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哈佛大学的兰特·普里切特(Lant Pritchett)所说的那样,在过去2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全球财富分配不公是导致“富者更富,穷者恒穷”的原因之一。1870年,全球最富裕国家的收入大约是最贫穷国家的9倍。但到了1990年,这一差距被拉大至45倍。在弱势一端的许多经济体,发展停滞,人口却出现快速增长。
因此,全球“绝对贫困”(即生活标准在1.25美元/天以下)的人口巨幅增加。根据世界银行研究学者陈少华(Shaohua Chen)和马丁·拉瓦林(Martin Ravallion)统计:1981年,共有19亿人口,即发展中国家一半的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在这种程度的贫困下,个人获得资源的大部分被用于维系生存,而用于住所、医疗或其他方面的则所剩无几。
但从那以后,情况发生了逆转。20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为1.4%。21世纪前10年,这一数字飙升至4.4%,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因此,许多曾经的“发展中国家”如今已变得非常富裕。20世纪60年代,几乎没人会否认意大利和奥地利是“发达国家”。但时至今日,不仅是中国,墨西哥、泰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和阿根廷等国家的人均收入也已远超当时的意大利和奥地利。
与此同时,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人均收入在过去10年中保持着1%左右的年增长。2000~2010年,美国经济的规模扩大了18%,超过了英国的15%和德国、日本的不到10%。世界银行根据过去10年的GDP增长数据对164个国家进行排名,美国位列134位,英国、德国和日本分别排在140位、154位和155位。而过去10年中增长排名前19位的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在2000~2010年的GDP增长率均超两位数。这19个国家中包括了一些真正的大国,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因此,全球大约26亿人口可从这些国家的经济繁荣中受益。
但这并不是一个跳跃的中国龙和印度象的故事,即便是一贯被视为经济死水区的非洲也走上了类似的发展进程。或许很多人忽视了非洲大陆势如破竹的发展,因为按照市场汇率计算,49个非洲国家的整体经济规模还未达到美国得克萨斯州的水平。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经济规模增长超过两位数的非洲国家至少有8个。的确,在全球10年GDP增长排名前40个国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就占据了7席。虽然自2000年以来,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增长了28%,但其当前GDP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60%这一事实表明,该地区平均收入大约比10年前增加了1/3。
反过来说,世界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已经大幅减少。据布鲁金斯学会的劳伦斯·强迪(Laurence Chandy)和杰弗里·格茨(Geoffrey Gertz)估计,全球生活标准在1.25美元/日的人口数量从1981年的19亿人减少至2005年的13亿人。他们认为,这一数字到2010年将降至9亿人。他们估计贫困人口的比例将从1981年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一半缩减至今天的不到1/6。