英语词典”。

1.“飞机”概括为______________,限制为______________。

(提示:概括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飞机属于什么;限制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什么属于飞机。)

2.“宪法”概括为______________,限制为______________。

3.“坦克”概括为______________,限制为______________。

4.“手机”概括为______________,限制为______________。

5.“老鼠”概括为______________,限制为______________。

6.“筷子”概括为______________,限制为______________。

7.“日光灯”概括为______________,限制为______________。

8.“钢笔”概括为______________,限制为______________。

9.“共产党员”概括为______________,限制为______________。

10.“做女人难”概括为______________,限制为______________。

11.“女排运动员”概括为______________,限制为______________。

12.“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限制为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如下:

1.“飞机”概括为“飞行器”、限制为“战斗机”。(“飞机”可以限制为“喷气机、直升机、隐形飞机、客机、运输机”等。但不能限制为“机翼”,因为“机翼”与“飞机”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种属关系。)

2.“宪法”概括为“法律”、限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坦克”概括为“武器”、限制为“新式坦克”。

4.“手机”概括为“通讯工具”、限制为“智能手机”。

5.“老鼠”概括为“动物”、限制为“小老鼠”。

6.“筷子”概括为“餐具”、限制为“竹筷子”。

7.“日光灯”概括为“电灯”、限制为“20瓦日光灯”。(“日光灯”不能限制为“灯管”,因为“灯管”与“日光灯”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种属关系。)

8.“钢笔”概括为“笔”、限制为“英雄牌钢笔”。

9.“共产党员”概括为“党员”、限制为“中国共产党员”。

10.“做女人难”概括为“做人难”、限制为“做名女人更难”。

11.“女排运动员”概括为“女运动员”、限制为“中国女排运动员”。

12.“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概括为“不拿群众一点东西”、限制为“不拿穷苦工人农民一针一线”。“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修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就是把工人农民概括为群众,把一点东西限制为一针一线。修改之后,要求战士们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更严的限制,实际上纪律约束更严了。

四、概括可以分为特征概括与关系概括

根据概括的角度,概括可以分为特征概括与关系概括。 刻画对象本身固有的特征的概括,我们称为特征概括。刻画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概括,我们称为关系概括。

【例1】“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终于又一次获得世界冠军”这一事实材料,根据前一句话,我们可以把“顽强拼搏”这一特征推到“中国女排”所属的更大的“类”中,形成这样一些概括:中国运动健儿具有顽强拼搏精神;中国人具有顽强拼搏精神。这些都是关于事物性质的概括,属于特征概括。“顽强拼搏”和“又一次获得世界冠军”这两个事实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根据这两个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以形成这样一些概括:“经过顽强拼搏,可以取得成功”,“顽强的意志是成功之母”这些就是关于事物之间关系的概括。

关于事物性质和事物之间关系的概括,都可以上升到哲学范畴的高度。比如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可以概括出“事物必须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一次高考作文标题为“树木、森林、气候”,其中树木和森林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木、森林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则可以概括为“互为必要条件”的关系。

五、归纳概括要准确全面

(一)所谓准确是指在阅读给定资料基础上形成的答案应是符合作答要求的、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

(二)所谓全面就是该有几条几点几个方面就要归纳概括为几条几点几个方面,不要遗漏要点。比如2007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一个问题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归纳概括‘禁改限’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此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考生一定要界定清楚:主体是政府,涉及的事情是“禁改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要归纳概括的是“制定、实施”这两个过程中特定主体“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主体弄错了,一错皆错;如果两个方面只讲了一个方面,就不全面。

(三)归纳概括时,考生存在的问题往往就是:

(1)错别字。

(2)条理不清。归纳概括要有条理性。可以用分号把概括内容各点分开,也可列成一二三四五条,最好是用一二三四五条分列的办法。

(3)写答案时的引文很长,不能单刀直入,浪费了很多笔墨。实际上引文要短小精悍,写出关键词即可。例如,“人们在过去的工作和生活方面形成的很多‘惯例’或‘习惯做法’正在悄然改变,导致这种改变发生的主要原因如下:”这一引文过长,白白浪费笔墨。考生直接抓住关键词“原因”写引文“主要原因有:”即可。

(4)画蛇添足——答案超出题目规定的材料范围,或者超出题目规定的内容。比如,题目规定根据“给定材料4~5”概括原因,而考生擅自把材料6里面的原因也写进答案,或者擅自把“影响”、或者把“对策措施”写进答案。这些画蛇添足的做法都是做无用功。考生要注意,试卷上题目要求归纳概括什么就归纳概括什么,不要画蛇添足——不要把题目规定的给定材料之外的东西也写进去,不要把题目要求无关的内容写进答案。

(5)基本功不够:①语言缺乏概括力,繁杂、冗长、啰嗦,表述不准确、不流畅。②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思想上不能完成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抓不住问题的实质,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心中没有主见,不先树立自己的观点后对材料取舍加工;不善于用自己的观点统帅材料;不善于用材料支撑自己的观点;而是对材料主次不分,取舍不当(既取不准,又舍不得),头发胡子眉毛一把抓,胡拼乱凑填在答卷上冒充作品。

(6)答非所问。不从正面回答问题,而是绕弯子,讲一堆无关的话,做无用功。

【例1】2016年湖南申论第1题,假如你作为本次座谈会的记录员,会后,请你归纳参会人员提出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所面临的困难。字数要求150—200字。

某考生的答案:通过这次共同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座谈会,我们认识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会面临一系列困难。如何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成了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农民最关心的是能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实惠。所以,在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中,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这一份答案存在几个问题:

①“通过这次共同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座谈会,我们认识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会面临一系列困难。”这一引文过长,实际上,引文直接写成“困难有:”即可。

②最后一句“所以,在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中,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一对策措施性的话已经超出了题意,题目是要考生归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所面临的困难”,不要写对策措施。

③答案中的“如何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成了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没有直指“困难”,而是在绕弯子。

④“农民最关心的是能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实惠。”这一句不符合题意,因为这一句不属于“政府面临的困难”。

像这样的答案根本没有得分点,打零分。回答本题,考生一定要直接写出“政府面临的困难”,才能得分。实际上,正确答案如下:

政府面临的困难有: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二、惠农政策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困难。三、缺乏长效投入机制,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四、基层政权组织形式与新形势的要求不是很相适应。五、有些地方搞形式主义,损害农民积极性等等。

(四)归纳概括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要防止概括过宽,也要防止概括过窄。概括过宽会导致所形成的认识笼统浮泛。概括过窄会导致所形成的认识不全面。

概括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殊性并将结论加以必要的限制,使概括的范围恰到好处。限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比如:(1)量的限制。要注意“个别”、“少数”、“一些”、“许多”、“多数”、“绝大多数”和“全体”等用语的区别。“个别”是单称的,“少数”、“一些”、“许多”、“多数”、“绝大多数”是特称的,“全体”是全称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界定结论是单称、特称还是全称。(2)态度的限制。要注意“肯定”、“基本肯定”、“不完全肯定”、“可能”、“不能肯定”等用语的区别。其他还要注意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结论既追求尽可能广泛的普遍适用性,又要尽可能加以严密的限制,这就是概括中要遵循的思维的辩证法,这也是“全面的、准确的”精髓之所在。看下面的例子:

alt

上例中,应将“人民”改为“某些人”,限制范围,以免任意扩大范围伤及无辜。

2.要全面细致的阅读材料,一切从材料出发,尊重材料原意;不得篡改、曲解材料原意;不得偷换概念、偷换论题;不要断章取义;不要以偏概全;不要脱离材料主观臆断。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材料的内容,摘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概括出一般结论,但该结论与全篇材料的原意不符。以偏概全是指用特殊性的事例(材料),或者用不具有证明力的事例(材料),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结论,但事例(材料)不足以支撑该结论,或事例(材料)不能推出该结论。“事例(材料)不足以支撑该结论”我们称为“证据不足”,“事例(材料)不能推出该结论”我们称为“推不出”。因此,考生要审慎评估材料对结论(答案)的支持程度,看材料能否有力证明结论(答案)的可靠性。

【例1】材料:“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作跳板,一旦找到合适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可以概括为“私立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或“私立学校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注意,概括就是抓住了这类学校“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跳板、跳槽走人”的共性——教师队伍不稳定)。但是,很多考生归纳概括成“教师责任心不强”或“教师素质差、品德差、无师德”。从“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过渡到“教师的责任心、素质、品德”,完全改变了“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的属性(即“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不属于“教师责任心不强”或“教师素质差、品德差、无师德”)。纵观材料,根本没有关于教师责任心、素质、品德的信息,所以,“教师责任心不强”或“教师素质差、品德差、无师德”是考生的主观臆断。这样的答案自然得分不高。

【例2】街头见到一个穿着破烂的乞丐在乞讨,张三可能概括出“现在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太大”,李四可能概括出“仍然存在部分困难群众需要救助”。显然张三的概括证据不足,因为一个穿着破烂的乞丐在乞讨不足以证明现在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太大。

3.要避免犯“概括不当”的错误。概括必须在具有属种关系的同一序列的概念中进行,不能改变事物的性质,即不能归错了类——属于A就属于A,不能把属于A的事物概括为属于B。在概括过程中,如果弄不清种属关系,对于不属于种属关系的概念进行概括,就会出现“概括不当(归错了类)”的错误。

【例1】有个学生在上化学实验课时不小心把一根玻璃试管掉在地上摔碎了。实验室管理员生气地说:“你破坏公共财物”。这位同学一听,辩解说“我不是故意的”。

例1中的“你破坏公共财物”定性不准,“破坏”属于“故意损坏”。而“不小心把一个玻璃试管掉在地上摔碎了”属于“故失”,管理员应当说“你摔坏了公共财物”。这位同学说“我不是故意的”就指出了管理员犯的逻辑错误。管理员给一个不小心摔破小试管的行为扣上“破坏公共财物”的大帽子,讲过头话,这就犯了“无限上纲”的错误。这样的批评只能适得其反。

4.概括必须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方针)指导下进行。概括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归纳法,从对个别事物的认识扩展到对一类事物的一般性认识,所形成的结论带有一定的或然性。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概括,更有利于提高概括的准确性、可靠性。这个正确的理论指导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例1】据专家调查:美国康乃狄克州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在当地已繁衍了八代,他的儿孙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60多人当医生,80多人成为文学家。美国纽约州有个与爱德华同一时代的酒鬼兼赌徒马克斯·芒克,他的后代中,有300多人成为乞丐、流浪汉,7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犯过盗窃罪,因喝酒夭亡或成残废者达400余人。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了两个观点:①人的禀赋有一定的遗传性;②要重视环境影响和家庭教育对成才的影响。显然,观点①是在唯心主义世界观血统论、宿命论的指导下概括出的;观点②是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环境决定论,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指导下概括出来的。观点①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观点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六、归纳概括题评分要点

(一)归纳概括题分级式评分标准(满分200分为例):

一等:概括要点准确、全面、简练。基准分18分。

二等:概括基本上涵盖主要内容,用词准确,语言通顺。基准分14分。三等:概括大部分内容,用词基本正确,语言通顺。基准分10分。

四等:概括部分内容,用词不太正确,语言基本通顺。基准分6分。

(二)归纳概括题表格式评分标准(满分200分为例):

alt

由于归纳概括题阅卷是按照标准答案的“要点”给分,少了“要点”要扣分,多了“要点”不倒扣分,因此,考生为了保险起见,采取宁多勿少的策略,尽量多写“要点”。毕竟瞎猫碰上死耗子,也是美事一桩。 4KWeVzbW3jK4sOL5Jcag42hgoYxElv+Oy7hiciIh/b8VHnS2VGdZyDmHPqEGig2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