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规定“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
在机关工作中,领导干部是“日理万机”,重在裁断;副主任科员以下的公务员是“日理万息”,重在整理繁杂的资讯信息。于是申论考试给考生一大堆“看起来觉得熟悉”的零散的材料,要求考生整理、处理、说理——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说理论证。侧重于考察考生日理万息(搜集、阅读、整理、处理各类繁杂的日常信息)的素质与潜能。申论考试充分体现了“做什么,考什么,为用而考”的特征。如,国考2014、2015年申论试卷让考生假定自己处于所聘岗位上或按照题意扮演规定的角色,写一篇讲话稿,解决题目规定的问题,就是模拟公务。
申论本质上是以纸上谈兵的方式模拟公务员日常行政工作,调研与写作是从政的基本功,申论最主要的就是考查考生调研与写作的基本功。 每一种题型实际上都是在模拟一种机关工作的情景。审题本质上是模拟了公务员听取领导指示,读材料(即卷面上调研)本质上是模拟了公务员调查研究。概括题所模拟的情景实际上是模拟公务员调研之后向领导汇报调研结果。
因此, 命题和答题的基本方法是情景模拟法, 都要遵循入戏原则——融入问题情境,模拟公务行为,考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答案就要把“虚拟身份”表现得逼真、把考生的“公务员心思”表现得由衷。具体来说,①考生要善于运用“情景模拟法”,心理要自觉融入题目和给定材料的情境,按照题目规定的身份和角度(题目没有规定角色的,自己可以定位虚拟角色,如面对教育问题虚拟自己为教育部长,面对科技问题虚拟自己为科技局长),模拟机关公务员工作思路、观点、立场、态度、风格,以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规章为指针,带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把命题和答题当成演“行政工作情景剧”,把题目给定的情景模拟为“实际行政工作场景”,把审题、看材料当成看“行政工作情景剧”,把完成题意模拟为完成工作任务。②认真阅读给定材料、梳理材料;经过深刻独立思考与准确分析判断,准确揭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政见,充分说理,并言而可信;遵照政府相关部门的职务要求,恰当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行之有效。
申论考试大纲规定“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相关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所包含的观点,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这一规定本质上就是要求考生:力戒空谈,实事求是——在申论答题中,“空谈”的意思就是答案脱离材料、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实践。“力戒空谈,实事求是”的意思就是: 答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坚持个别和一般相统一;从实践上升到认识,坚持实践和认识相统一。这就是申论的辩证法。
(一)实事求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部分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提升到“就事论理”的理性认识高度,这是造成申论考试得分低的重要原因。
笔者注:
①“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而要这样做,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申论考试中就表现为“要从给定材料出发,根据给定材料答题”。
②“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在申论考试中就表现为“从给定材料引出答案,而答案就是给定材料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的东西”。
③“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申论考试中就表现为“用答案来指导实践活动,而不是为答题而答题”。
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这句话指出了申论解题的方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作答。
⑤“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在申论考试中就表现为“从材料中引出正确答案”。
⑥“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在申论考试中就表现为“正确答案必须是科学的结论”。
⑦“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指出了考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的作风——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
(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毛泽东在1943年6月1日《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笔者注:
①“正确的领导”在申论考试中就表现为“正确的答案”。一旦把申论答案的根本作用定位为“用来领导群众”,考生境界的提升自然带来答案水平的提高。
②“必须是从群众中来”本意是指“领导者将群众的意见、愿望、要求和他们的经验、智慧集中起来,经过科学的分析研究和改造制作,化为领导的意见,形成理论、方针、政策、计划和措施等等,这个过程也就是由实践上升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在申论考试中就表现为“答案必须从给定材料中来”。申论试卷大多数给定材料都是群众的实践经验材料,给定材料经过考生科学分析研究和改造制作,化为答案,这个过程也就是由实践上升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③“到群众中去”本意是指“把领导者的意见,包括理论、方针、政策、计划和措施等等拿到群众中去,经过宣传解释,使之变为群众的实践,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修改、丰富、和发展领导意见。这个过程也就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在申论考试中就表现为“考生的答案是要到群众中去做宣传和解释,使之变为群众的实践。起到团结、教育群众,引导、规范群众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这是答案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④“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在申论考试中就表现为“给定材料”。申论命题之所以给考生一大堆“看起来觉得熟悉”的、分散的、无系统的材料,并要求考生整理、处理,使无序变有序,使分散变集中,从个别事例到一般认识,从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就是为了考查考生“日理万息”的能力。
⑤“集中起来”在申论考试中就表现为“阅读给定材料,将给定材料的信息摄入大脑”。
⑥“经过研究”在申论考试中就表现为“研究给定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类、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加工”。
⑦“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在申论考试中就表现为“答案”。
“读材料”是为了“从群众中来”,深入材料就是一个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发现群众首创,总结群众经验,汲取群众智慧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当好群众的学生。
“写答案”是为了“到群众中去——用答案的思想内容去引导群众(读者、阅卷者),教育群众,去规范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达到执政兴国,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的目的,本质上就是当好群众的先生(老师)。
只有当好群众的学生才能当好群众的先生——只有先认真仔细地读材料,吃透材料,才能写出好答案。
(三)从个别到一般,坚持个别和一般相统一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
申论材料大多数提供的是个别典型,考生要善于从个别典型归纳概括出关于“个别典型所属一类事物”的一般性认识(一般规律、经验、启示),再用这些一般性认识去解决群众实践中的个别具体问题,使这些一般性认识与群众的个别具体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这个“个别→一般→个别(个别问题→一般性认识→个别问题)”的过程运用了个别和一般相统一的方法,实际上也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四)从实践到认识,坚持认识和实践相统一
绝大多数申论材料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并描述了群众的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意思就是:考生先从材料中(群众的实践中)归纳概括出一般性认识(一般规律、经验、启示),再用这些一般性认识去指导群众的实践,解决群众的问题,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这些一般性认识是否正确。
所以说,申论考试经历了“实践→认识→实践(个别实践→一般性认识→个别实践)”的过程,运用了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实际上也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例1】查阅本书下册目录,翻到本书2013年国考申论试卷(B卷),(三)根据给定材料7,指出法国在保护本国文化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要求:(1)条理清楚、全面准确。不超过300字。
【思路点拨】
(1)考生坚持入戏原则,运用情景模拟法,模拟为中国国家文化部领导到法国考察取经,回国之后向上级汇报“值得借鉴的国外经验是什么”。
(2)遵循张氏五段论的思路来解题,阅读材料发现材料介绍了法国的一些与文化相关的情况,介绍了法国的做法“是什么”。需要将整则材料切分成一个一个的表意单元(一个表意单元就是围绕某个话题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的一个句子或一群句子。),再对每一个表意单元进行归纳概括,也就是要对法国这一典型进行归纳概括,得出关于做好文化工作的一般规律,这就是答案。
【给定材料】
7.报载,法国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一批法国著名影星冲进巴黎圣日耳曼大街的几家电影院,抢出《侏罗纪公园》的拷贝在街头焚烧。电影工作者还在爱菲尔铁塔下示威抗议好莱坞的入侵。法国某官员因为在一次国际会议中,用英语发言遭到全法国人的诟病,要求其向全国人民道歉并辞职。许多人都还记得法国小说都德的《最后一课》,普鲁士占领法国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迫使法国国民放弃法语学德语。都德将一堂普通的法语课上升为向祖国的告别仪式,失去母语如同失去祖国。这个悲哀的情节已深刻的烙印在每一个看过这篇小说的读者心里,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①
【思路点拨】 对从表意单元|①中提供的四个事例进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保护本国文化,抵制外来文化入侵。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大国,法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②
【思路点拨】 从表意单元|②没有体现保护措施。
法国文化部主管文化产业发展,是法国政府中支出最多的部门之一,这在西方国家中是不多见的。|③
【思路点拨】 从表意单元|③中抓住“支出最多”进行统计推理,得出结论:政府重视,加大财政投入。
1993年,欧洲会议采纳了法国政府文化例外的主张。在法国人看来,文化产品有其特殊性,不能与其他商品等同起来,任其自由流通。因此,他们联合欧共体其他国家一道,拒绝华盛顿让欧洲取消美国影视产品配额限制的无理要求。在贸易谈判中采取了毫不妥协的立场。|④
【思路点拨】 从表意单元|④中抓关键词、中心句、观点句:重视文化产品的特殊性,不能任其自由流通,对外国文化产品要配额限制。
1994年法国政府在国会两院通过法令,严格限制法语中使用外来语尤其是英语。法国政府还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在法国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译成法文。1996年起生效的一项法律还要求全国1300多家电台在每天早6时30分至晚10时30分之间的音乐节目必须播送40%的法语歌曲,各电视台每年播放法语电影不得少于40%,违者处以罚款,并以之资助民族文化。|⑤
【思路点拨】 对表意单元|⑤中的三项立法事例进行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制定法律保护本国语言,限制外语。
为了增强本土文化的竞争力,扶持本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法国提倡在自由竞争的同时积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广泛收藏和展现世界各族优秀文化作品。面对近年来英语文化的逼人态势,法国颁布了支持电影业发展计划,在力求维持法语地位的同时也向英语文化的优势项目如好莱坞电影发起了冲击。|⑥
【思路点拨】 从表意单元|⑥中抓关键词、中心句、观点句(抓主体,抓动词发现好做法,提炼启示):为了增强本土文化的竞争力,扶持本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支持电影业发展,提倡在自由竞争的同时积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
从1992年起,法国外交部、文化部、法国艺术活动协会及在法国的外国文化中心集中介绍外国文化艺术的活动、展示文化的多样化,加强这些国家与法国的文化交流。|⑦
【思路点拨】 从表意单元|⑦中抓关键词、中心句、观点句(抓主体,抓动词发现好做法,提炼启示):开展集中介绍外国文化艺术的活动、展示文化的多样化,开展外国与本国的文化交流活动。
除了驻各国使馆的文化处外,法国目前已在近百个国家建有一百多个文化中心,每年选择一两个国家作为重点,推介本国文化。|⑧
【思路点拨】 从表意单元|⑧中抓关键词、中心句、观点句(抓主体,抓动词发现好做法,提炼启示):除了驻各国使馆的文化处外,在外国设立文化中心,大力向世界推介本国文化。
法国的企业和各类专业协会也是宣传法国文化,向世界推介法国文化的重要力量。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均可参与赞助,而作为补偿,企业可获得政府减免税收或者享有冠名权等各种不同的回报。|⑨
【思路点拨】 从表意单元|⑨中抓关键词、中心句、观点句(抓主体,抓动词发现好做法,提炼启示):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和协会对外宣传推介本国文化。
【参考答案】 (245个字符)
①抵制外来文化入侵,保护本国文化。②政府重视,加大财政投入。③重视文化产品的特殊性,不能任其自由流通,对外国文化产品要配额限制。④制定法律保护本国语言,限制外语。⑤为了增强本土文化的竞争力,扶持本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支持电影业发展,提倡在自由竞争的同时积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⑥开展集中介绍外国文化艺术的活动、展示文化的多样化,开展外国与本国的文化交流活动。⑦除了驻各国使馆的文化处外,在外国设立文化中心,大力向世界推介本国文化。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和协会对外宣传推介本国文化。
张氏五段论是统揽申论命题和答题的纲,辩证思维是申论答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审题、读材料、作答全过程都要遵循张氏五段论思考“是什么(属于什么,具有何性质)、为什么、有什么用、该怎么办、预期目的(欲达到何目的或起到何效果)”这五个方面。
申论所涉知识虽浩繁复杂,但考生只要以张氏五段论为纲,以辩证思维解题,就可以提纲挈领,化繁为简,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迅速掌握解题方法。
(一)张氏五段论的定义
张氏五段论是辩证思维者认识事物,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型,即辩证思维者在认识事物,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抓住思维对象(事物、问题)分为是什么(属于什么,具有何性质)、为什么、有什么用、该怎么办、预期目的(欲达到何目的或起到何效果)五个阶段思考;每个阶段又抓住一对对矛盾思考。这五个阶段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环状立体思维方式。
张氏五段论体现了辩证思维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坚持辩证看,务实办。“辩证看”就是:将矛盾观与系统观相结合,抓住对象分五个阶段思考,每个阶段又抓住一对对矛盾思考。“务实办”就是:解决问题的措施(该怎么办)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在认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据事实办事,坚持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规律办事,措施既有现实针对性又符合目的性。实际上,“辩证看,务实办”精髓在于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先思想认识到位,再行动落实到位。
张氏五段论体现了辩证思维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出实招求实效。力戒空谈,不务虚功。
我们通常说“看问题(看事物)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张氏五段论来解释,其中“知其然”就是要弄明白“是什么、属于什么、具有什么性质”;“还要知其所以然”就是还要弄明白“为什么、有什么用、该怎么办、预期目的”。因此说,遵循张氏五段论思考就是对问题(事物)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我们通常说“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张氏五段论来解释,其中“发现问题”就是发现“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就是要弄明白“属于什么、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有什么用”;解决问题就是要弄明白“该怎么办、达到预期目的”。因此说,遵循张氏五段论思考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事物总是处于由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构成的具体环境中,事物的一切都取决于具体的时间、空间、条件。一切事物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就会有不同的条件。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就有不同的性质和规律、就有不同的意义。因此我们遵循张氏五段论认识事物或思考问题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时间、空间、条件)来认识事物或思考问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就容易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狭隘经验主义等错误。
(二)名词注释
1.“是什么”即描述判断,就是用简明的语言,①定义概念的含义是什么;②或界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什么或不属于什么、具有什么性质或不具有什么性质;③或断定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什么或不属于什么、具有什么性质或不具有什么性质。④界定话题(论题)是什么。
从“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什么或不属于什么→具有什么性质或不具有什么性质”蕴含了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本质上就是实事求是。
2.“为什么”有三重含义:①对某一具体问题来说,就是探究原因——为什么会产生这一问题;②对某项具体措施来说,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这么做);③对某一具体事物来说,为什么要它(为什么不要它)。
3.“有什么用”即价值判断,就是用简明的语言断定事物对人有何价值、功能、作用。常用来断定:事物对人的利益和需要有价值或无价值、有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有利或不利、有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等等。
4.“该怎么办”即规范判断,是用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断言,即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或针对现实问题,断定人的思想和行为:①必须怎么做或必须不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或应该不怎么做、有义务怎么做或有义务不怎么做;②禁止怎么做或禁止不怎么做、不得怎么做或不得不怎么做、不准怎么做或不准不怎么做;③允许怎么做或允许不怎么做、可以怎么做或可以不怎么做、准许怎么做或准许不怎么做。蕴含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5.“预期目的”即欲达到何目的或起到何效果。预期目的有:好的目的或不好的目的、合法的目的或不合法的目的、合理的目的或不合理的目的等等。
(三)五个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
1.“①号线:是什么→为什么”即认清“问题是什么”再追溯“为什么(原因)”。
原因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内因和外因,单一原因(一因一果)和复合原因(多因一果),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2.“②号线:为什么→有什么用”即查明原因,判明价值。为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提出对策提供依据。
3.“③号线:有什么用→该怎么办”即价值导向,就是根据该事物的价值来决定行为。俗话说“人无厚利不早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体现了价值导向。
4.“④号线:预期目的→该怎么办”即目标导向,方法保障。目标导向,就是根据预期目的来决定行为。俗话说“为理想而奋斗”,“有的放矢”就体现了目标导向。方法保障,就是用科学方法,得力措施来确保达成目标,实现目的。
5.“⑤号线:是什么→预期目的”即认清对象,立足客观实际,确定合理的目标。一切从实际出发,将理想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搞脱离实际的空想,不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
6.“⑥号线:是什么→该怎么办”即问题导向,方法保障。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根据问题导向的思路,之所以采取这个做法是因为存在相应的问题。如果题目要求归纳概括问题,而材料中给出“该怎么办、要怎么办、做法、措施、对策”,考生在读申论材料时,可以根据“该怎么办、要怎么办、做法、措施、对策”追溯“存在的问题”即根据“该怎么办”反推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例1】2014年度国考申论试卷(B卷),(二)“给定资料4”反映了转型期青年人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请指出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材料中说:“所以,尽快减少和消除青年的这种困惑感,增加确定性,是我们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可以据此追溯出存在的问题:“青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出现了某些困惑,缺乏归属感,心理存在不确定性的感觉”。
【例2】2013年度国考申论试卷(B卷),(二)根据给定材料4-6,请你概括目前汉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15分)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材料中说:“他说我们对于语言,要有一种尊重、敬畏、护卫、热爱”。可以据此追溯出存在的问题:“人们对汉语缺乏尊重、敬畏、护卫、热爱”。
【例3】2019年国考申论地市级B卷,第(四)题,“给定资料4”中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种‘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请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15分)要求:观点明确,紧扣资料,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材料中提供的大多数是“该怎么办”,考生要遵循张氏五段论“是什么-该怎么办”的关系——之所以采取这个做法是因为存在相应的问题,根据“该怎么办”反推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7.“⑦号线:是什么→有什么用”即认清对象,并断定有何价值、功能、作用。
8.“⑧号线:为什么→预期目的”即根据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来确定合理的目标。
9.“⑨号线:有什么用→预期目的”即根据价值、功能、作用来确定合理的目标。
10.“⑩号线:为什么→该怎么办”即针对原因提对策。
(四)对张氏五段论要灵活运用
五个阶段好比是五块积木,可以任意组合搭建出一个一个的建筑物。也就是说,张氏五段论在具体运用时,①不要求把五个阶段都写出来,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任意组合。②五个阶段的排列组合顺序在文稿中也并不是固定的,比如“预期目的”放到最后或者最前,都有抓住受众注意力的效果,无论放在哪个位置只要逻辑上说得通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